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詞斬,去年推出了一個100天閱讀計劃,可能你已經在朋友圈里看到過,大致的玩法是:
將一些國外小說英文原版的內容按每天10分鐘的閱讀量進行分解,以100天為周期,讀完3–4本書。
參與者要求每天打卡,總計劃完成后,可免費獲得紙質版書。
每期收費149元/人。
最開始知道這個產品,是因為老婆報了名。
老實講,并不是很看好,一方面,一直認為強制打卡類的應用是反人性,控制性太強,容易對用戶形成包袱感,產品粘度很難拉起來。
另一方面,這類應用的關注點應該在學習的過程,而不是最后打卡的動作,但結果往往是喧賓奪主。
想起以前也打算做一個寫作習慣養成類應用,通過制定計劃,每天打卡,再加上朋友圈放狠話的方式,嘗試抓住用戶要面子的心理去提供動力,所謂“吹出去的牛,跪著也要實現”,原型和Ui 設計都完成了。
最后突然覺得,堅持做一件事情的持續動力不能單靠工具去提供,還是得在認知層面下功夫。產品定位的基礎垮了,也就一直沒進入開發階段。
話題拉回來。
出人意料的是,老婆很爭氣的完成了任務,每天閱讀、打卡、發朋友圈,堅持了100天。
不僅如此,在她的影響下主動加入計劃的朋友不下5人,一時間朋友圈每天被閱讀打卡刷屏。
作為英語學習類的產品能夠做到這種傳播效果和轉化率,很難得。從反人性到懂人性,這個產品的設計很值得去思考和復盤。
提供清晰可達的價值
在學習產品的選擇上,不是講語法,不是背單詞,不是練口語,總之不是主流英語培訓的那一套。
而是讀書,重點是讀英文原版。
從功能價值看,這些小說,具有完整的故事性,閱讀趣味性強。
從精神價值看,完整讀完一本英文原版書,可以極大的提高自我認同感和外界認同感。
降低決策成本
對不同基礎的用戶,提供不同難度的書。
把內容分解成每天十分鐘的閱讀量。
選擇一些有強IP 背書的書,比如《小王子》,《福爾摩斯》。
目的只有一個,最大程度掃除用戶的參與顧慮。
讓用戶想看,同時有信心看懂,還不花時間。
朋友圈助力
?通過打卡后分享朋友圈的功能,一箭雙雕式的解決了兩個問題。
驅動力
將打卡的控制感轉變成主動的分享欲,看著堅持天數和閱讀字數不停的在朋友圈里漲,在這種優越感下,根本不會允許斷片的情況發生。
用戶拉新
還可以命中朋友圈的一部分好友,喚起他們本來已經遺忘的焦慮感,畢竟知道英語很重要,卻搞不定的人,太多了。(喏,我就是一個…….)
而焦慮感會讓人的決策成本更低,這也是通過分享實現拉新高轉化率的主要原因吧。
總結
說了這么多,其實忽略了一點,即,這個產品在提高英語水平上的幫助到底有多大,再具體點,有多少人是認認真真的看完每天文章后,再去打卡,
這個真不好說。
但是不妨換個角度看問題,單反生產商不能保證購買的顧客個個變成攝影高手;健身房也不能保證辦卡的會員天天都去;但這些都不能影響它們作為產品的本身價值。
所以,百詞斬的100天閱讀計劃,能夠讓這么多人掏錢,閱讀,打卡,分享,就已經成功了,因為它讓用戶感到自己正在變的更好。
就像羅胖說的:
現在的知識服務,讓用戶“覺得自己學到了東西”比“真正學到了東西”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