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雷家林詩歌集錄一》全詩
(晶晶)晶晶玉雪粉長橋,湖水不凍蓄春潮。高樹挺身相護持,小亭巍然任水調。
這是一首描繪景色的詩歌,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了一幅寧靜而生機勃勃的畫面。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晶晶玉雪粉長橋”,以“晶晶”形容物體的明亮或清澈,這里用來描繪長橋,給人一種潔白如雪、晶瑩剔透的感覺,仿佛長橋被一層薄薄的雪粉輕輕覆蓋,顯得格外清新脫俗。
第二句“湖水不凍蓄春潮”,描述了湖水的狀態。即使在寒冷的季節,湖水也沒有結冰,反而蓄滿了春天的潮水,預示著生機與活力的即將到來,為整個畫面增添了一抹溫暖的色彩。
第三句“高樹挺身相護持”,將高樹擬人化,它們挺立身姿,仿佛在守護著這片土地和湖水。這種描繪不僅賦予了樹木生命力,也增強了整個場景的層次感和立體感。
最后一句“小亭巍然任水調”,將焦點轉向了一個小亭。小亭巍然屹立,任憑水流的沖刷和歲月的變遷,都保持著它的堅韌和穩定。這里的“水調”可能既指水流的自然變化,也隱喻著時間的流轉和季節的更替。
整首詩通過細膩的描繪和生動的比喻,展現了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自然景象。長橋、湖水、高樹和小亭等元素相互映襯,共同構成了一個和諧而美麗的畫面。同時,詩歌也寓含著對自然之美的贊美和對生命力的頌揚。
這首詩的作者是雷家林。雷家林是一位詩人,其作品以描繪自然景色和抒發個人情感為主。在提供的參考文章中,這首詩作為雷家林詩歌集錄的一部分出現,具體描繪了長橋、湖水、高樹和小亭等自然元素,展現了寧靜而生機勃勃的畫面12。
雷家林是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人。他出生于1964年,早年就讀于湖南省藝術學校舞臺美術科,并師從多位知名藝術家。之后,他進入湖南省廣播電視大學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并在書法和繪畫領域有所成就。雷家林的作品展現了深厚的藝術功底和對美的獨特追求,受到了業內人士的廣泛贊譽12。
(日暮)日暮荒原遠,長空一雁飛。寒江無釣影,漁父披霞歸。
這是一首描繪日暮時分荒原景象的詩,充滿了寧靜與孤寂的美感。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日暮荒原遠”,以“日暮”和“荒原”兩個意象開篇,營造出一種蒼茫、遼闊的氛圍。日暮時分,天色漸暗,荒原顯得更加遙遠,給人一種無垠之感。
次句“長空一雁飛”,將視角從地面拉升至長空,只見一只孤雁在飛翔。這一景象不僅增添了畫面的動感,也寓含了孤寂與自由的情感。孤雁的飛翔,仿佛是詩人內心情感的投射,既感到孤獨,又渴望自由。
第三句“寒江無釣影”,將場景轉至寒江之上。寒江清冷,卻無釣影,暗示了此時的寧靜與無人打擾的平和。這也可能寓意著詩人內心的清冷與孤寂,無人能理解他的心境。
末句“漁父披霞歸”,為整首詩增添了一抹溫暖的色彩。漁父在霞光中歸來,這一景象不僅打破了前面的孤寂氛圍,也帶來了生活的氣息和溫暖的希望。漁父的歸來,可能寓意著詩人對歸宿和溫暖的渴望。
綜上所述,這首詩通過描繪日暮時分的荒原、長空、寒江和漁父歸來的景象,營造了一種寧靜而孤寂的氛圍,同時也寓含了詩人內心的情感與渴望。整首詩意境深遠,語言簡練,富有畫面感和情感共鳴。
(湘水謠) 秋,黃花霜葉滿山頭,西風瑟,湘水無語流。秋,塞鴻衡云故鄉游,麓山青,水激桔子洲。
