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迷思:讓媒體閉嘴
1、苦惱
每談到心理學,我們專業的學生總會有很多苦惱。
嚴重點,會被當成算命大師,被逼問“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嗎?”,又或者花遮柳掩,生怕不經意間表情和動作被看破??梢桓Q天機,十年折壽呀。只嘆一句,我也想,可我不敢。
輕一些,就是“你能幫我解個夢嗎?”,再不然榮格弗洛伊德們蜂擁而上,好不熱鬧??蓪Ψ酱蜷_了瀏覽器并百度:精神分析并不是心理學的全部。
再好一些,就被當成包治百病的赤腳醫生,天天不是這個有情感問題,就是那個心情不美麗??蛇@位美麗的小姐,我配做你的陽光哥哥嗎?你可不知,寶寶心里也苦。
但慶幸的是,2020年的今天,心理學科普工作進展不錯。像算命、解夢、情感專家這種刻板印象都有極大緩和,簡單解釋,偏見破除,立竿見影。
你可曾料想,現在最讓我們苦惱的,其實是心理學科普太過了。以至于心理學被包裝成靈丹妙藥,在認知上,在教學上,在人際關系中,引百萬人折腰。
殊不知一句箴言,當多面驗證,客觀對待。
2、迷思
不信的話,我們先做個小測試,看看你中毒多深?
2.1 神經迷思
[if !supportLists][1]????[endif]我們只使用了腦的10%。
[if !supportLists][2]????[endif]有些人是左腦人,有些人是右腦人。
[if !supportLists][3]????[endif]男性腦和女性腦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if !supportLists][4]????[endif]當大腦區域受損時,大腦的其他部分可以承擔其功能。
[if !supportLists][5]????[endif]當孩子上中學時,大腦發育已經完成。
[if !supportLists][6]????[endif]爬蟲腦、古哺乳腦、新哺乳腦這樣的三重腦模型是關于意識的(主流)通用模型。
[if !supportLists][7]????[endif]從出生到三歲這三年的學習比其他任何年齡階段的學習都重要,因為幾乎所有事情都是在這個年齡段決定的。
[if !supportLists][8]????[endif]生命最初三年的“豐富的環境”決定了大腦的學習能力。
[if !supportLists][1]????[endif]大腦潛能這個迷思流傳已久。這很可能源于對愛因斯坦的采訪,所以,單看來源,我們也明白其作為真理的可笑之處。嚴謹些,可能要歸因于Karl Lashley在上世紀30年代對靜默皮層的發現,近一些,是現在的大腦默認網絡。而這個粗略數值,或多或少來源于膠質細胞要比神經細胞多10倍。但問題在于,不被激活就代表毫無作用嗎?事實上,它們可能是在做監控,也可能是做內部心理活動。
這個迷思的真正答案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了大腦的全部。
[if !supportLists][2]????[endif]左右半球倒是流傳甚廣,這不容否認,左右半球術業有專攻。但它們并不分裂成兩個獨立的部分。即便功能不對稱,大腦的左半球和右半球依舊是一起工作,相互協調解決問題。試問,一個左半腦受到損傷的人就不能進行邏輯分析了嗎?)
[if !supportLists][3]????[endif]男女大腦存在差異。所以,這就是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的理由?不,男人來自地球,女人來自地球,男人來自他媽,女人來自她媽。如果我們把男女各項能力化成正態分布,我們可以發現,男生女生的兩條曲線相差不大,但在正態分布的尾端,男生要顯著高于女生。所以,就平均水平而言,兩性之間在某些特征方面的差異是比較小的。但從極端值來看,兩性之間的差異會非常大,且男性數量是成比例增多的。
[if !supportLists][4]????[endif]true,這也就是左腦損傷的人依舊能很好進行邏輯分析的原因。
[if !supportLists][5]????[endif]當孩子上中學時,大腦發育已經完成。所以,這就是你放棄自己的理由?
