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問過父母這樣的一個問題,粑粑,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呢?
可能會得到一個比較悲劇的回復,傻孩子,你都說地球了,那不是個球是什么?
地球是圓的,現在的我們都知道。更精確的說,是一個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極半徑為6356千米的不規則的球體
你可能是從書本上,或者電視里,亦或者別人的口中得知到這個知識,好運的我們,在幾歲的時候就得到這個曾經困擾人類數百年的問題的答案,不得不說,我們生活在了一個美好的時代。
從設想到證明,再到精準的測量,人類耗費了上千年的時間。其實我一直都有一個疑問,先賢們到底是怎么想的,在只能憑借肉眼測的年代,居然能想出地球是圓,直到我翻閱了一些資料,才發現,先賢們遠比我想象得要智慧——那些令人欽佩的人們。
神奇的地球人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揣測這個問題,并得出這個答案的呢?
我想這應該是個很有趣的故事。
古人對地球形狀的認識
在我國古代廣為流傳的有兩種說法,蓋天說和渾天說。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有一種“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盤”的蓋天說。意思是大地就像一張正方形的棋盤,天空就像一個半圓形的蓋子,并認為藍天與大海相連。有人問天空為什么不掉下來呢?蓋天說解釋,在大地的四角八方都有一根秦天柱支撐著藍天。
蓋天說認為,日月星辰的出沒并不是真的出沒,只是離遠了就看不見了,近了又顯現了出來。并且還專門繪制了一張七衡六間圖,來解釋一些天體的運動規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翻翻這圖片,絕對可以驚艷到你。)
另一種學說渾天說稍晚于蓋天說,起源于戰國末期,在兩漢時期發揚光大,渾天說認為,“渾天如雞子,地如蛋中黃。”,地球并不是孤零零的存在,而是漂浮在海中。日月星辰則是漂浮在天空之中,圍著大地旋轉。夜晚的時候太陽落入海里,月亮及五星從海中升起。比蓋天說進了一步,渾天說認為天空不是個半圓,而是一個包裹著大地的圓。
渾天說的代表人物是張衡,沒錯,就是大家熟知的那個發明地動儀的兩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但對于張衡到底知不知道地球是圓的,學術界一直有很大爭論。因為在他的著作中并沒有明確的指出地球的形狀。
對于這兩種說法,我都覺得很好,很貼切。跟我們用眼睛觀測到的事實幾乎沒有什么出入。在當時世界來看,絕對算是頂尖的說法。雖然并沒有真正正確的認識到地球真正的形狀,但對當時制定歷法都提供了莫大的貢獻。
同時我們再來看看其他幾個古文明對地球的認識。
古埃及人認為,大地是男神西布的身軀,天空則是女神呂蒂。西布和呂蒂原本聯合在一起,靜止的生活在原始之水中。創始之日時,有大氣神從原始水中蘇醒。他用雙手把天蓋之神呂蒂承托而上,呂蒂也張開了四肢,成為了天空的四個支柱。而西布則臥躺了下來,他的身軀立刻被植物所覆蓋。
古巴比倫人則認為,天空與大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中央則是高山。高山支撐著天空,天空中又分布著許多星辰,而大海的盡頭有太陽的運行管道。太陽每天從管的東邊出來,升向天空。夜晚又從管的西邊落入,再運行至管的東邊,如此循環。
古印度則想象大地是塊半圓,三只大象托著大地,而大象是站在一只巨大的烏龜背上,而這只烏龜又站在一條象征的水的眼鏡蛇之上。大象只要動一動就會引發地震。在半圓形的大地中央是須彌山,太陽和月亮繞山運行,當太陽繞到山后就是夜晚。
古俄羅斯人對古印度人的觀點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大地是塊圓餅。當然這不是異議的主要部分,主要是大地是被三條巨大的鯨魚馱在背上,鯨魚則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之中。并沒有什么大象。
古希臘人則實在一些,他們根據自己的觀測認為,大地像一塊巨大的盾牌,他的四周環繞著深不可見的海洋。在這塊盾牌的中央是一圈淺海(今天的地中海),這圈海的周邊環繞著一片陸地。在陸地的北邊是連綿的高山,高山之外又是無盡的世界之海。
縱觀所有,這些假說都是將眼前觀測到的結果與自己民族的神話相結合,并極力解釋我們這個世界的運行方式,說明了一些客觀事實,比如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降落。潛意識里面也都認識到了一些問題,比如天穹需要有東西支撐,否則會掉下來。這些都是從很直觀的觀測中得到的。
而大地的形狀從棋盤到蛋黃,從盾牌到大餅,雖然存在著許許多多的變化,但都可以解釋一些眼前所看到的事實。至少我們目力所及,大地上有山川湖泊,有森林草地,它高高低低,層巒跌宕,它確實非常有可能不是平的,但也實在是沒有半點可能是個圓形。
那么到底是誰提出的大地是個球形這么不負責任的設想呢?
我查了很多資料,模糊的得出,最早提出這個設想的不負責任的人叫畢達哥拉斯,古希臘著名的數學家和哲學家。
相信你對這個名字一定很熟悉,對了,就是那個發現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平方的和等于斜邊的平方的數學家。而這個定理又叫做畢達哥拉斯定理,在中國我們習慣叫勾股定理。至于是不是他最早發現的,這個事情有待商榷,但大地是個圓球,這句話多半是他說的。
至于他為什么說這么不負責任的話,他就不相信他眼睛所看到的事實嗎?就不考慮考慮如果地球是個球形的話人怎么能在上面站立這樣的問題嗎?嗯,今天有點晚了,我們改天再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