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利安同學
記于2023.4.5
清明節,一直都是很重要的節日。
掛清和清明粑,組成了我的清明節記憶。
總記得小時候學的課本,上面寫著: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跟著老師念著課文,卻總是感知不到一樣的經歷,或許,不是所有地方,清明節都會下著微微細雨吧,也存在陽光正好的地方。
在我的記憶里,清明節,就是春天的氣息,微風徐徐,不熱不燥的太陽,讓人覺得溫暖和舒服,這樣好天氣的清明節,大人們才會帶著我們出門,去給老人掛清。
所謂掛清,就是老家的一種習俗。什么是清,就是由錢紙制成的,按照規定花紋,裁剪成特定的樣子,頭頂上有個掛繩,再用紅紙或者其他顏色的紙裹住中間地方,下面就是蓬松的錢紙。掛清,就是大人們從售賣清的地方買來,然后帶著去給去世的老人們掛在墳上,去一個墳,一般一家人只掛一束,這也是去看望去世的親人。在老家的說法就是,清越多,說明這家人的香火旺,來看望這些老墳的人越多。
到底是掛清,還是掛青,掛親,都有各自的說法,知識匱乏的我,也不知道該怎么去證明是哪個字??傊@是我們的清明節傳承。
我家那邊的清明節,似乎就這個活動。
對于吃,似乎沒什么特別的講究。
可我們種花家,最擅長的事情就是,把每個節日都與食物掛鉤。來真正的南方以后,我才知道,原來清明節要吃食物的,就是青團,一種由糯米粉制成的糯嘰嘰的美食,百度的做法翻譯:青團是江南地區的特色小吃,通常用漿麥草汁或艾草汁拌入糯米粉里,再包裹豆沙餡。如果找不到這些食材,可以用菠菜汁代替。制作青團的步驟大致相同,需要將糯米粉、澄粉、白糖、豬油混合揉成面團,然后分成若干份,包入豆沙餡,最后蒸熟即可。
青色的色彩,正是清明節時期的氣息,和清明節的色調一模一樣。
在老家那邊,我吃過類似的,叫清明粑,是由一種淡綠色的草,草上還有白色的絨毛,網上給我的解釋是清明菜,用差不多的制作方法制作的。那是去朋友家吃的,我們自己去摘清明菜,帶回家去,朋友的媽媽用糯米粉和紅薯粉末制作,耗時耗力,然后捏成小圓餅,用油煎,味道真的很好吃。
現在總是提倡綠色上墳,原來,我們一直都在秉持著,綠色過清明節的傳統。
老家的清明節,簡單而又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