[if !supportLists][6]????[endif]三重腦模型的流行完全是道聽途說。事實是該模型一直以來都沒有真正被認可。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太過簡化。它所指的功能定位并不準確,一般來說,任何與情緒,理性,本能相關的活動要用到腦區域都不止一個。舉個例子,三腦模型宣稱,認知可以控制情緒。但這個說法本身就是有問題的,情緒和思維并不是簡單分離的(莉莎·費德曼·巴瑞特, 2019)。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個簡潔比喻,但不能把它作為論據/實用模型。
[if !supportLists][7]????[endif]小時發展定終身。危言聳聽,于是各種早教拔地而起。確實,從生理來看,前三歲,大腦發育飛速。但如果把這當作學習關鍵區的證據,那就圖羊圖森破了。這個迷思的邏輯是,學習與神經突觸的生長息息相關,而前三歲神經元固定成型,不會再生長也不會被替換了。Native!新神經元出現在任何時刻,就算你是100歲的老太太,也有神經元在茁壯成長。
[if !supportLists][8]????[endif]豐富的環境的迷思和上一個迷思一脈相承。這個迷思來源于在貧瘠環境成長的小鼠測試成績不如富饒環境的小鼠。然后幾番擴大,把人也當成小鼠,聲稱“豐富環境”可以在嬰兒期幫助突觸修剪,甚至創建新的突觸,從而有助于提高智力和學習能力。Native!第一,有證據能表明生命早期神經突觸的密度的增長能代表認知能力的提升嗎;第二,嬰兒期突觸密度可以直接代表成年后的突觸水平嗎;第三,就算如此,成年后的突觸水平能代表學習水平嗎?
2.2 教育迷思
[if !supportLists][1]????[endif]語言學習等重要技能存在關鍵期。
在童年的關鍵時期之后,某些事情無法再學習。
[if !supportLists][2]????[endif]幼兒在同一時間只能學習一種語言。
[if !supportLists][3]????[endif]記憶作為一種基本能力,是可以改善的。
[if !supportLists][4]????[endif]人們在睡覺的時候也能學習。
[if !supportLists][5]????[endif]當個人以他們喜歡的學習方式(聽覺,視覺,動覺)接收信息時,他們學得更好。
[if !supportLists][6]????[endif]人的智能分為8種。
[if !supportLists][7]????[endif]學習有效性可以通過學習金字塔表現出來。
[if !supportLists][8]????[endif]自己去發現比起聽別人解釋要學得更好。
[if !supportLists][9]????[endif]基于問題去學習要更有效。
[if !supportLists][1]????[endif]關鍵時期的觀點可以追溯到Konrad Lorenz的替代雌鳥自己當媽的“印跡”研究。它表明一種不可逆的學習過程——雛鳥認媽只在孵化后的“第一眼”。但,我們不太承認關鍵期,而是會稱為“敏感期”,尤其是語言學習時期。在某一時期,我們是會更容易學習某項技能,但不意味該時期的相關訓練一旦缺席就不可學習了。就神經元和突觸的數量而言,大腦在整個生命周期內仍保持可塑性。
[if !supportLists][2]????[endif]幼兒在同一時間只能學習一種語言。這個迷思來自文化、政治多種因素。然而,雙語研究表明,掌握兩種語言的孩子能更好地理解每種語言的結構,并應用得很好。第二語言的早期學習,開始確實會出現混淆現象,但積極影響要更為明顯。多語言教育也不會導致發展的延遲。
[if !supportLists][3]????[endif]記憶是可改善的,這非常正確。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意味著所謂的速記和藥品所說的是對的。一來,記憶不是什么無限的永動機,盡管容量極大,但也是有限度的;二來,遺忘必不可少;三來,所謂的記憶術只對特定類型的記憶有用,技巧只是工具,而不能代替學習。況且,記憶是記憶,理解是理解,不要企圖把兩者混為一談。
[if !supportLists][4]????[endif]邊睡覺邊學習,這可真是美夢。這個問題會復雜一些,但絕對不是我們所簡單理解那樣。我們先區分兩個觀點,認真學習——睡覺——醒來記憶效果變好——Ture;邊睡覺邊學習——醒來記得睡覺學到的東西——False。睡眠確實會促進語言學習的各個方面,從具體的單詞學習到語法規則的學習(Schreiner & Rasch, 2017),但這種效果是在你學習之后發生的,而不是媒體吹捧的在睡眠期間。畢竟,就記憶激活而已,睡眠和覺醒位置不同,功能也不同(Diekelmann,
Büchel, Born, & Rasch, 2011),而在睡眠中,盡管能聽到聲音,但我們并不能進行任何高級活動(Lehmann, Schreiner, Seifritz, & Rasch, 2016)。所以說,無論學習什么,都需要意識的參與和你自己的努力。妄想不努力就得到想要的東西,簡直癡人說夢。
[if !supportLists][5]????[endif]學習類型這個迷思要高級很多。個別學習者會表現出對接收信息的模式的偏好(如我們常說的視覺型、聽覺型、運動型),但重點不在你的偏好和你的材料相匹配,而是你如何去理解。學習需要記住的是事物的意義,而不是它們的圖像和聲音。更何況,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遠遠小于相似性。一個有趣的圖畫例子對所有學生都適用,原因不是它是圖畫,而是在圖畫幫助我們更好地編織意義,精細加工。
