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四川人的我并不擅長做菜,這是比較遺憾的。不過呢,我卻是個有口福的人,家里老爸、哥嫂燒菜都很有一手。其是哥哥做的肥腸魚,與外面餐館的味道比起來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對此嫂子那是相當的佩服的。嫂子常常自己研究,但做出來總感覺欠缺點什么,嫂子一直說一定要跟哥哥一步一步的學著做一次。
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我哥大概是從初中開始自己學做菜,他買了兩三本川菜菜譜就開始了學藝之路。那時候我哥每天做菜不重樣,我們每天對他的廚藝口頭論足。到后來我哥只要在外面餐館吃到好吃的菜,回家就可以一點不差的復制,甚至更好。當然這個時候他已經完全擯棄了菜譜,蒸、煮、炒、煎、燒、炸、熏、泡、燉、燜、燴、爆已經隨心所欲。各種配料玩于股掌,游刃有余。
培養了我們一家子吃貨。
我以前看書,說德國人的廚房里量筒、量杯、天平、計時器、溫度計、各種食物模具應有盡有。想到德國主婦做一頓飯,多少水要量一下、多少鹽要稱一下、多長時間還得設置鬧鐘……好麻煩啊!后來接觸到某品牌的德國鍋具,發現嚴謹的德國人真的讓人側目:做個素炒西蘭花,智能的菜譜會提示你放多少克油、多少克鹽、多少克醬油、多少克蒜……
于是我一直認為外國人是無法理解我們中國人廚房的“適量”、“少許”的。隨便在網上搜了個麻婆豆腐的配料表:
想像著老外要是看了這個會不會崩潰(壞笑)!
不過最近吃貨讀了一本美國人寫的廚藝書:《廚藝的常識:理論、方法與實踐》,改變我對老外一些烹飪技藝的看法。
書名叫《廚藝的常識》,那么我們大概也能猜得到會講技藝嘍。作者在書里介紹了20種最基本的烹飪技法并探討了食物的本質和烹調原理。并用通俗易懂淺顯直白的語言詳細介紹了將近110道西式料理的風味、做法,使讀者易于借鑒并能觸類旁通,做出自己喜歡的西式菜肴。
誠如作者所說,這20種技法里提到的有些是技術,而有些甚至大多數其實是食材。作者眼里這些食材確切地說是工具!是不是跟我們通常所看到的食譜完全不一樣?不按套路出牌?這樣別出心裁的烹飪書是什么人寫的?
《廚藝的常識》作者邁克爾·魯爾曼,暢銷美食作家,曾就讀于美國廚藝學院,擅烹飪勤筆耕,堪稱是最有廚師靈魂的作家。美食寫作生涯獲獎無數,曾與多位名廚共事并共同寫作烹飪書籍。如與美國主廚托馬斯·凱勒合作《法國洗衣 店餐廳食譜》、與法國主廚埃里克·里佩爾合著《回歸烹飪》等書,另著有《完美烹飪全書:一看就懂的1000個料理關鍵字》《大廚的誕生》《大廚的靈魂》《美食黃金比例》等十余部著作。還曾擔任過美食競賽節的評審。作品常發表于《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美食》等各大美食專欄、雜志以及他的個人官網。
可謂著作等身,有沒有?所以這樣的一位權威的大廚、美食家的眼里,廚藝跟我們有什么不一樣?
