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力是元能力
現代職場人,很多都把理財能力看做必備能力之一。
許多看過《即戰力:如何成為世界通用的人才》(以下簡稱《即戰力》)的人總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如何看待理財能力是最重要的三項能力之一?”
很多人愛問“如何看待......”“如何評價......”的問題。如果打開知乎的網頁,會發現這樣的提問比比皆是。這說明提問者缺乏處理信息的能力。因為答案本身就是信息,你卻希望他人幫你加工和解釋。
《即戰力》的作者大前研一是日本著名的商業思想家。這本書是他寫給21世紀初日本青年職場人的。書中建議附有適用條件,但很多讀者都忽略了。比如:當時的日本經濟高度發達但增長幾乎停滯,持續多年的通貨緊縮,以及低跳槽率......也只有這樣的適用范圍,才能說理財能力是職場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然而這樣的前提條件顯然并不符合中國現狀。中國職場人面對的現狀是,通貨膨脹,以及各理財渠道的水都極深——所謂“存錢窮三代,炒股毀一生”。
而這意味著,在中國提升理財能力需要花費更多的學習成本和精力投入,獲取的收益也更不穩定。
基于中國現狀,對資產不多的職場青年來說,最優的投資是自己的職場能力。
在如此高速發展的中國,所有可控的要素中,職場能力是最值得投資的。只有職場能力可以實現指數級增長,并最終幫助個人升值。
職場人需要具體的能力林林總總各不相同,有些能力是特定的專業技能,例如編程、繪圖、做賬;有些則是可轉換技能,例如合作能力、匯報能力、銷售能力等。
而對職場能力缺乏規劃的職場人,往往最在乎那些可以解決自己痛點的能力。例如,幻燈片制作、時間管理、美化簡歷或應對面試的能力。
但這種“腳疼醫腳”的學習通常不能幫助你獲得能力的提升,只是些皮毛的花招罷了。
人們還容易關注一些外顯性的能力,像演講能力、英語能力、創新能力等。但外顯性能力通常需要其他能力來支撐。
無論能力譜系多么復雜,有一項能力是最特殊的,那就是學習能力。因為學習能力是元能力——關于能力的能力。
測一測你的學習能力
解讀知識:為信息添加上下文
你在過去一個月中看書和看手機哪個用的時間多?
我們都知道書上的信息和手機上信息的質量不一樣,而隨著移動閱讀成為主流,人們接受的信息數量大幅增多,平均質量卻不斷下降。
如今的信息環境更像是你在網絡問醫,難以分清哪些是正規醫院、哪些是莆田系醫院。
信息環境如此險惡,這促使每個人將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到生存技能的高度。
學界對“知識”和“信息”的定義莫衷一是,但我們一般認為,所有知識都算信息,但并非所有信息都是知識。如圖所示。
為方便討論和使用,我們將知識粗略地界定為:由專家或權威給出的、包含了一定上下文的信息。
大前研一當然是權威,他在書中論證理財能力重要性的同時,也給出了豐富的論點。但讀者若不加思考地追問,只粗淺的記下結論“理財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那么就是嚴重簡化了信息。倘若再按部就班,把學習理財放到優先級,并且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去研究投資和理財,無異于刻舟求劍。
“思考追問”本質上就是學習能力的體現。
總的來說,知識的結構化比較清晰,具備“可證偽性”,鼓勵受眾自己判斷;而缺少上下文的信息勝在簡單粗暴,鼓勵受眾直接認同。
哪個更容易傳播?顯然是“一天要喝8杯水”這樣簡單粗暴的信息。所以網絡傳播最快的通常是嚴重缺乏上下文的信息。
那么缺少上下文怎么辦?再次回到便簽法:“在一切跟學習有關的事情上,反求諸己”的原則:不抱怨學習素材,給自己提要求。
我們要提升學習能力,我們自己來給它添加上下文。
這就要求我們對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
1.分析信息的關鍵是追問前因后果
前(前車可鑒):為什么這件事對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這個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關于原因的假設?是怎么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的?還有其他可能性嗎?
后(以觀后效):若依從信息去做之后會怎樣?對我的好處(效果)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變的問題有多嚴重?
2.整理信息的關鍵是明確適用邊界
適(適得其反):有沒有相反的觀點?有沒有不支持這個觀點的實例?
用(使用條件):要這樣做得具備哪些條件(考慮成本收益,考慮態度能力......)?什么情況下是不管用的?
邊(旁敲邊鼓):從前有沒有類似的(或看起來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領域/行業/作者看待類似的問題?
界(楚河漢界):無論是相反的還是相似的信息,和這個信息的真正區別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這些問題并非涇渭分明,主要提供一種思考方向,無需逐一問下來。
當遇到新信息時,能否熟練和適當地應用這些提問,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學習能力。
那么,從現在開始,請暫停閱讀,拿出手機,隨意找到一篇最近打開的文章,想一下這篇文章的核心信息是什么,然后追問“前因后果,適用邊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