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愛讀書的老羅,今天是我做的第一次線上分享,也是我們武漢十點讀書會的第一次線上分享。坦白來講,我此刻的心情是比較緊張和忐忑的,為什么這么講呢?因為線上分享在我看來,要比線下分享難度高一個級別,因為在線上這種純語音的形式里面,很多你講的不足的地方會被放大,而我身上有很多演講、分享能力方面的不足,比如我的普通話不好,還有我說話鼻音非常重,可能會影響到大家在線上收聽的效果。所以,如果有講的不好或者不清楚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
在這兩年的中國,有一個充滿正能量的詞語,應該說是家喻戶曉,充斥著我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我們一旦聽到這個詞語,都會感覺到非常有力量、非常振奮,這個詞就叫做“中國夢”。中國夢是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夢,但在我看來她更是每一個個體的夢想。在我們當今中國,個人第一次被抬到非常高的地位,仿佛我們都有自信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去實現自己對于美好生活的期望。這是我們講中國夢非常光鮮亮麗的一面。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國在發展的過程中,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精神、信仰、文化等等缺失,所以中國夢在我看來,是一種比較矛盾、比較糾結、一體兩面的狀態。而這樣一種一體兩面的中國夢,并不是中國一個國家所獨有的,在100年前的美國,更加著名的美國夢,也是這樣一種非常矛盾、非常糾結的狀態。
那么今天老羅就想給大家介紹一本書,這本書被譽為描述美國夢最好的一本書,它的名字叫做《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非常著名的作家菲茨杰拉德所著。菲茨杰拉德被譽為“美國爵士時代的桂冠詩人”。那么首先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下,這本書講的是什么。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中篇小說,翻譯成中文大概只有十萬字左右。小說是以第三人稱的角度開始敘述,第三人稱叫做尼克。蓋茨比在一戰前是一個非常貧困潦倒的軍官,他到了紐約之后和一個富家女黛茜相遇了,然后他們開始相愛了。但這個時候戰爭爆發了,蓋茨比到了歐洲戰場,但是黛茜卻沒有等到自己如意郎君回來,她后來嫁給了一個紈绔子弟,叫做湯姆。湯姆家非常有錢,但是他們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因為湯姆在外面有情婦。后來戰爭結束了,蓋茨比從歐洲回到了美國,他非常的傷心,看到自己的女人投入到別人懷抱里。他認為是金錢、是財富迷惑了黛茜,從此他下定決心想要從屌絲逆襲成高富帥,成為一個非常富有的人。過了幾年,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蓋茨比成為了紐約鼎鼎大名的富豪。他在黛茜家對面建造了一個非常豪華的豪宅,在豪宅里面天天宴請各方賓客,場面非常非常的奢華。大家可以看這本書,對這種豪華場面的描寫非常精致、非常有意思。蓋茨比做這一切都是為了重新贏回黛茜的芳心,吸引她的注意力。后來終于有一天他們相遇,蓋茨比帶著黛茜參觀他的豪宅,然后來到一個衣櫥面前,把衣櫥里面所有美麗的衣服呈現給黛茜看,黛茜哭著向蓋茨比說:“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多漂亮的衣服。”故事發展到這個階段,實際上是整個中篇小說的轉折點,因為黛茜早已不是當初那個黛茜、不是那個非常清純的少女,從她的回答里面可以看出,她已經是一個墮落到物質深淵的少婦而已。在這之后,蓋茨比和黛茜保持著非常曖昧的關系。終于有一天,蓋茨比決定帶著黛茜向她的丈夫湯姆攤牌。湯姆和蓋茨比大吵了一架,此時的黛茜卻拿不定主意了,她不知道應該選擇誰。在這種心煩意亂的情況下,她跑出去了,她開車在路上兜風,但正是在這種心煩意亂的情況下,她不小心撞死了一個人,而這個人恰巧是湯姆的情婦。蓋茨比看到這種情況后,將所有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而湯姆挑撥他情婦的老公開槍打死了蓋茨比。書中講到這里,其實已經到了非常結尾的地方,但是這還不是最為悲劇的地方,蓋茨比死了,但他的葬禮比他的死更加凄慘,因為他以前那些在宴會上的朋友們,沒有一個人來參加他的葬禮,只有尼克一個人。而此時黛茜和她的丈夫,可能是為了避嫌、為了逃脫干系,跑到歐洲去旅游了。