不負愛、不負鹽
本書根據20種不同技法即分為20個小章節,分別介紹鹽、水、洋蔥、酸、雞蛋、黃油、面粉(面團、面糊)、糖、醬汁、油醋汁、湯、煎炒、烤、燉燒、水波煮、燒烤、油炸、冷凍等。分別介紹這些食材、工具的營養、烹飪原理、烹制技巧、方法。并在每一章節推薦一些極具代表性的、主配料都比較常見,易學易上手的西式美味。通過對這些工具的運用我們便可以舉一反三做出一系列的美味佳肴。尤為特別的是在具體介紹技法之前作者強調了烹飪的初始準備是:思考。
為什么需要思考?因為,烹飪的整個過程當中是有無數變量的,需要廚師精心的組織、準備,然后才是一切就緒才可以開始了。這個從組織到準備到最后就位的過程,烹飪者都必須極其的用心,用雙手、用眼睛、用所有的五官去感覺食物,將自己對生活的熱愛賦予食物。
那么,廚房里最重要的是什么?答案就是:鹽。如果說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愛,那么,生命里比愛更重要的是鹽。我們的身體需要鹽才能存活。鹽的神奇在于它可以使菜肴美味,可以保存食物以便于運輸。
書中作者介紹了多種鹽,對于我們中國讀者來說可能是比較陌生的,但用鹽來腌制食物、鹽水加工菜肴、保存食品各個民族都有共識的。方法略有不同而已。如何拿捏鹽的量呢?作者說,不要用量匙,一定要用手指和眼睛,用感覺、用心來感知鹽的多少,并結合個人的口味與經驗。這不就是“適量”嗎?簡直飽含愛意,深得我心啊。
書中圖文并茂詳細介紹了鼠尾草蒜味鹽漬豬排、鹽漬檸檬、手工培根等做法。
我們知道,做菜除了鹽之外,水也是必不可少,作者稱之為廚房中變化莫測的奇跡。用水烹飪食物的原理及幾種方法,以及一些具體的菜肴當中的運用。
我大約是8、9歲的時候開始學做飯。最初是煮面條,頭幾回常常是水少了面在鍋里糊成粥了。后來真正讓我意識到在做菜的時候掌握水量的重要性是,有一年我媽的美尼爾氏綜合癥犯了,眩暈、嘔吐、耳鳴,起不了床。年幼的我學習給我媽蒸雞蛋羹。第一次蒸,水和蛋液的比例恐怕只有一比一,所以蒸出來之后完全是蜂窩狀的,老得像棉絮。我媽生氣又難過,根本沒法吃,我無比的內疚。那時候家里窮,雞蛋很珍貴啊!
所以烹飪任何食物的時候,鹽、水等配料的份量是很有講究的。
第四節大廚祭出了秘密武器:洋蔥。哎呀,新疆人看到這里肯定是會心一笑。洋蔥,新疆菜的最佳伴侶啊!雞肉、羊肉、牛肉,很多蔬菜里都會放點洋蔥,當然還有番茄,嗯,番茄跟本書第五節酸有關系。說到洋蔥,它真的跟很多食物能夠奇妙的融合并創造出各種美味。比如洋蔥和羊肉堪稱絕配!為什么它們那么配?一位新疆人告訴我說:因為它們都姓yáng(哈哈哈)!
那洋蔥在外國大廚手里如何發揮它的神奇作用呢?作者說洋蔥是廚房最厲害的調味工具,用法有千百種。它以各種方式改變食物,煮、炒、腌、烤……而生洋蔥也是各類湯口、醬汁、高湯中最常用的。它味道辛辣、出水之后味道愈加甜軟同時也不乏咸味、大火熬煮使之焦糖化之后能夠烹飪出獨特風味的各種西式美味,各種蔬菜濃湯、甜玉米洋蔥沙拉佐油蔥醬、蘇比斯奶酪洋蔥醬烤通心粉等法式菜絕對少不了。
讀到這里胃是不是已經蠢蠢欲動了?
接下來,本書為我們一一呈現了其他如酸、雞蛋、黃油、面粉、糖……等烹飪工具,每一節細致分析原理、與其他技法的區別、具體的菜譜操作、技巧。操作步驟詳細又簡單,照著一步步來完全可以零失敗的成為西式廚藝高手。
真正的食物里有愛
讀完整本書,對比我們中國人的烹飪技巧,其實還是異曲同工的。
作者在強調個人對口味的偏好、身體健康的需求、各類食材的搭配、份量多寡、火候控制、食具運用等同時,其實也在強調用心、用愛制作美食才是保證食物美味的不二法則,所以作者在開篇就讓大家先思考。
宋代《玉壺清話》中有寫,宋太宗趙匡胤問他的老師蘇易簡:“食品稱珍,何物為最?”易簡對曰:“臣聞物無定味,適口者珍”,好一個適口者珍!
我想真正的美味,并非食材有多奇珍,不過是天時地利人和之下的一頓平凡的餐食。對生活的熱愛、對身邊人的熱愛,真心融于食物里,才讓食物有了特殊的味道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