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字文舉。魯國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以至于我們都以他為榜樣,學習他的謙讓。一直以來被我們當作楷模的人物。
孔融的父親六十大壽,家里吃梨。一盤梨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孔融先拿。你猜,孔融拿來了一個什么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見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里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就故意問孔融說:“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兒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他:“你不是還有個弟弟呢,他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孔融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你看,講得多好啊。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容,融于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孔融讓梨成為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而在西方的教育體系中,西方學者進行了實驗后認為,孔融讓梨不符合他們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理念,孔融讓梨不一定能造就一個圣人。這也是對儒家思想存在的缺陷的一個實驗。看看這個孩子成長的歷程。
士大夫張儉,殺了大宦官候攬全家老幼之后,一徑逃亡到了曲阜孔家,上前敲門。開門的是剛剛9歲的小孔融,小孔融讓張儉進去,收容了他。不久事發,官府來追究責任,說:雖然門是小孔融開的,可是他年紀小,不具行為能力與責任能力。那個誰,他大哥孔褒,不是已經16歲了嗎?他以前吃過小孔融讓的大梨吧?那就這樣好了,這件事就算在孔褒身上吧,融四歲,讓哥梨,褒十六,還條命。于是莫名其妙的孔褒,就因為一只梨,被官府拖出去,砍了腦殼。孔融九歲就間接害死了哥哥。
孔融有奇才,勤奮好學,很出名,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并稱。眨眼工夫,小孔融也長大了,漢獻帝即位后,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也成為了士大夫。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但也干了濫殺無辜的事。那一天孔融為父親舉辦喪事,要求當地的群眾都必須出來哭。群眾們被迫來了,死的又不是大家的爹,卻哭不出聲來。孔融大怒,一刀殺掉了一個在他父親墓前哭得不像哭的人,罪名是不夠悲痛。
孔融后來投奔在曹操名下,其實也就相當于漢朝的臣子,因為當時曹操已挾天子以令諸侯了。后來孔融兼任青州刺史,據說建安元年,袁紹之子袁譚率兵把孔融圍在青州,一連數月,城內守兵只剩下百來人,形勢危在旦夕。但是虛妄狂放的孔融害怕有損其處變不驚的名士形象,仍故作鎮定,飲酒作詩從不督戰。政務怎樣,軍務如何,他都不管,杯中有酒,案頭有書,幾上有棋,足矣。直到敵軍破城,真的打進來了,他倒是也知道跑,在親兵的掩護下出逃。因此不難看出他是一個恃才傲物的人。因為自己的狂妄自大最終連妻兒都保不住。最終敗逃山東。只是把妻子兒女,都丟給了袁譚,被丟下的妻子和孩子因此殉難。
孔融看到曹操奸雄詭詐,不能忍受,所以說話偏激,常常觸犯了曹操。當朝的曹操,雖說看在名士的份上,還能容他,但并不真的不在意這樣的人。對于曹操孔融是一直看不慣的,畢竟,孔融此人不切實務,下馬管不了民,上馬掌不了軍。還有一個臭毛病,老是愛提意見。因此,越來越看不上他。因為孔融是孔子后代,算是名人之后,而曹操出生卑微,是太監的后裔,所以即使孔融經常對曹操說三道四,曹操礙于他的影響力,一直也不敢對他下手。又曾經上奏認為應當遵照古時京師的體制,千里以內,不得封建諸侯。曹操懷疑他所談論的越來越廣,更加害怕他。然而,因為孔融名重天下,表面上裝著容忍,暗中卻嫉忌他的議論,怕其阻抗自己的大業。
山陽人郗慮揣摩曹操的心事,以蔑視國法為由奏免孔融。曹操又寫信故意挑撥二人,孔融也回信相對,互相諷刺。
孔融自視清高,經常諷刺挖苦曹操,語言刻薄,說風涼話,對曹操的政治路線,重大決策公開表示反對。