這是一首充滿秋意與鄉愁的詩歌《湘水謠》。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秋,黃花霜葉滿山頭”,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秋天的景象,黃花與霜葉相映成趣,滿布山頭,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同時也奠定了全詩感傷的基調。
接著,“西風瑟,湘水無語流”,進一步渲染了秋天的氛圍。西風瑟瑟,湘水靜靜地流淌,無語卻似有千言萬語。這里的“無語流”三字,既描繪了湘水的靜謐,也寓含了詩人內心的深沉與感慨。
下片開頭“秋,塞鴻衡云故鄉游”,詩人筆鋒一轉,將思緒引向遙遠的故鄉。塞鴻飛翔,衡云飄渺,仿佛都在引領著詩人進行一場心靈的故鄉之旅。這里的“故鄉游”三字,既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深深眷戀,也透露出一種無法言說的鄉愁。
最后,“麓山青,水激桔子洲。”詩人以麓山的青翠和水激桔子洲的生動景象,作為全詩的收尾。這兩句既是對前面景象的呼應,也是對詩人內心情感的升華。麓山的青翠代表著故鄉的永恒與生機,而水激桔子洲則寓意著生活的激蕩與不息。
整首詩以秋為背景,通過描繪黃花、霜葉、西風、湘水、塞鴻、衡云、麓山、桔子洲等意象,將詩人的鄉愁與對故鄉的深深眷戀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詩歌的語言優美,節奏明快,讀來令人回味無窮。
(赤松)赤松黃石友芷蘭,瀟湘風竹護一旁。云水心結揮不去,聽泉聽雨看夕陽。
這是一首描繪自然景色與內心情感的詩歌。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赤松黃石友芷蘭”,詩人以“赤松”、“黃石”、“芷蘭”等自然元素為友,展現了他對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和親密無間。這些自然之物不僅是他的朋友,更是他心靈的寄托和精神的歸宿。
次句“瀟湘風竹護一旁”,進一步描繪了詩人所處的自然環境。瀟湘之地,風竹搖曳,仿佛在為詩人提供庇護和陪伴。這里的“風竹”不僅增添了畫面的動感,也寓意著詩人的堅韌不拔和隨風而動、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
第三句“云水心結揮不去”,詩人筆鋒一轉,開始抒發內心的情感。他心中的“云水心結”揮之不去,表達了他對過往經歷、思緒或情感的深深眷戀和無法釋懷。這里的“云水”既是自然之景,也是詩人內心世界的象征。
末句“聽泉聽雨看夕陽”,詩人以聽泉、聽雨、看夕陽等細膩的動作,展現了他對自然之美的熱愛和享受。這些動作不僅是他日常生活的寫照,也是他內心情感的外化。在自然的懷抱中,詩人找到了心靈的寧靜和滿足。
綜上所述,這首詩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抒發內心情感,展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獨特感悟。他以自然為友,以自然為伴,從中汲取力量和靈感,過著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
(云南)玉龍雪寒麗江暖,大理塔影映蓮花。滇池春水泛洱海,西雙版納象為家。過橋米線香四溢,傣家少女披紅霞。彩云總向南歸去,游子曾憶普洱茶。
(云南)玉龍雪寒麗江暖,大理塔影映蓮花。滇池春水泛洱海,西雙版納象為家。