[if !supportLists][6]????[endif]多元智能毒害頗深啊。多元智能默認了人的認知能力之間沒什么關系,但智力測驗和心理測量學普遍發現智力的不同方面之間存在高度相關性(威廉厄姆, 2010),也就是說智能不是分塊的面包,而是糾纏在一起的牛奶,是統合的。另外,多元智能也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象征著人的天賦,而只是表明相比其他方面,你在xx上有才能。而我們需要去統合所有能力,去配置我們的才能,而不是單純依賴其中一方。
[if !supportLists][7]????[endif]所謂的學習金字塔,純粹是欺詐行為。其所謂的作者Michelene Chi則一語道破:“我壓根就不認識這個圖表,這類引用統統是錯的(Bogus Research Uncovered, 2003.)。”而實際上,不同方法的效用均勻分布,沒有顯著差異(Lalley & Miller, 2007)。
[if !supportLists][8]????[endif]發現學習確實有明顯的積極效果。但問題在于并不是所有學習都可以靠自己探索習得。所以說,不管是什么樣的學習方式,都得取決于其目標和類型。
[if !supportLists][9]????[endif]事實上,基于問題來學習新內容并沒有想象中有用。但,如果是基于問題來進一步探索和記住已知道的事情,那么學習會更有效。
2.3 生活迷思
[if !supportLists][1]????[endif]催眠可以用來找回被遺忘的記憶
(催眠更可能提供暗示誤導記憶。)
[if !supportLists][2]????[endif]擺出有力量的姿勢會改變生理激素進而增加你的自信心。
(這更可能是安慰劑效應。高能量姿態并沒有通過重復性檢驗,既不影響生理,也不影響心理(De Bruyckere, Kirschner, & Hulshof, 2015)。盡信書不如無書。)
[if !supportLists][3]????[endif]在大規模緊急情況發生時,人變得愚蠢危險,而不是助人。
(事實是,在緊急情況下,人更容易相互信任,并且更多的停下來互相幫助。)
[if !supportLists][4]????[endif]人一旦形成團體,就會是烏合之眾,變得愚蠢。
(國家不就挺好的嗎……《烏合之眾》僅代表早期的社會心理研究。)
[if !supportLists][5]????[endif]性格測試認準MBTI。
(一切測量是工具,如果只想著做測試就能了解自己的話,那人類還是太簡單了。)
[if !supportLists][6]????[endif]溝通中非言語部分占93%。
(這個研究來源于人們對情感和態度的判斷(即是否喜歡),但不能簡單外推到人與人之間所有交流形式中(Holmes, 2016)。)
[if !supportLists][7]????[endif]獎勵總是削弱學生的內在動機。
(情況比較復雜。但可以肯定的是,口頭獎勵往往會增加內在動機。而物質獎勵也不見得總是削減內在動機。)
3、傳播問題
迷思為何為迷思?
一來,這些理論來自于不同的解釋。神經科學基于生理學,而教育偏向行為學,硬生生地把不同解釋水平的理論生搬硬套,只能是緣木求魚。在重視應用環境下,尋找生物-認知-行為的差異與一致性,才能產生意義。
二來,實驗的情境性也注定了應用的局限性。忽視理論的來源(源于動物,源于異?;颊?,源于實驗室等)都會過度夸大理論的應用價值。
但這個鍋不能只是心理學背,更關鍵的是傳播問題。
心理學在傳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被簡化、被夸大,甚至是被誤解、被扭曲。而每當心理學者對迷思提出更為慎重精確的版本,媒體也只管斷章取義留個只言片語,不負責任地大聲嚷嚷。
可謂迷思一張嘴,求證跑斷腿。
但介于心理學是如此的貼近生活,又是這般立竿見影,傳播的各種問題也就被無限放大了。稍一個煽風點火,就變成了利益大賣場。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鋪天蓋地的“心理學家證明/提出”;可以聽到“按照心理學的理論,你應該”;甚至被欺騙,被恐嚇。簡直防不勝防。
更糟糕的是,如高階算命一般,這些偽心理學,一旦傳開,就只會不斷增加信徒,并變得神乎其神。那些盲信原生家庭的,盲信性格測試的,盲信NLP的,盲信神經功能的,盲信心靈雞湯的,各個以為掌握天機,了解自己,可不曾料到陷入了名叫標簽的泥潭。
心理學給了我們錘子,不是讓我們去找釘子,而是讓我們有一道名叫預防的保障。
4、打破魔咒
我們苦惱心理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卻無意間埋下太多隱患。是時候讓我們擦亮眼睛,去看破心理學傳播的詛咒了。
我們需要做的只是追尋源頭,批判思考。
4.1 信息矢量性
面對繁雜的心理學科普,我們需要明確信息具有方向性,確定其提出背景,適用范圍,乃至研究進展,而不是盲目套用。所謂方向,是指信息的提出是有范圍的,是依據情境而定的。
4.2 用語問題(丹尼爾?丹尼特, 2018)
警惕“一定”、“必須”這樣的決定性用語。
警惕“不如說”、“而不是”這樣的簡單二分法?!安蝗缯f”這個短語暗示前后主張相對立。比如,與其說你喜歡貓,不如說你喜歡我。
警惕“當然”、“反問”這樣的不言自明的觀點。難道不是這樣嗎?
