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的時候,我有一次去學校附近的沃爾瑪逛超市。
大家都知道,一般從滾梯口到超市入口,都會有一條購物街。
那天,這條購物街上新開了一家美容院,在整條購物街上“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地派發(fā)免費產(chǎn)品。
路過的時候,拿著眼膜的小伙兒一邊遞過來一片眼膜,一邊熱情地對我說:“美女,店里新開業(yè),免費贈送眼膜!”
我順手就接了。
然后就被叫住了。
小伙兒說:“美女,贈送眼膜要根據(jù)你的膚質來,先跟我去店里做個膚質測試吧~”
驚訝吧?沒聽過眼膜還要測膚質的,于是我又跟著進了店。
接下來就是一系列看上去高大上的儀器測試,做測試的小姐還熱情地給我講,像我這種膚質,最主要的是要注意補水保濕,不然會外油內(nèi)干,還有平時要注意什么巴拉巴拉。
最后,她痛心疾首地對我說:“美女啊,你這個皮膚問題一定要注意啊!女孩子的臉多重要啊!這樣,我們店里正好最近有一個活動,是什么什么美容套餐,我給你免費體驗一下吧,效果特別好,回頭客可多了~”
最后的結果你應該猜到了,還沒進沃爾瑪呢,我的錢包就先癟了一大塊。
至于那張免費的眼膜?早就被忘到九霄云外了。
生活當中,像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去理發(fā)店只是想花二十塊錢剪個頭發(fā),最后辦了一千多的會員卡;
去商場只是想買一件防曬衣,最后提著T恤休閑褲登山鞋遮陽帽等等等等回了家;
超市里試吃了方便面或者試喝了酸奶,最后都裝進了購物車;
……
(順便一提,上面這些在我身上都發(fā)生過)
以前我不知道這是為什么,在早讀課上學習了《影響力》這本書,我終于找到了癥結所在。那就是——互惠原理。
一、互惠原理是什么
所謂“互惠原理”,指的是當我們從別人那里得到了好處,我們應當盡量回報。
很理所當然對不對?
我們從小就在大人的言傳身教中懂得了:不要虧欠別人;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更是耳熟能詳?shù)氖煺Z。
根據(jù)互惠原理,
如果有人送了你一份生日禮物,你也應當記得在TA生日時送上禮物;
如果有人幫了你一個忙,你應當也幫TA一次;
如果有人邀請你參加了聚會,那么下次你也應該邀請TA……
然而,正是這種聽上去非常簡單的原理,卻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的行為。
二、互惠原理如何作用
阿爾文·古德納和其他社會學家在做了深入研究之后報告說,所有的人類社會都認同互惠原理。
也正是由于這一原理被整個社會所遵守和信任,它才會在生活中發(fā)揮出巨大的能量。
想想看,如果有人每次都收了別人的禮物卻從不回禮,或者總是請別人幫忙自己卻從不回報,那么我們一定會認為這是個不勞而獲的懶蟲、忘恩負義的混蛋。
于是每當別人給了我們好處,我們的內(nèi)心馬上就會亮起“虧欠感”的紅燈,覺得自己有回報的義務。
這樣一來,這種虧欠心理就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來謀取好處。
更重要的是,“互惠原理”的威力之巨大,簡直超乎我們的想象。
1.互惠原理能壓倒好惡
在美國,有一個叫做克利須那協(xié)會的東方教派。
這個協(xié)會的成員常常在公共場合向路人提出募捐的請求。
然而,募捐小組的成員通常是一群光頭佬,穿著不合身的長袍,裹著綁腿,掛著念珠,搖著鈴鐺,在城市的大街上走來走去,齊聲吟唱、行禮,請路人捐款。
一般的美國人都會覺得克利須那協(xié)會成員的打扮和行為怪里怪氣的,很不喜歡,當然也不會買賬了。
于是克利須那協(xié)會改變了策略,在募捐中運用了互惠原理。
在募捐之前,他們先向目標對象贈送一份“禮物”——經(jīng)書、協(xié)會主辦的雜志或一朵鮮花。常常是一不留神之間,這些禮物就到了目標對象的手里,即使他們并不想要。等互惠原理條件達成之后,他們便提出募捐的請求。
這個策略的結果如何呢?