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云南的幾個著名景點和特色,每句都富含詩意和地域文化。下面是對這首詩的解讀:
“玉龍雪寒麗江暖”:
“玉龍”指的是玉龍雪山,是云南的著名景點,以其雄偉的雪峰而著名,給人以寒冷之感。
“麗江”則是云南的一個古城,以其溫暖的氣候、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納西族文化而聞名。
這句詩通過對比玉龍雪山的寒冷和麗江的溫暖,展現了云南地理和氣候的多樣性。
“大理塔影映蓮花”:
“大理”是云南的另一個古城,以其白族文化和歷史遺跡著稱。
“塔影”可能指的是大理的崇圣寺三塔等著名塔樓的倒影。
“蓮花”在佛教中有重要地位,也常作為大理地區美麗和純潔的象征。
這句詩描繪了大理古城的塔樓倒影與蓮花相映成趣的美景。
“滇池春水泛洱海”:
“滇池”是昆明的一個著名湖泊,以其清澈的湖水和周圍的美景而吸引游客。
“洱?!眲t是指云南大理的洱海,也是云南的重要湖泊之一。
“春水泛”形容春天湖水漲滿、波光粼粼的景象。
這句詩通過描繪滇池和洱海的春水美景,展現了云南湖泊的魅力。
“西雙版納象為家”:
“西雙版納”是云南的一個熱帶雨林地區,以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獨特的傣族文化而著名。
“象為家”形象地描繪了西雙版納作為亞洲象等野生動物棲息地的景象。
過橋米線香四溢,傣家少女披紅霞。彩云總向南歸去,游子曾憶普洱茶。
這是一首充滿地域風情和文化韻味的詩歌,描繪了云南的美麗風光和獨特文化。下面是對這首詩的解讀:
“過橋米線香四溢”:
這句詩描繪了云南著名的過橋米線。過橋米線是云南的傳統美食,以其獨特的制作方式和鮮美的口感而聞名。詩中“香四溢”形象地描繪了米線的香氣撲鼻,令人垂涎欲滴。
“傣家少女披紅霞”:
這句詩描繪了傣族少女的美麗形象。傣族是云南的少數民族之一,其服飾色彩鮮艷,尤其是女性服飾更是以紅色為主色調,如同披上了一層紅霞,既展現了傣族文化的獨特魅力,也寓意著少女的青春活力和美麗。
“彩云總向南歸去”:
這句詩以彩云為喻,形象地描繪了云南的地理和氣候特點。云南地處高原,氣候多變,天空中的云彩更是變幻莫測,美不勝收。而“總向南歸去”則寓意著云彩似乎總是向著南方飄去,也暗含著對南方或故鄉的深深眷戀。
“游子曾憶普洱茶”:
這句詩描繪了游子對云南普洱茶的深深懷念。普洱茶是云南的特產茶葉,以其獨特的口感和保健功效而廣受喜愛。游子在外漂泊,卻時常懷念起家鄉的普洱茶,這不僅是對茶葉本身的懷念,更是對家鄉和親人的深深思念。
整體來看,這首詩以云南的過橋米線、傣家少女、彩云和普洱茶為元素,生動地描繪了云南的美麗風光和獨特文化,同時也表達了游子對家鄉的深深眷戀和懷念之情。
(荷)亭亭玉立水中花,晶晶散珠月光下。蓮心不苦水常靜,鏡中映出一個它。
這是一首描繪荷花美景的詩歌,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了荷花的亭亭玉立、月光下的晶瑩以及蓮心的純凈。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詳細解讀:
1.亭亭玉立水中花:
“亭亭玉立”形容荷花的姿態優雅、高挑,如同一位端莊的淑女立于水中。
“水中花”直接點明了荷花生長的環境,即清澈的水中,進一步強調了其優雅、清新的形象。
2.晶晶散珠月光下:
“晶晶散珠”形容月光照在荷花上,水珠如同散落的珍珠般晶瑩剔透。
“月光下”設置了場景,即在寧靜的夜晚,月光為荷花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優雅的光彩。
