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家園》之所以獲得廣泛好評與交口稱贊,首要的是作者身世的坎坷,是其思想的深刻,是書中故事的曲折回環,跌宕起伏。是對時代的揭示、控訴,是對國家與民族命運的探尋,是對人類個體的尊重與精神家園的尋找。但同時,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不可忽視,那就是高爾泰爐火純青的散文技巧。他是用五彩的畫筆書寫紛繁的人間百態與復雜的內心世界。
詩人北島說:“讀高爾泰的這本《尋找家園》,常驚訝于其文筆之好,靈氣飛揚,五彩繽紛。寫他在江南小鎮高淳縣淳溪鎮的童年生活,像傳統的年畫那樣鮮活、明艷,仿佛一伸手,便可以觸摸得到。繪畫出身、在美學自成一家的高先生,有用畫面講故事的特殊才能,于是那些晦澀的經歷,變成了清晰如畫的場景……”
是的,高爾泰的散文有極強的畫面感,有著精到的景物描寫與細節描寫。這些描寫,有的自然、本真,有的則經過了靈魂的“過濾”,帶有與作者同喜同悲的主觀色彩,并且有歷史的延展性。是的,美丑都是主觀的,這正契合他的美學主張。
描寫老家時,高爾泰的手法很自然輕靈,層層遞進:“淳溪鎮位于小南湖西岸,沒有城墻,但有城門。出東門就是湖,越過岸邊大片大片的野菱菰蒲白蘆紅蓼,可以望見湖上繁星點點。天氣好的時候,還可以望見湖邊那影影約約的一發青山……”“河上有一座七孔石橋,叫襟湖橋,橋欄上的石獅很生動。橋頭有一寺塔,叫聚星閣。飛檐十二,凌空欲去,更生動。……”《夢里家山》一文不長,不到三千字,但這樣的精細描寫處處皆是。讀這樣的文字,有一種看照片看山水畫的感覺,也有一種身臨其境、心臨其境的心情。并且從他所勾勒的畫面中,我也幻化出我家鄉的山水景觀來。
在《祖母的搖籃曲》一文中,高爾泰是這樣描寫他們一家逃難到大游山腳下所住的“一棟孤零零的茅屋”的:“屋是土墻,茅檐極低,遮住了木欞小窗的一半。里面很黑,但是冬暖夏涼,黑暗中有股溫馨,我喜歡。屋在斜坡上,后面是山,前面可以望得很遠,直到藍色的天邊,我喜歡……”一連三個“我喜歡”,為自然之美注入了主觀的、人文的景色之魂。
在《別無選擇》中,高爾泰如此描述蘭州:“蘭州是一座古城,伊斯蘭風格的房屋,大都是用泥土建筑的。從城邊的皋蘭山上望下去,除少數新建的灰色樓房外,千門萬戶一色蒼黃。有點兒像中東阿拉伯市鎮,又有點兒像美國中部桑塔菲那樣的印第安小城。日夜奔騰的黃河,咆哮著沿城流過,把浩蕩河聲散布到城市的每個角落。”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個立體的能讓人了然于心的蘭州。
在《幸福的符號》中,高爾泰寫道:“……碰上日出,貼著長長的直直的地平線,暗紅色的太陽又大又圓,好像并不發光。但我們這個荒涼空寂、凹凸不平的星球表層,卻出現了許多淺藍色的陰影。”日出我們見過無數次,有時還專門去著名的景點看日出,但我的眼里,除了太陽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暗到明,我沒有看出和感悟更多,而在畫家尤其一個落難的畫家眼里,日出就有推物及人,令人感懷的內蘊與力量。
在《生死》中,高爾泰寫道:“傍晚醒來,落日蒼茫,車到一個小鎮,郊外散落著一些農家的土屋,炕洞里冒著秫秸和干畜糞的濃煙。煙不上升,在大野上凝成長條的沉云,逐漸溶解在暮靄之中,使暮靄混濁而有焦糊味兒,昏黃里透著晚霞的夜紫。若有若無地可以望見荒草的叢莽,成排的白楊,黃沙簇擁的地埂。雖然都毫無綠意,卻使我十分感動。”這段文字,有光有色,有棱有角,有血有肉,有情有感,以生動的景色描寫,展示了作者的內心世界與主觀感受。
在《運煤記》中,作者展示了高超的寫景能力。高爾泰是這樣描述他們避雨的山洞的:“洞在峭壁上,朝著河,不深,但是大,背風。上面突出的巖層,恰似廊檐,可以擋雨。”“雨來得很突然。一下子都是潮水一般的聲音。好幾股黃色的小瀑布,從巖檐前飛流直下,游蕩著投入河中。河面昏茫一片,雨打出重重白煙。”“第二天一早,我們就興致勃勃地干起來。時方八月,蒲公英撒著滿地銀球,濃綠的荊棘叢中,野枸杞已經成熟了,嫣紅欲滴。東一叢西一叢的紅柳,正開著淡紫色的小花。咆哮奔騰的河水,透過疏落的花叢,閃著耀眼的光芒。一只山鷹在天上盤旋,太陽照著上游的河面,光輝燦爛。”
多美的景色啊,令人陶醉與向往。難以想象,如此優美的文字,竟出自一個被勞教的右派分子之手。我們不得不相信,文明能蔑視黑暗,高貴能鄙視卑污,心靈的美好能戰勝現實的丑惡。
在《走向生活》中,高爾泰這樣描寫他被解除勞動教養后,風塵仆仆從靖遠經白銀赴蘭州途中的景物:“晌午時分,道路穿過一個村莊,幾十棟低矮的,有著烏黑廊檐、木板小窗和馬鞍形屋頂的土屋,橫七豎八擠在一起。”“院墻很矮,墻上當年的標語,都已剝落成一些模糊的色斑。墻邊許多大樹的樹墩,吹去塵埃,年輪依稀可辨。想當年黛色參天,濃蔭垂地,何等雄偉;五八年倒樹煉鋼,萬葉掃空,虎臥龍顛,又何等壯觀。現在高爐已廢,村上又栽了不少小樹。我來時杏花初開,白楊也綻放出鵝黃色的嫩葉。籬邊墻頭,裝點出動人的春色。”“日落時分,到達靖遠城下的黃河邊,濁流湍急,聲如郁雷。對岸土城逶迤,暝色里不見一個人影。城上徘徊著暗淡的霞暉,缺處可以望見城里的燈火,東一叢,西幾點,交織著一圈圈朦朧的光暈,像灰色土紙上模糊的水漬。”
韓愈在遭貶時寫過《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其中有“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詩句,透露出韓愈的悲苦。彼時的高爾泰,雖某種意義上獲得了人生自由,但前途未卜,他需要自謀生路,而出路何在呢?他的處境,絕非是“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的大好前程,他的心里,也只有“云橫秦嶺家何在”的詰問。但是,即便如此,他以畫家的敏銳,仍然捕捉到了自然的美,人文的美,心靈的美,自由的美!高爾泰如詩如畫般的情景描寫,具有教科書性質。作家、詩人、畫家、學者,甚至如我般只會寫幾句雜文的人,都應該誦讀,學習,效仿,以讓我們的作品具有更多的美感,更強的生命力,讓我們的人生具有更多的自由色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