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 ? ? ? ? ? ? ? ? ?—— 李白
名家說史總是百家講壇,啟發性大于實用性。因為倘若實用為大,便都去攻實用再無啟發了。
此類文章自然欣賞為佳,若想運用就非作者本意了。我想一方面有一些社會性考慮,未必能表達作者本意,甚至是反語,另一方面也恐怕是作者的一家之言。
偶翻一本名家談論歷史的集子《用破一生心》,感覺確實如此。淺談一二。
艾煊先生的一篇文章《 嘶馬悲風》,和 季羨林先生的《漫談皇帝》大概是我說的第一種情況。
這兩篇文章的主題一致,貶低劉邦。季先生全文用《厚黑學》來評點,把全中國的皇帝分成三類 開國之君,守業之君,亡國之君。劉邦的特點就是:臉皮厚,心黑,膽子大。地痞,流氓。并且總結是成功皇帝的法寶。反之便是亡國之君。文末總結:“一部中國史應當作如是觀。”
此文篇幅不長,影響似乎不小。原文一個典故用錯了,原文陳叔寶的“何不食肉糜”應該改為司馬衷,作者知錯就改被傳為佳話。2013年語文高考用此事作為命題作文。
流氓何其多,做皇帝者有幾個呢?國家之興亡總與皇帝無關,再精明能干的皇帝在亂世死于非命的比懦弱無能的皇帝在盛世茍活的不少。一部中國史只看皇帝恐怕史官來不及把史書中非皇帝部分都刪除了吧。
艾先生的《 嘶馬悲風》把項羽又過于美化了。自然項羽是自古以來最值得稱頌的悲情人物之一,但他的失敗絕對不是劉邦的陰險狡詐。”富貴不歸故里,如錦衣夜行“是項羽說的,得秦后屠戮咸陽城,燒了秦朝的宮室,做春秋夢,分封諸侯而不是一統天下是他做的。所以沒有劉邦也有李邦滅之。
王充閭先生的《用破一生心》大概是我說的第二種情況。作者嘗試用”人性論“來解讀曾國藩。也許是來反對曾國藩熱的。
但文中至少有兩點是可以商榷的,比如說左宗堂經常說其虛偽。曾國藩與左宗棠的關系路人皆知,引用一個政敵的話語來評價肯定不夠中肯。況且左宗棠在曾國藩去世后送挽聯:
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
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 ? ?可見用虛偽來總結左宗棠對曾國藩的態度和曾國藩的為人都不妥當。
再說起曾國藩少年風流,曾燈紅酒綠過,又令人聯想近日北京金融圈抓嫖事件和遠日胡適風流韻事。
再談起其殘忍,殺人入麻,人稱“曾屠夫”。歷史上殘忍的人還被人稱頌的就多了去了。
文中總結道:“看不到一絲生命的活力、靈魂的光彩”;“活得那么苦、那么累,值得嗎?”;“曾國藩的苦,主要是來自過多、過強、過盛、過高的欲望,結果就心為形役,苦不堪言,最后不免活活的累死。”
曾國藩因人性先天不足,種種努力就被作者輕輕抹去。不知道是展現了怎樣的一種人性。
學史未到清,故看曾的書不夠多,前段時間看了一本:張宏杰先生寫的《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2014年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竊以為比文章中的曾更加真實可信些。
曾國藩這個人很有意思。他出身卑微,資質平平,剛出道時是個見到啥不平事都要嘰歪兩句的“小憤青”;30歲時立志做圣人,跟朋友喝酒要反省,見到美色要反省,夢到發財要反省。中年之后創立湘軍,只手挽救了大清王朝,卻落下了“漢奸”“曾剃頭”的罵名。這就是張宏杰給我們呈現的曾國藩:一生都活在矛盾與沖突中,一個有靈魂有體溫有意思的“圣人”。
—— ? 羅振宇
當然本書中的很多文章都是上品,比如李國文的《謝宣城之死》等。寫了李白佩服謝朓,謝朓和謝靈運人稱“大小謝”,都是一代才子。大謝一生狂傲不羈,小謝卻謹慎膽小,居然為自保出賣岳父一家。即使智慧如大小謝,不管性格行事,在南北亂朝中都免不了被誣陷早逝的命運。恐怕李白最感慨的是小謝過分謹慎吧。
青蓮才筆九州橫,六代淫哇總度聲。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謝宣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士禎
新聞說馬云先生說:“不是技術讓你淘汰 是落后思想讓你淘汰”。引發了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新論戰。 正如我文中所言,虛可以是啟發,也可能只是虛幻。實沒有虛的支持,恐怕也難以為續。歷史規律是客觀的, 人不會被歷史淘汰,因為歷史已經過去,只會被規律淘汰。什么是落后思想,是不是規律就需要討論了。
歲末之際,閑看歷史,可見人之于勢是何其微。吾輩求索不為功名,但求不違于勢,無愧于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