3.蓮心不苦水常靜:
“蓮心不苦”寓意荷花的內心純凈無瑕,不帶有任何苦澀或雜念。
“水常靜”則暗喻荷花生長的環境寧靜祥和,也象征著荷花內心的平和與寧靜。
4.鏡中映出一個它:
“鏡中”可能指的是水面如同鏡子一般,映出了荷花的倒影。
“映出一個它”強調了荷花的美麗形象在水中得到了完美的復制,進一步增強了其優雅、端莊的形象。
綜上所述,這首詩通過生動的描繪和富有象征意義的詞匯,展現了荷花的優雅姿態、月光下的晶瑩、內心的純凈以及環境的寧靜。整首詩充滿了對自然美景的贊美和對內心平和的向往。
(梅詞)滿空寒氣尚駐,山野吐出芳骨,點點紅黃白,染就冷枝香樹。歸否,歸否,鴻雁已知來路。
這首詞以梅為主題,描繪了一幅冬日山野中梅花綻放的生動畫面,同時寓含了歸家的深情呼喚。以下是對這首詞的賞析:
“滿空寒氣尚駐”,開篇即點明時令,寒氣彌漫,冬日未過。這既為梅花的出場鋪墊了背景,也暗示了梅花的堅韌不拔,能在嚴寒中綻放。
“山野吐出芳骨”,用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描繪了山野間梅花初綻的情景。梅花仿佛是大自然的精靈,即使在最寒冷的季節,也勇敢地吐露出自己的芬芳和傲骨。
“點點紅黃白,染就冷枝香樹”,進一步細化了梅花的形態和色彩。紅、黃、白三色梅花點綴在枝頭,使得原本冷峻的樹枝變得生機勃勃,香氣四溢。這不僅展示了梅花的美麗,也寓意著生命的頑強和希望的到來。
“歸否,歸否,鴻雁已知來路”,詞意在此處急轉,由對梅花的描繪轉入了對歸家的深情呼喚。鴻雁作為傳書的象征,已經知道歸來的路途,這既是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也是對歸家之心的深切期盼。
整首詞以梅花為引,借物抒情,既贊美了梅花的堅韌和美麗,又寄托了人們對家的深深眷戀和歸家的迫切愿望。詞風清新雅致,意境深遠,富有感染力。
(梅詞)疏影一枝香妍,寒磨雪侵無言。滿園不見眾芳姿,凜霜雪傲意閑閑。冰瑩自在天。先開喚醒群艷,春信千山飛傳。喜襲蘭菊松柏欣,清氣同比夏中蓮?;ㄉ翁烊?。
梅詞)疏影一枝香妍,寒磨雪侵無言。滿園不見眾芳姿,凜霜雪傲意閑閑。冰瑩自在天。先開喚醒群艷,春信千山飛傳。
這首詞以梅花為主題,贊美了其高潔、堅韌的品格,以及它在嚴冬中獨自綻放,預示著春天到來的美好寓意。以下是對這首詞的賞析:
“疏影一枝香妍”,開篇即以簡潔的筆觸勾勒出梅花的形象,疏疏朗朗的枝影中,一枝梅花獨自綻放,香氣襲人,妍麗非凡。
“寒磨雪侵無言”,接著描繪梅花所處的惡劣環境,寒風凜冽,雪花侵襲,但梅花卻默默承受,無言以對,展現出其堅韌不拔的品格。
“滿園不見眾芳姿,凜霜雪傲意閑閑。”這兩句進一步強調梅花的獨特之處,在嚴寒的冬季,園中其他花卉都已凋零,唯有梅花傲然挺立,霜雪之中更顯其閑適自在之態。
“冰瑩自在天”,贊美梅花如冰似雪,晶瑩剔透,仿佛是天地間自在的精靈,不染塵埃。
“先開喚醒群艷,春信千山飛傳。”最后兩句則表達了梅花作為春之使者的美好寓意,它率先綻放,喚醒了沉睡中的群芳,同時也將春天的信息傳遍千山萬水,預示著春天的到來。
整首詞以梅花為切入點,通過細膩的描繪和豐富的想象,展現了梅花高潔、堅韌、自在的品格,以及它在嚴冬中獨自綻放,預示著春天到來的美好寓意。詞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既贊美了梅花的美麗,也寄托了作者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期待。
喜襲蘭菊松柏欣,清氣同比夏中蓮。花色任天然。