盡管他們依然是那副令大多數(shù)美國人討厭的形象,但互惠原理幫助他們壓倒了人們的厭惡,新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幫助他們在美國和海外的321處地點擁有了廟宇、商號、住宅和莊園。
生活中我們總會碰到一些不怎么討人喜歡的人,比如不請自來還喋喋不休的推銷員,名字都沒聽說過的奇怪組織的代表等等。
如果他們直接向我們提出請求,我們當然很有把握拒絕。
但是,如果他們在提出要求之前,先施以小小的恩惠,我們往往就不知不覺地答應他們的請求了。
2.互惠原理適用于強加的恩惠
前面提到的克利須那協(xié)會成員,他們所派發(fā)的“禮物”,常常并不是路人樂于接受的,而是他們硬塞到手里,或不知不覺間被別到衣服上的。
但是,互惠原理就是有這么大的能量:盡管這份恩惠并不是你自愿接受的,它依然會發(fā)揮作用。
在生活中,你是不是遇到過熱情洋溢追著你試吃試用、不把東西塞進你手里決不罷休的推銷員?
他們常常對你說:就是做活動,買不買沒關系的。反正不要錢,拿著唄!
最后,你就會從“被迫接受樣品”,發(fā)展到“買下自己并不那么想要的商品”。
所以,商家提供免費樣品,并不只是為了“讓消費者了解他們的商品”,更是為了讓樣品激發(fā)出他們的虧欠感。
3.互惠原理能以小換大
克利須那協(xié)會的成員用廉價的鮮花換取的募捐,往往高于那朵鮮花的價值;
試吃之后買下的商品,其價值當然也會高于樣品很多。
這是由于我們不喜歡虧欠別人的感覺,我們的潛意識往往會對“還人情”非常迫切,促使我們用比接受的恩惠大得多的代價去消除這種包袱。
三、讓步原理
除了以上這些手段,還有一種隱藏更深的互惠原理的利用,就是“讓步”。
利用讓步手段的人往往先提出一個非常過分的請求,當你拒絕之后,再“后撤”一大步,提出他真正的目的,這時候人們答應的概率就高多了。
前一陣子我去附近一個美容院去拔火罐,被美容師推薦了一種排毒的儀器,并且給我試用了一次。
開玩笑,像我這種已經(jīng)被別的美容院“坑”過一次的人,怎么可能再上當!
我堅決的拒絕了她!
然后美容師開始跟我說正好有活動,多么多么劃算。
最后,她見我依然不為所動,拋出了大招:
“你要是覺得48次太多了,只留一半的次數(shù)也行。以后你如果還想加,也還按活動價給你補。另外再給你送兩次XX項目。”
——看,多么為我著想的小姐姐啊,做了這么大的讓步!我怎么好意思繼續(xù)拒絕啊?!
于是我的錢包君又一次大出血了。
(都憋說話,讓我先哭一會兒)
四、如何避免互惠原理的陷阱
1.避免最初的恩惠
大部分時候,我們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都是因為虧欠感的前提——恩惠已經(jīng)發(fā)生。如果能從源頭就截斷它,那么互惠原理也就沒辦法發(fā)揮它的威力了。
比如:
現(xiàn)在面對任何贈品,我都會一概拒絕;
除非一開始就想買,否則我不會試吃那些樣品。
由于我平時走路就比較快,一旦碰到熱情糾纏的推銷員,我一概用“我趕時間”來拒絕。反正從走路速度上看,我確實挺著急的…
至于那些藥店經(jīng)常舉辦的贈送雞蛋或掛面的健康講座…想辦法攔住家里的老人吧…
幫他們找到一些愛好和消遣,不管是畫畫唱戲打牌徒步,讓他們忙起來吧!
2.提醒自己“這只是營銷手段”
如果最開始的恩惠你已經(jīng)不小心接受了,那么不妨看看對方究竟想做什么。
如果對方確實是在利用互惠原理,那么我們就要時時提醒自己:
TA給你的好處并不是出于善意。這不是一份禮物,只是一種營銷手段。
一旦“恩惠”轉變?yōu)椤盃I銷手段”,虧欠感的前提也就不復存在了,同樣互惠原理就無法發(fā)揮作用了。
“讓步”也是一樣,要提醒自己“我本來就沒想要,TA并不是為我著想。”
最后,送大家一個彩蛋。
作為一個活了二十多年不停被推銷的“最受歡迎消費者”,我要向大家隆重介紹一位在精神上支撐著我的人物
——日本著名聲優(yōu):羽多野涉
下面是他的成就:
200萬日元的被子啊!折合人民幣11萬多啊!
看完之后瞬間安慰了有木有!
還記得當初第一次看的時候我無比慶幸:
幸!虧!我!窮!
不知道《影響力》有沒有出日文版。
羽多野過生日的時候,這本書大概是最好的禮物了…
他需要的不是虛幻的魔神,而是《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