這就是《了不起的蓋茨比》所講的故事,這個故事非常簡單,也非常明晰,講的就是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蓋茨比在當時的美國社會里,他夢想幻滅的過程。
當時的菲茨杰拉德,是美國鼎鼎大名的暢銷書作家,這本書寫于1925年,他在美國的地位相當于今天郭敬明、韓寒在中國的地位。但是我們看完這本書之后,一定會覺得這本書不是暢銷的文學作品,一定不是一個快餐式的文學作品。確實是這樣的,這是一本非常嚴肅的文學著作,菲茨杰拉德想通過這樣一個著作告訴所有的美國人:我不僅可以寫暢銷的作品,還可以寫非常嚴肅的文學作品。這本書講的是蓋茨比個人夢想的幻滅,但在我看來,更多的是講美國夢的幻滅。那么為什么菲茨杰拉德在1925年的時候,在這樣一個美國發展欣欣向榮、沒有一點危險征兆的時候,會做出這樣的判斷呢?我們來簡單的講一下,美國當時所面臨的發展環境。
一戰后的美國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從英國手中奪得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在國內工業、建筑、交通、電氣等等行業都飛速發展,美國空前繁榮起來。在這個時候,經濟似乎成了評價美國社會的唯一標準。在這本書里面,有一句描寫的非常經典的話
“聲音里都充滿金錢的味道”,這是描述黛茜的一段話,但何嘗不是對于美國當時社會狀況的描述呢。在經濟空前繁榮的情況下,美國卻丟失了很多東西,尤其是傳統的清教徒精神,那種艱苦奮斗、為上帝服務的精神徹底丟失了。當時的美國人幻想著一夜暴富、幻想著不通過奮斗就能獲得成功,而以前的美國人都是先奮斗后享樂、或者只奮斗不享樂,像前一輩美國企業家比如洛克菲洛、卡耐基等都是這種精神的代表。而這個時候的美國,這種精神已經完全灰飛煙滅。這個時期的美國有個專門的說法,叫做“爵士時代”的美國,指的是一戰后1919年到1929年經濟危機前的10年時光,或者是“柯立芝的繁榮時代”,也有人說是“迷惘的一代”,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到了1929年,美國發生了經濟危機,這是美國有史以來發生的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直接導致了美國的生活狀態改變,美國人的美國夢徹底幻滅了。
為什么這本書叫《了不起的蓋茨比》?或者說蓋茨比到底了不起在哪些地方呢?蓋茨比代表一種非常原始的美國夢,是一種對理想、對價值、對信仰的追尋,是一種情懷。而這個時候的美國,菲茨杰拉德所處的爵士時代的美國,是為了金錢而金錢,為了財富而財富。而書中的蓋茨比是為了追尋更大的夢想,把財富當成一種工具而已。所以從這個角度講,蓋茨比當然很了不起,他是有堅守、有情懷的人,比湯姆、黛西都要了不起不知道多少倍。當然,如果這本書只是停留在這個層面,我們只能說《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一本優秀的文學作品,但并不能成為一個偉大或者說杰出的文學作品。在我看來,為什么說這本書寫的非常有意思、非常好的地方在于,菲茨杰拉德觀察社會的角度,他并不是讓自己抽身出來從一個客觀角度批判美國社會,反而是全身心投入到社會進程中,所以他的描述、他的批判就顯得非常真實、非常有力度。
菲茨杰拉德生于1896年,死于1940年,他整個一生只活了44年。他出生于商人家庭,但是一個沒落的大家族,小時候生活并不穩定。后來長大了,在親戚的資助下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學習。在大學,他遇到初戀情人,一個富家女。有一次他到富家女的家里,富家女的爸爸跟他說“窮小子和富家女是不可能在一起的”。這句話對菲茨杰拉德影響深刻,直接決定菲茨杰拉德以后對待物質、對待金錢的態度。果然如他初戀情人的父親所判斷的,他們兩個人沒有在一起。后來菲茨杰拉德又遇到了另一個女孩澤爾達,也就是他后來的老婆。澤爾達是當時美國阿拉巴馬州最高法院院長的千金,她非常有才也非常漂亮。菲茨杰拉德對她窮追猛打,澤爾達答應和他在一起,但是有一個條件就是菲茨杰拉德以后要能夠成功,能夠負擔起上層社會的生活。于是他們成為了情侶,并簽訂了婚約。