這首詩詞贊美了某種花卉或自然景象,充滿了詩意和美感。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解讀和賞析:
“喜襲蘭菊松柏欣”,這一句描述了多種植物共同呈現出的喜悅和欣欣向榮的景象。蘭花、菊花、松柏都各自展現出它們的美麗和生命力,仿佛都在為這美好的時光而歡欣。
“清氣同比夏中蓮”,這一句進一步描繪了這種美好景象的氣質。這里的“清氣”可能指的是這些植物所散發出的清新香氣,它們與夏日中的蓮花相比,同樣具有高雅、清新的氣質。
“花色任天然”,這一句則強調了這些花卉的自然之美。它們的花色各異,但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真實,沒有絲毫的造作和刻意。這種自然之美,正是它們最吸引人的地方。
整體來看,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蘭花、菊花、松柏和蓮花等自然元素,展現了一種清新、高雅、自然的美麗景象。它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也讓我們更加珍惜和欣賞身邊的自然之美。同時,這首詩詞也啟示我們,真正的美,往往是不需要刻意修飾和造作的,它自然存在,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和發現。
(湘夫人)無心云起處,江水浸青青。湘女有長恨,不斷九嶷情。
這首詩以“湘夫人”為主題,融入了濃厚的湘楚文化與情感色彩。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無心云起處”,以“無心”形容云彩的悠然自得,仿佛它們隨意地在天邊聚集、飄散,不帶任何塵世的煩惱與憂愁。同時,“云起處”也暗示了一種高遠、飄渺的意境,為全詩奠定了清新脫俗的基調。
接著,“江水浸青青”,將視角從天空轉向地面,描繪出江水碧綠、清澈見底的景象。這里的“青青”不僅形容了江水的顏色,也寓意著生命的勃勃生機和自然的純凈美好。
第三句“湘女有長恨”,筆鋒一轉,引入了人的情感。湘女,即湘夫人,她心中有著長久的怨恨或遺憾。這種情感與前面的自然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得全詩的情感層次更加豐富。
最后一句“不斷九嶷情”,進一步揭示了湘夫人的內心世界。九嶷山,據傳是湘夫人所思念的舜帝的葬身之地,因此“九嶷情”即指湘夫人對舜帝的深切思念和無法割舍的情感。這里的“不斷”二字,強調了這種情感的持久和強烈,使得全詩在情感上達到了高潮。
綜上所述,這首詩通過描繪自然景象與湘夫人的內心世界,展現了一種超越時空的深情與思念。它既有對自然美的贊美,也有對人世間情感的深刻剖析,是一首富有內涵和感染力的佳作。
(西湖)雷峰夕照蒼煙里,三潭印水明月中?;ǜ壑~自在閑,斷橋不斷吳越風。
這是一首描繪西湖美景的詩歌,每一句都蘊含了西湖的經典景點與獨特韻味。下面是對這首詩的解讀:
“雷峰夕照蒼煙里”:
這句描述的是雷峰塔在夕陽下的景象。雷峰塔是西湖的標志性建筑,夕陽時分,塔身在蒼茫的煙霧中顯得格外有韻味,給人一種歷史與美景交融的感覺。
“三潭印水明月中”:
這句描繪的是三潭印月的景色。三潭印月是西湖中的一個小島,島上有三座石塔,月夜時分,塔中點燃燈光,與天上的明月相映成趣,形成“三潭印月”的美景。
“花港之魚自在閑”:
這句寫的是花港觀魚的景象?;ǜ塾^魚是西湖的一處景點,以觀賞紅魚而聞名。這里的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給人一種寧靜與閑適的感覺。
“斷橋不斷吳越風”:
