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筆記)
1.一位美軍軍官的心得:真正的自由是自律;你要對你的世界有極端所有權,任何事情負責到底;謙卑使人進步。
我的評論:開放的心態保證能不斷更新完善自己的認知,強大的自律確保認知能有效的實踐,極端的負責追求的是止于至善,在一個人身上不斷循環、迭代和升級,這不就是一個“知行合一”的模板嗎?
也可以這么看,開放的心態是管戰略的,一個人干任何事大方向不能錯;強大的自律是管執行的,僅是坐而論道肯定不行;極端的負責是管質量的,只有追逐更好沒有抱怨怪罪。
2.如果你是老師,怎么勸中層不要性騷擾下屬?
我的評論:這本質上就是一個風險極高回報極低的項目
如果遇到烈女,小心器官受傷
如果遇到烈女,小心被當眾羞辱
如果遇到心機婊,可能有小視頻
只要被揭露,英名毀于一旦
只要被揭露,家庭幸福別再談
如果得逞了,可能被套牢
如果得逞了,你可能上癮,久走夜路必闖鬼
如果對方報告男友或老公,小心被割器官
如果本來就是一個圈套呢
不管是否得逞,你有把柄被人在握
3.我們在很多時候,成敗與否取決于見識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簡單的努力,而見識的高低,取決于我們的環境。
我的評論:首先,關于“大和小”,按莊子的說法,有大智慧的人,不以大為多,不以小為少,我們常人所謂的大小,是以人為的觀點去看待萬物,而人就是萬物的本身。只在此山中,如何觀此山?
其次,談談感受,今天關于見識的觀點,讓我想起專欄簡介“一個人就是他花最多時間在一起的五個人的平均值”這句話,真是擊中要害,至少在我的經歷中這句話是經得起檢驗的。世界上,差距最大的不是人與人的財富,而且見識。感嘆之余,最大的驚喜莫過于這句話同時指明了一條正確的路——想讓自己更好就應該把時間花在優秀的人身上。不認識都沒關系,“得到”這個平臺提供了便利,讀優秀的人寫的東西,與其溝通——比如每天堅持寫留言;小密圈、分答之類的也讓我們和優秀的人“相處”變得容易,而每一次見識的提升都讓人堅定走下去的勇氣,因為小儒不解大道,越是無知越被束縛,越是求知越知道自己的無知。
4.有種很流行的觀點是,由于網絡經濟的崛起,實體經濟受到了沖擊,據說這是“脫實向虛”的表現。曹德旺、宗慶后等企業家都批評過馬云。你怎么看這件事情?
我的評論:第一,如今阿里系也在并購、入股線下資產,所以真的較真的話,如今馬云是在脫實向虛,或者說是向實體進軍第二,存在即是合理的,作為一個優秀的企業家,在新的技術出來的時候,不應該一味的去譴責其他人運用這種新技術,自己應該去順應這種技術的大勢,調整自己的戰略。
5.《左傳》因其豐富詳實的戰例成為歷代名將愛讀的兵書。名將杜預所著的《春秋左傳集解》是《左傳》學史上的第一經典。從《左傳》入手,理解傳統經典和中國歷史可以高屋建瓴、事半功倍。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復的周禮究竟是什么樣子,《左傳》給出了最豐富的線索。中國歷史上的一些大問題都可以從《左傳》里邊看懂原委和癥結。周禮為什么始終無法復興,孔子的學說為什么始終碰壁,儒家學說推行起來為什么總會變成外儒內法……
我的評論:《春秋》衍生出一個詞“春秋筆法”,要真正破譯這套“筆法”下的《春秋》,還需要密碼對照本《左傳》。儒家往往外儒內法因為正統儒家強調的那一套在約束性上不足,不得已而為之。
6.試著將你接觸到的知識產品分分類?
我的評論:
高雅而有趣:“得到”各個專欄,TED,公眾號“三十三又三分之一”、“迷影課”;
高雅而無趣:公眾號“高善文經濟觀察”;
庸俗而有趣:公眾號“塞雷三分鐘”、“桃桃淘電影”、“數字尾巴”;
庸俗而無趣:盡管朋友圈已經關閉了,而且工作生活必須的微信號里沒有訂閱公眾號,公眾號訂閱多的微信號沒有交際功能,避免了交叉感染,但各個群里的東西難以避免,這些以庸俗而無趣的居多,比如各種同學群,畢業一段時間后,自然而然差距開始拉大,但你又不能退出,每個群都有那么幾個喜歡在群里討論熱門話題,發點小視頻,比如最近的“鱔魚”,我也沒辦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