曹操打贏袁紹后,又率領兒子曹丕攻下鄴城,當時曹丕18歲,他見袁熙的妻子甄氏長得漂亮,就強占為夫人,這種事情在當時也是很正常的,但孔融知道后,就給曹操寫了封信,說當年武王姬發討伐紂王,打贏后把紂王的愛妾妲己賞賜給弟弟周公。
曹操也是個飽學之士,知道歷史上沒有這樣的事情,于是問孔融,孔融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這話翻譯起來就是“我是根據現在的情況,自己憑空想出來的呀,哈哈哈……”現在的情況是:曹丕搶了甄氏,而孔融卻把甄氏比作妲己,曹操比作周武王,曹丕比作周武王的弟弟周公,這下關系全部亂套了,而且孔融還暗諷甄氏一開始經過曹操的手,然后再賜給兒子的,是罵曹操扒灰,吃了自己兒媳婦的豆腐。
這層關系一路理順下來,曹操明白后自然勃然大怒,曹操心里想,將來一定要找個機會殺了他的,因為孔融是當時的名人,是領導當時文化界輿論走向的人物,曹操自然不敢輕易動他,不過孔融從此已經被曹操列入了必殺名單。
孔融對曹操一頓諷刺,過后見曹操也沒啥反駁的,還以為自己把對方批得啞口無言了,于是孔融十分的得意。因為孔融這句話,為我們后世留下了一個成語:想當然!但也因為這個成語,孔融把自己推上斷頭臺。
建安元年不久,孔融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北討烏桓,孔融又譏笑他說:"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討伐啊!"居然在出征前說此等輕佻的風涼話!當時,饑荒戰亂,曹操上表請禁酒,孔融多次寫信給曹操,認為不要禁酒,而且言詞之中多為傲慢無禮。
曹操既積滿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慮的誣陷,曹操于是指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
孔融卻是是一個大才子,能詩善文,但也狂傲不羈。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散文鋒利簡潔,代表作是《薦禰衡表》,其六言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孔北海集》。他豪放不羈,經常做出一些蔑視禮教、離經叛道的事。如孔融說:父與子有何恩情?不過是當時的情欲發作而已。之類的話。孔融的觀點是:“母親與孩子的關系,就像容器和里面裝的東西一樣,分開就沒有什么關系。而父親則是想滿足自己的某些欲望才生了孩子,所以,如果只有一樣事物,如果父親不好,就把食物只給對自己好的人。
路粹也是個大才子,但常被孔融瞧不起,早就對孔融懷恨在心,他羅列罪名的本領可厲害了。路粹羅列的孔融罪狀有五,其一,說孔融在做北海相的時候,意圖不軌,說自己是孔門之后,可以有天下,何必一定尊奉卯金刀——即劉姓天子。其二,跟孫權通信,謗訕朝廷。其三,位列九卿,衣冠不整,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宮掖。其四,跟另一個名士彌衡一起,有不孝之言。說兒子跟父親,有什么親情,父親當初造人,不過是因為自己的情欲。兒子和母親,不過就像瓦罐里的東西,倒出來也就了了。其五,跟彌衡互相吹捧,一個說是仲尼不死,一個說顏回復生。
小報告一送上去,孔融就下了獄,誰給他申辯的機會呢?有此五大罪狀,若要較真,個個都是族誅的重罪。但是,說起來,除了不遵朝儀,幾乎每條罪狀,都是言論的罪過。曹操真要是當真,那就是一樁文字獄和言論罪。然而,孔融真的如此說過嗎?人證物證呢?在路粹,充其量也不過是道聽途說而已。更何況,很有可能,不過是路粹自己加工制造出來的。如此小報告,據說是有人指使,但就算有人指使,兩個完全沒有過節的人,一個恨另一個,能恨到這個程度,也真是讓人醉了。不僅孔融掉了腦袋,一家老小,都跟著被株連,孔融被捕時,朝廷內外非常驚恐。當時孔融的兒子大的九歲,小的八歲。兩個兒子仍然在玩琢釘游戲,沒有一點惶恐的樣子。孔融對執行逮捕任務的使者懇求說:“我希望罪責僅限于自己一身,這兩個孩子能不能保全他們的生命?”兩個孩子慢慢地走進來說:“爸爸,難道你見過傾復了的鳥巢中還有完整的蛋嗎?”不久,抓捕他們的人也到來了把他們抓走了。孔門中最有才的一門后代,就這樣全部被殺。孔融死時五十六歲。孔融一家死后,朝廷上下,人人都怕了路粹的一支筆,居然可以滅了孔融全家。
雖然孔融在中國歷史上取得很高的文學成就,作為年一代名儒為后世留下許多詩文,但也因自己太過言辭激烈,結果得罪曹操,說來也是他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從而也看出儒家也存在培養出狂傲天才的弊端,自私自利,缺乏擔當,狂傲不羈,不會尊重別人的才干,自認天下我才是第一,雖有文采,但沒有武略。在危難之際,此等儒生拿不出好主意而逃之夭夭,此等人平時裝模作樣,自命清高,卻得罪更厲害的人物,都是因為不懂得謙虛謹慎,前有彌衡,今有孔融,后來有楊修。應了那句話:要讓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