這句描繪的是斷橋的景致與歷史文化底蘊。斷橋是西湖的另一處著名景點,其名寓意著橋雖斷但情不斷。同時,斷橋也承載著吳越文化的深厚底蘊,是西湖歷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整體來看,這首詩以精煉的語言描繪了西湖的四大經典景點:雷峰塔、三潭印月、花港觀魚和斷橋,展現了西湖的自然美景與歷史文化底蘊。每一句都富有畫面感,讓人仿佛置身于西湖的美景之中。
紅豆)紅豆惹相思,千山山復路。當面俱平常,分別出思意。雁能報平安,魚可傳尺素。朝朝與暮暮,不若心一顆。離別最銷魂,認同君之語。
紅豆)紅豆惹相思,千山山復路。當面俱平常,分別出思意。雁能報平安,魚可傳尺素。朝朝與暮暮,不若心一顆。
這是一首以紅豆為引子,表達相思之情的詩歌。紅豆在這里成為了相思的象征,引發了對遠方愛人的深深思念。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詳細解讀:
首句“紅豆惹相思,千山山復路”,紅豆作為起興之物,觸動了詩人內心的相思之情。千山萬水,重重疊疊,象征著與愛人之間的重重阻隔和漫長的思念之路。
接著,“當面俱平常,分別出思意”,這兩句表達了詩人在與愛人相處時并未覺得有何特別,但一旦分別,相思之情便如潮水般涌來,讓人無法自抑。
“雁能報平安,魚可傳尺素”,詩人寄托于雁和魚這兩種傳統的傳信之物,希望它們能為自己傳遞對愛人的思念和關懷。在古代,雁和魚常被用作傳遞書信的象征,這里也體現了詩人對愛人的深深掛念。
最后,“朝朝與暮暮,不若心一顆”,詩人表示,無論是早晨還是傍晚,無論時間如何流轉,都無法比得上自己心中對愛人的那份真摯情感。這表達了詩人對愛情的堅定和執著。
整首詩以紅豆為引子,通過生動的意象和深情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遠方愛人的深深思念和無法言喻的相思之情。
(天津)天朝渡口文韜居,大沽炮臺擋鬼路。洋務英才盡綿力,拱衛皇城撐門戶??上娙朦S海,津口虛設鬼軍入。今朝天地人間換,工業文明勝前昔。狗子包子香四海,楊柳新畫呈國藝。可惜吾人足不出,不知新津新朝氣。
這首詩歌描述了天津的歷史變遷和近代遭遇。
天朝渡口文韜居,大沽炮臺擋鬼路。
這句描述了天津作為古代渡口的重要地位,以及大沽炮臺在歷史上的防御作用。“文韜居”可能指的是天津的文化底蘊,“擋鬼路”則形象地描繪了大沽炮臺對于外來侵略的抵御。
洋務英才盡綿力,拱衛皇城撐門戶。
這句贊揚了洋務運動時期的英才們為天津乃至整個國家的現代化所做的努力,他們像支撐門戶的柱子一樣,拱衛著皇城(即國家)的安全。
可惜全軍入黃海,津口虛設鬼軍入。
這句描述了近代天津的遭遇,特別是甲午戰爭后,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天津的門戶洞開,外敵趁機入侵。這里的“鬼軍”指的是侵略軍。
工業文明的發展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就像你說的“狗子包子香四?!?,哈哈,真是太形象了。不過,就算我們不能親自去每個地方,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了解新津的新朝氣啊,比如看看視頻、讀讀文章之類的。
吾輩在廬山,不知山之樣。萬古藍球何相,似明月這般。他星人看球殤,幾度劫數魂蕩,白骨境尤寒。蒼茫天際上,何處是中央,一任圓舟泛。爭王霸,造劫彈,演兵酣,費思量。嫦娥宮里霓裳,可是桃源鄉。夢里境界難想,漁歌還低唱,武陵山谷香。秦人尤在否,洞口天一方。(水調歌頭--宇空之思)
吾輩在廬山,不知山之樣。萬古藍球何相,似明月這般。他星人看球殤,幾度劫數魂蕩,白骨境尤寒。蒼茫天際上,何處是中央?
