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讀書這個話題,可能每個讀者都會有些痛點。
比如說我吧,陸續寫了幾十篇文章,感覺自己被掏空,想讀書充實自己,可是因為工作、家庭等各種原因根本沒有時間。
我喜歡讀書,從去年年初到現在,大概購買了100本書,但由于閱讀速度太慢,僅僅讀了6、70本。最近整理書架,我只好做了取舍,把幾年內都不會讀的小說類書籍做了封存。
我在手機上下載了很多電子書,希望有效利用通勤路上的時間,畢竟上下班高峰擠地鐵時讀紙質書不現實。實際狀況卻是電子書看了幾分鐘,微信響了……刷完微信想起上次要的游戲也不錯,繼續通關吧……
沒有時間、閱讀速度太慢、看不進去、被打擾。。。。。。很多讀者都會遇到類似的煩惱。其實,這些煩惱的背后暗含著一個思維定式,那就是讀書這件事可不像聽音樂、刷微信那么輕松!
讀書真的是個負擔嗎?屏讀時代,時間碎片化越來越嚴重,我們還需要一字一句讀下去嗎?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快速閱讀術》是一本實用型閱讀指導類書籍,作者印南敦史是一名書評人,同時為多家網站撰稿,每個月為近60本書撰寫書評。為了撰寫書評,作者從一頁書讀5分鐘的“慢讀者”變身為每年閱讀700本的“快讀者”,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下面為大家分享書中最重要的概念和方法,分別是流水式閱讀、多讀習慣養成法以及呼吸式閱讀法,掌握了這些理念和方法,我們也能做到快速閱讀。
①『流水式閱讀』
我們的閱讀習慣基本上是在小學、初中養成的。那時候,學習一篇課文,語文老師會要求先閱讀全文,再分析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提煉出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牢牢記住文中的知識,甚至背誦全文。
即便到了今天,每當拿起一本書,我們也常常會切換到學生時代的“存儲式閱讀”模式,恨不得把書中的每個內容都裝到腦子里,成為名副其實的“慢讀者”。
在本書中,作者提出了“流水式閱讀”理念,即讓書籍如水一般從心中流過,不用在意是否把書里的內容全部理解或記住,就像水過留痕,相信只要讀過,便會有所收獲。與聽音樂一樣,不必記住每一句歌詞,而是讓旋律自然流過心間。
我們讀過一本書,讀過就忘是常態,往往只會留下一個大概印象,記住一兩句話。其實,這正是“流水式閱讀”理念所提倡的:讀書并不在于“100%的復制”,而在于“1%的邂逅”。
所以,不要給讀書強加太多功利性、目的性,像享受音樂一樣,去享受與書籍邂逅的美好吧。
②『多讀習慣養成法』
為了做到“流水式閱讀”,要先養成“多讀習慣”。作者建議采取以下三個步驟:
1. 首先,要每天都讀,固定時間段、固定地點讀書。比如,每天早起1小時,別的事都不做,專門用來讀書;在家里設置一塊專門用來讀書的區域。這樣可以逐漸養成閱讀的習慣,使讀書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 其次,要選擇“可以快速閱讀的書”來養成多讀習慣。
作者將書籍分為三類:不必讀的書,即當前不需要讀的書;無法快速閱讀的書,指像懸疑小說、推理論文等故事性、邏輯性較強的書;可以快速閱讀的書,是指貫穿全書的線索較少,相對獨立的章節較多,從任何地方開始閱讀的書,主要是工具書類,可以按照目錄找到要讀的內容。
“流水式閱讀”就適用于這類可以快速閱讀的書。
3. 最后,借鑒海爾公司的日清工作法,當天閱讀的書要當天讀完,不要拖到第二天。這樣做是為了避免閱讀時間太長,導致讀了后面忘了前面。
③『呼吸式閱讀法』
養成多讀習慣還需要配合“呼吸式閱讀法”,這就像人不可能只吸氣不呼氣一樣,我們不能只讀不寫。
作者提到的“寫”,并不是指讀完一本書后,寫一篇讀后感、讀書筆記或者書評,而是寫一行采集、一行精華、一行評論。
1. 一行采集,是指摘抄書中最具魅力、令人心動的片段。準備好一張A4紙,讀到佳處隨時摘錄一段中的一兩行。原文摘錄,按照頁碼-內容的格式做好記錄,摘錄要短小精悍,控制在幾行之內。
2. 一行精華,是指在摘抄的片段中,采擷最精彩的一行,僅此一行。讀書之魂,凝于一文,我們閱讀一本書的所有價值,皆凝于此。閱讀更似探寶,這一行精華就是我們要尋找的寶藏。
3. 一行評論,是指對一行精華寫一行評論。一行評論類似于讀后感,可以從“我們為什么會對這句話產生共鳴”出發,把這句話觸動我們的原因寫下來。日后,即使忘記了書中的內容,有了這一行評論,也會讓我們回憶起當初閱讀時心動的心情。
4. 總結。作者建議,每讀完12本書做一個總結,定期回顧自己的摘錄和感想,更容易看清自己的閱讀偏好,明確后續閱讀方向和自己的意向。還可以從12本書中選出最佳的一本,到年終總結時,再從最佳中選出一本最佳。
作為一本閱讀指導類書籍,《快速閱讀術》介紹的方法,如“流水式閱讀”、多讀習慣養成法和呼吸式閱讀法等等都非常實用,但是要想實現快速閱讀,找到書中精髓,找到今后的閱讀方向,還需要我們不斷在閱讀中進行實踐。
參考書目:《快速閱讀術》[日] 印南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