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這黛玉低吟著的悲涼詩句一直被古往今來的文人雅士吟唱至今,我們似乎也能從中看出《紅樓夢》這部小說的悲涼結局和其中蘊涵著的封建社會獨有的蒼涼和無奈。
記得第一次讀《紅樓夢了》還是初一,那時候的我還小,印象中大觀園的繁雜與喧鬧似乎就是兒時對《紅樓夢》的理解。只隱約記得寶玉的輕浮,黛玉的憂郁、孤傲,寶釵的大方,劉姥姥的和善,鳳姐的強勢、俗氣等,認為這只是一本記錄了賈、史、王、薛四戶人家的興衰史的書而已。
隨著年歲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再讀《紅樓夢》,突然多了更多的感觸,不是純粹的去讀這本書的故事,而是更多的去關注那些故事背后所體現的不為人知的悲傷與凄慘。
作者曹雪芹具有非常強烈的反抗精神,凄苦哀婉的寶黛之間悲慘的愛情故事就是曹雪芹對封建傳統禮教的強烈控訴。黛玉,一個柔柔弱弱的女子,“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嫻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如此多嬌的她敢愛而不敢言,只能把愛深深地放在心中,她唯一的救命稻草——寶玉,她深深愛著的寶玉。正所謂,愛之深,悲之切。最后,甚至為愛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當她的愛情幸福被扼殺時,表現得卻那樣的勇敢、決絕,她以死向黑暗的社會表示強烈的反抗。一個美麗、柔弱、勇敢、決絕的悲劇形象,便深深銘刻在讀者心中,屹立在中國文學史上。借此,也表達了曹雪芹對黑暗、可恥的封建社會的強烈不滿和反抗。
《紅樓夢》中黛玉葬花的一段情節,就集中體現了她復雜的個性。她的自卑、自尊、自憐在她的《葬花詞》中袒露無遺:“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煞葬花人,獨把花鋤偷灑淚,灑上空枝見血痕。”“愿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捧凈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一個世俗之人無法明白她的思緒,“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面對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無法釋懷,又潸潸淚下。落花的命運就是黛玉的命運。在封建禮教前,她的自卑激發了她的自尊,當寶玉挨打后,封建傳統文化教育出來的薛寶釵送來了藥丸,而且還用訓教的口氣規勸寶玉改邪歸正。但作為封建禮教的反抗者寶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卻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兒一般,她的哭不是軟弱,不是屈服,是對這黑暗的社會的無聲的抨擊,她以哭這種獨特的情感體驗來真誠聲援寶玉,默默對抗封建禮教,因此只有他們二人的心才貼得最近,愛得最深。
雖說這本書字里行間顯露出的的社會的世態炎涼著實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長嘆,然而其中也有美麗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觀園中的一家人一同飲酒對詩,一同喜接春聯的熱鬧、開心,亦如寶玉面對黛玉時的那一份討巧與能言善辯。一家人在一起的溫馨,也使讀者在閱讀時嘴角不禁挑起一抹弧度。其實,這也正是民間風俗和良好教養與中華民族豐富文化的真實寫照,然而越如此,結局便越顯得滄桑凄涼,越覺得不舍。當然,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語言和矛頭也不會直指人們內心的最深處,令人如此傷感。
讀了《紅樓夢》,內心對苦難,艱苦的理解也多了一分深刻,對夢想的追逐也越發執著。我們也理當為了這而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民主時代,在生活中,有艱苦,有困難,但那是人生歷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環境,觀念無關,但是,比起封建社會的人,我們至少有權利去戰勝他,我們有能力去戰勝他,我們有資格去戰勝他,這,難道不值得慶幸嗎?
復材1501仇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