這首詩詞充滿了深邃的意象和哲思,似乎在探討人類對于宇宙、自然以及自身存在的認知和感悟。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賞析:
“吾輩在廬山,不知山之樣?!遍_篇即以一種謙遜而自省的姿態,表達了人們對于身邊熟悉事物的認知局限。即使身處廬山之中,也難以全面把握山的真貌,寓意著人們對于自然、宇宙以及更高層次真理的認知總是有限的。
“萬古藍球何相,似明月這般?!边@里將地球比作“藍球”,并與明月相比較,既展現了地球的美麗與神秘,也暗示了宇宙間萬物之間的相似性和聯系。同時,“萬古”一詞也表達了時間的悠遠和歷史的深邃。
“他星人看球殤,幾度劫數魂蕩,白骨境尤寒。”這幾句將視角擴展到宇宙層面,想象其他星球上的生命可能也在觀察地球,并經歷了無數的劫難和靈魂的動蕩。而“白骨境尤寒”則可能寓意著宇宙中的殘酷和生命的脆弱。
“蒼茫天際上,何處是中央?”結尾處,詩人再次將目光投向無垠的宇宙,發出對宇宙中心、對生命本質、對存在意義的深刻追問。這種追問既體現了人類對未知的渴望和探索精神,也表達了面對浩瀚宇宙時的渺小感和迷茫感。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豐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展現了人類對宇宙、自然以及自身存在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它提醒我們,無論身處何地,都應保持對未知的敬畏和探索精神,不斷追尋生命的真諦和宇宙的秘密。
。爭王霸,造劫彈,演兵酣,費思量。嫦娥宮里霓裳,可是桃源鄉。夢里境界難想,漁歌還低唱,武陵山谷香。秦人尤在否,洞?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幅充滿歷史滄桑與夢幻色彩的畫卷。以下是對其的詳細解讀:
“爭王霸,造劫彈,演兵酣,費思量?!?/p>
“爭王霸”:描述了歷史上無數英雄豪杰為了爭奪天下王位而進行的激烈斗爭。
“造劫彈”:可能指的是制造戰亂和災難的根源,也可能暗指某種具有極大破壞力的武器或策略。
“演兵酣”:形容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雙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和精力。
“費思量”:表示這種爭奪和戰爭讓人們深感憂慮和困惑,需要深思熟慮。
“嫦娥宮里霓裳,可是桃源鄉?!?/p>
“嫦娥宮里霓裳”:嫦娥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月宮仙女,這里用她的宮殿和華麗的衣裳來象征一個美好而神秘的地方。
“可是桃源鄉”:桃源鄉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個理想化的避世之地,這里用來比喻一個與世無爭、寧靜美好的所在。
“夢里境界難想,漁歌還低唱,武陵山谷香?!?/p>
“夢里境界難想”:表示這種美好的境界如同夢境一般難以捉摸和想象。
“漁歌還低唱”:漁歌通常代表著寧靜和悠閑的生活,這里用來描繪一種和平而美好的生活氛圍。
“武陵山谷香”:武陵山谷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個著名景點,這里用其來象征一個風景秀麗、充滿生機的地方。
“秦人尤在否,洞□(此處原文有缺字)”
“秦人尤在否”:秦人可能指的是古代秦國的居民,也可能泛指古代的人。這句話在詢問古代的人和事是否還存在或留有遺跡。
“洞□”:由于原文缺字,無法準確解讀。但從上下文來看,可能是在描述某個與秦人或古代遺跡相關的洞穴或地方。
綜合來看,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歷史與夢幻的交織,表達了對過去歲月的懷念和對美好境界的向往。它既有對英雄爭霸歷史的沉思,也有對寧靜生活的憧憬,展現了一種跨越時空的詩意美感。