4.3 科學檢驗
誠然,不少人會直接提出科學性標準(基思·斯坦諾維奇, 2015):(1)系統觀察,實證主義;(2)同行審議,公共知識;(3)可檢驗,可證偽。那自然正確。
4.4 追本溯源
迷思的創造往往是這些不負責任的三手信息,所以建議選讀文獻,獲取源頭;多讀教材,抓住結構;少讀科普,避免傷害;再加工的信息,自行定奪。
但尋找信息源頭耗時耗力。若只想做點了解,沒有必要。最簡單可行的是看支撐信息的證據。如果所給證據只是經驗道理,那直接拋開,這樣的經驗性結論,不值得你去相信。而高端一點的迷思,證據確鑿,不仔細了解,還真無法評判,可以看業內大佬的背書情況來定奪。但避免刻意地訴諸權威。
5、期許
這樣的苦惱可不局限于心理學科普,在不同領域的不同方面都深受其害。
誠如馬奇(2011)所言,人類存儲、回憶歷史的能力有限,對服務于當前信念和欲望的重構記憶敏感。人類的分析能力有限,對加諸經驗之上的框架敏感。人類固守成見,對支持先入之見的證據不如對反對先入之見的證據挑剔。人類既歪曲觀察又歪曲信念,以提高兩者的一致度。人類偏愛簡單的因果關系,認為原因必定在結果附近、大果必定有大因。與比較復雜的分析相比,人類更喜歡涉及有限信息和簡單計算的啟發式。
所以,這些苦惱還要歸根于人類認知弊病與經驗傳播問題。要想突破這個魔咒,還得不斷反思,四處留心。
愿多一人深究,少一人擱淺,讓迷思見鬼去吧。
部分參考資料:????????????????????????????????????????
[if !supportLists][1]??????[endif]Bogus Research Uncovered. (2003.). 11.
[if !supportLists][2]??????[endif]DeBruyckere, P., Kirschner, P., & Hulshof, C. (2015). Urban Myths aboutLearning and Education.Urban Myths about Learning andEducation,59,1–209. https://doi.org/10.1007/s11528-015-0905-3
[if !supportLists][3]??????[endif]Diekelmann,S., Büchel, C., Born, J., & Rasch, B. (2011). Labile or stable: Opposingconsequences for memory when reactivated during waking and sleep.Nature
Neuroscience,14(3), 381–386. https://doi.org/10.1038/nn.2744
[if !supportLists][4]??????[endif]Holmes,J. D. (2016).Great myths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https://doi.org/10.1002/9781118760499
[if !supportLists][5]??????[endif]Lalley,J. P., & Miller, R. H. (2007). The Learning Pyramid: Does It Point Teachersin the Right Direction?Education,128(1), 64–79.
[if !supportLists][6]??????[endif]Lehmann,M., Schreiner, T., Seifritz, E., & Rasch, B. (2016). Emotional arousalmodulates oscillatory correlates of targeted memory reactivation during NREM,but not REM sleep.Scientific Reports,6, 39229.https://doi.org/10.1038/srep39229
[if !supportLists][7]??????[endif]Schreiner,T., & Rasch, B. (2017). The beneficial role of memory reactivation forlanguage learning during sleep: A review.Brain and Language,167,94–105. https://doi.org/10.1016/j.bandl.2016.02.005
[if !supportLists][8]??????[endif]丹尼爾?丹尼特. (2018). 直覺泵和其他思考工具 (馮文婧, 傅金岳, & 徐韜, Trans.). Retrieved from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40107/
[if !supportLists][9]??????[endif]基思·斯坦諾維奇. (2015). 這才是心理學 (竇東徽 & 劉肖岑, Trans.). Retrieved from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686251/
[if !supportLists][10]????[endif]威廉厄姆 . 著. (2010). 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 (趙萌, Trans.). Retrieved from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864832/
[if !supportLists][11]????[endif]【美】莉莎·費德曼·巴瑞特. (2019). 情緒 (周芳芳 & 黃揚名, Trans.). Retrieved from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443490/
[if !supportLists][12]????[endif]馬奇詹姆斯 G. (2011). 經驗的疆界 (丁丹, Trans.). Retrieved from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687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