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的結構猶如一座建筑物的構架,哪里是承重墻,是不能拆的;哪里是可以打通,兩房并一房的;哪里是可以隔間,充分提高空間利用率的。如此一來,小說的結構并不像一些作者眼中那般無足輕重。短篇小說,字數有限,結構的精妙更能錦上添花,讓短篇更出彩。長篇小說更不消說了,如果事先沒有構思,那很容易給自己挖坑,越挖越大,到最后都沒法填補。而有人挖坑能力強,填坑能力也不錯,于是筆下的長篇小說,漸漸長成了一部“史詩巨著”。史詩巨著并無不可,但不是人人都能駕馭得了,一旦把不住方向,會容易長成裹腳布,還不止呢,怕會裹著裹著,裹滿全身,成了具僵尸。
從不考慮小說結構的作者永遠只能寫一般般的小說。當然,極有天賦的作家除外,他們是有可能揮筆成章,有骨有肉,骨身強健,肌肉發達。而對大多數小說寫作者而言,必須謹慎思考小說的結構。就像小孩搭積木,一塊拱形積木上疊一塊長條的,再加一塊三角形的積木,一座小房子便搭成了。如此簡單的小房子也有結構要領,只是由于構造過于簡單,使得搭建的過程不費思量,很快便完成了。一些作者寫慣了不考慮結構的小說,自以為不需要結構便能搭建房屋,其實是種錯覺。一直秉承這種想法的,那就只能搭搭小房子,建不成別墅。
那么,小說的結構是什么?
小說的基礎結構是場面單元。場面單元是指主角要完成某件事,或決定去做某件事的過程中,他面對的一個又一個關口,可能是對最終行為(決定)有利的,也可能是產生阻礙作用的。一個又一個的場面單元構成一篇小說。 舉個例子:小說的男主角要把女主追到手。這個是小說的主線。在“追”的過程中,男主要克服的幾個問題將構成場面單元:1.女主討厭男主,男主要博得好感;2.女主有其他的追求者,男主要在競爭中突出自己的優勢;3.女主對男主的印象有所改觀,但夾在兩男中間做不出決定,男主想方設法最終奪得芳心。這是簡單的三個場面單元,而每個單元又是獨立的,各自有開端、主體和結尾組成。整篇小說就在一個又一個的場面單元的開端——主體——結尾中循環嵌套而成。
這些結構并不難,只要稍加思考都能設計一個或多個。比起結構本身,難的是體現出戲劇趣味。
創造有趣而令人信服的現實生活幻象的能力,往往是有高度才能的藝術名匠的標志。
小說是基于現實生活的再創造,我們可以說小說是虛幻的,但也可以說它是真實的。“真實的幻象”,那到底什么真,什么假呢?
小說的故事可以是編造的,但敘述須為真,背景真,人物形象真,人物性格也得真。你寫農村的故事,可以是張三家的母雞下了黑蛋,也可以寫李四家的母豬上了樹,故事有千萬種可能性,但農村的故事就得聞出鄉土味來,看得見稻田,摸得著泥巴,自家種菜自家吃,鄰里幫來鄰里去。這是“敘述為真”。即便寫的科幻體裁,也要有“真實的幻象”,這時候,“真實”更多的體現在人物性格上,即人物在所處環境中,面對應激事件產生的即刻反應。
當我有意思考背景、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方面的素材時,就會發現,這些對于創造“有趣而令人信服的現實生活幻象”是多么重要。訓練自己的觀察力,生活中到處是小說的素材。學會搜集這些素材并將之分類,大致是:說明背景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
比如,你的家在軌道旁邊,小時候,那里常是孩子們無所顧及玩耍的地方;這是說明背景的。
比如,那個燙著泡面頭,化著濃妝,指間夾著煙不停往嘴里送的女人朝你看了一眼;這是說明人物形象的(還只是形象,看不出性格)。
比如,有個年輕人走得太快,撞到女人,撞掉了煙。女人不露慍色,揚眉看看落在地上的煙和認錯的年輕人,抿嘴笑笑,又掏出一根煙來走了;這是說明人物性格的。人物性格從來都是人物面對各種事件的反應而得以了解的。
結構離不開素材,素材填充結構,最終合成小說,成為“有趣的令人信服的真實的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