但是到了1919年,澤爾達卻撕毀了婚約,因為她看不到菲茨杰拉德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性。澤爾達覺得菲茨杰拉德不可能成為一流的作家。但是我們講人算不如天算,過了1年之后的1920年,菲茨杰拉德寫了一部小說,叫做《人間天堂》或翻譯為《天堂的另一邊》,這本小說在剛上市的幾天內就全部賣完,1年內再版超過12次。這之后菲茨杰拉德走上了暢銷書作家的行列。當他的書籍大賣之后,菲茨杰拉德給澤爾達拍去一封電報,電報內容是這樣的:書賣的很好,請速來紐約。之后不久他們便結婚了。婚后他們過著上層社會的生活,窮盡的奢華,非常講究排場。菲茨杰拉德逐步邁入美國最一流暢銷書作家的行列。當時寫一篇短篇小說稿費達到5000美元,他1年的收入達25000美元,大概是當時美國普通教師的20倍左右。這個時候菲茨杰拉德似乎是事業和生活雙豐收,同時走在高速發展的路上,但菲茨杰拉德對上流社會生活非常矛盾,一方面他很享受這種生活,不愿意再回到當初非常貧困的窮小子狀態,很享受上層社會奢華的狀態;另一方面菲茨杰拉德的作家本能卻又在抗拒這樣的生活,他不希望自己淪為金錢的奴隸,淪為為奢華生活買單的奴隸,他不想僅僅寫些迎合市場需求、為了賺錢的暢銷作品,他希望能夠寫出嚴肅的文學作品。在這段期間的菲茨杰拉德就是這樣糾結和矛盾。這樣一個糾結和矛盾的狀態到1929年徹底消除了。因為他的事業隨著美國經濟的巨大崩盤也開始一落千丈,向他約稿的人越來越少,稿費也越來越少,最后他淪落到為好萊塢寫些廉價劇本的地步。這只是事業上受到的打擊,他生活上也受到巨大打擊。他的老婆在1930年患上嚴重的精神分裂癥,事業生活的雙重打擊開始讓菲茨杰拉德酗酒了。在長期酗酒、不如意的生活狀態下,1940年菲茨杰拉德心臟病突發去世了。她的老婆澤爾達此刻已經住進精神病院好幾年了。4年后,澤爾達死去了,她住的精神病院由于未知原因的大火全部被燒掉。澤爾達死于大火,死的非常悲慘。在菲茨杰拉德葬禮上,以前他的那些朋友都沒有來看他,只有大概3個人參加了葬禮,此刻澤爾達在精神病院也未參加葬禮。這樣一種場景,我們難道不覺得很熟悉嗎?對,蓋茨比當年的葬禮也是這樣,同樣的情景。所以我們講到這里,難道不覺得菲茨杰拉德和蓋茨比身上有許多非常相似的地方嗎?這本書雖然講的是蓋茨比夢想的破滅、講美國夢幻滅,又何嘗不是講菲茨杰拉德夢想的幻滅呢?他在1925年就預見到15年后,自己最終的悲慘命運。所以為什么有很多人讀這本書的時候都覺得非常真實、非常感動、非常有沖擊力,因為這本書太真實,它雖然是一本小說,但是它比真實還要真實。正是這樣一種真實的效果,感動了無數美國人,讓《了不起的蓋茨比》成為20世紀美國最為重要的文學經典之一。
有時候我也在想,如果我面對和蓋茨比同樣的情況,我會做哪些選擇呢?又或者有時候我在想,蓋茨比值得一個更好的結果。如果當時蓋茨比能夠看透愛情背后的虛無,能夠回歸到宗教或一些其他事物里,也許當時的結果會被改變,也許他不會死的那么悲慘。菲茨杰拉德也是一樣,他如果能夠看透愛情背后的虛無,或者說人世之間的空象,也許他最終的結果也不會那么悲催。但是有時候我又在想,對于書中蓋茨比,這樣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提這么多要求似乎是非常不公平。所以有時候我跟自己講,我們也許該反思一下自己的夢想,很多時候我們分不清夢想和欲望到底是什么關系。在《金剛經》里有句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在佛教看來,很多事物都是像夢幻泡影一般,本質上是一種無常的狀態。很多時候我們的夢想也不過是披著光鮮外衣而已,也許它脫了外衣,里面的內容不堪入目。也許我們應該提升自己對于人性的感知能力,感受到人生的圓滿也許是有很多不同維度,而財富只是其中的一種維度而已。從另外一方面來講,當今的中國社會和100多年前美國有非常非常多相似的地方,在美國當年發生的悲劇,也許我們可以盡量避免在這個時代重蹈覆轍,也許我們能夠建立一個更好的人性關懷體系,這個體系由宗教、藝術、心理咨詢、健康教育、公益組織等等組合起來,能夠讓我們在追逐夢想、追逐財富的過程中,有一個地方休息一下、反思一下。
在這本書的最后有這樣一句話:于是我們奮力向前劃,逆流而上的小舟,不停地被浪潮推回到過去。這句話刻在菲茨杰拉德的墓碑上,我有時候讀到這句話覺得非常悲觀,也許加上另外一句會更加好一些,于是我們奮力向前劃,逆流而上的小舟,不停被浪潮推回到過去,但是為了明天的陽光,我們還是不斷地向前劃。
謝謝大家,這就是我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內容《了不起的蓋茨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