雷語:因字數的關系,智能解讀分段進行,有不連接與不完整之處,這個沒辦法,機器不是萬能的。從這里也能看出,機器無法完全替代人,只有人才是有靈性的。
(桃紅)桃紅又現武陵春,洞中流出幾點紅。櫻樹欲苞布谷歡,大地重暖心意同。玉李紛紛飛溫雪,翠竹斑斑露筍蹤。鳳凰麒麟呈祥瑞,斑鳩乳燕送春風。雷聲遠鳴天欲雨,滋潤人間細無聲。
(桃紅)桃紅又現武陵春,洞中流出幾點紅。櫻樹欲苞布谷歡,大地重暖心意同。玉李紛紛飛溫雪,翠竹斑斑露筍蹤。
這是一首描繪春日景象的詩,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桃紅又現武陵春”,以“桃紅”為引,點出了春天的到來,同時借用“武陵春”的典故,為全詩增添了一抹神秘與浪漫的色彩。武陵春,常讓人聯想到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那是一個與世隔絕、美好而寧靜的地方。
接著,“洞中流出幾點紅”,這句詩中的“洞”可能指的是桃花源的隱秘之處,而“幾點紅”則形象地描繪了桃花瓣隨風或水流飄出的情景,為整幅畫面增添了幾分動感。
“櫻樹欲苞布谷歡”,這句詩將櫻花的含苞待放與布谷鳥的歡鳴相結合,進一步渲染了春天的氣息。櫻花與布谷鳥都是春天的象征,它們的出現意味著冬天的結束和春天的到來。
“大地重暖心意同”,這句詩表達了隨著春天的到來,大地回暖,人們的心情也變得愉悅和舒暢。這里的“心意同”可能指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鳴,也可能指的是人們共同感受到春天的喜悅。
“玉李紛紛飛溫雪”,這句詩中的“玉李”可能指的是白色的李花,而“溫雪”則形象地描繪了李花飄落時的情景,如同溫暖的雪花一般。這種比喻既新穎又貼切,為全詩增添了幾分詩意。
最后,“翠竹斑斑露筍蹤”,這句詩以翠竹和竹筍為描繪對象,進一步豐富了春天的畫面。翠竹的斑駁身影和露出的竹筍都預示著生命的蓬勃和生長的力量。
綜上所述,這首詩通過描繪桃花、櫻花、布谷鳥、李花、翠竹和竹筍等春天的元素,生動地展現了春天的美麗和生機。同時,詩人也巧妙地運用了一些典故和比喻,使得全詩既富有畫面感又充滿了詩意和浪漫色彩。
鳳凰麒麟呈祥瑞,斑鳩乳燕送春風。雷聲遠鳴天欲雨,滋潤人間細無聲。
這是一首充滿詩意和吉祥寓意的詩句,每句都蘊含著豐富的象征意義和美好的愿景。下面是對這首詩的解讀:
“鳳凰麒麟呈祥瑞”:
鳳凰和麒麟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吉祥之獸,象征著祥瑞和美好。這句詩表達了吉祥如意、美好事物降臨的寓意,預示著好運和幸福的到來。
“斑鳩乳燕送春風”:
斑鳩和乳燕都是春天的使者,它們的出現往往伴隨著溫暖的春風。這句詩描繪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寓意著春天的到來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也象征著新的開始和希望。
“雷聲遠鳴天欲雨”:
雷聲轟鳴,預示著天空即將降雨。這句詩既描繪了自然界的景象,也寓意著變革和洗禮的到來。雨水能夠滋潤萬物,帶來新的生機,象征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滋潤人間細無聲”:
雨水悄悄地滋潤著人間,無聲無息地帶來生命的活力和希望。這句詩表達了潤物細無聲的美好,寓意著真正的幫助和關愛往往是在不經意間進行的,它們默默地改變著世界,讓一切變得更加美好。
整首詩以自然界的美好景象為引子,寓意著吉祥、美好、生機和希望。它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提醒我們要珍惜身邊的每一個美好瞬間,用心去感受和體會生活的美好。
雷語:此為余詩歌集錄一中的全詩,全用智能解讀,并不完全代表本人的觀點,只是活躍讀者思維,方便諸位深入理解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