導語
大籮小籮上曬樓。番薯包蘆金粟米,曬干了茶籽好打油。曬秋要趕好日頭,大盤小盤蓋瓦溝,紅椒豌豆老南瓜,曬干了糯谷好做酒。在美好的徽州,曬秋,它是對豐收的喜悅,來年的希望,是對上天的感恩,更是一種深入人心的文化。
漫游家,心隨自然
農村的秋天,在悠悠的曬秋歌聲中散發著淳厚的金色的香味,曬樓上曬在暖陽下的五谷,帶給人返璞歸真的感受。曬秋,是一個充滿詩意和希望的名稱。
也許你不知道什么是曬秋,它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充滿濃厚的地域特色。生活在山區的人們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曬秋節也叫“洗曬節”,每年的六月六,漢族民間傳說東海龍王要出水曬鱗,人們也在這一天洗曬衣服,以求吉利。
隨著時代的變遷,這樣的曬秋習俗已經慢慢淡化,人們在現代氣息的包圍中漸行漸遠。然而在徽州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被人們淡忘的傳統在這里變得愈加醇香。
每年的六月六,是篁嶺“曬秋節” 的開始,至九月九,進入曬秋最旺的季節。
包著頭巾的婆婆們把家里的谷物糧食拿到曬樓上。
窗檐上承載著滿滿的收獲。
山間彌漫著金黃色的香氣。
白墻灰瓦下,一圈一圈的南瓜,訴說著一個個故事。
金色的菊花也在慶賀秋天的到來。
火紅色的辣椒,是對生活不滅的希望。
日光里,都是暖融融的顏色。
一籮一籮的紅色,黃色,是最適合小村莊的顏色。
曬秋,它是對豐收的喜悅,來年的希望,是對上天的感恩,更是一種深入人心的文化。
在這聲色喧囂的城市,應該要來一場返璞歸真的追尋,對我們的傳統感動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