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村邊的魚塘
那個時候村旁的魚塘,怎么就那么多呢?星羅棋布,大大小小,點綴在村子四周的邊上。
那是一九八0年到一九九五年這個時間段。一九九0年,應該是村里最多魚塘的一年吧。幾乎達到戶均一張魚塘的幾率。近三百張魚塘,鑲在村子的中央和周邊,那是江南水鄉(xiāng)的一幅盛景。
我的村子雖然處于旱局,到深秋,很多魚塘都因干旱少雨而干涸了,可村子畢竟處于江南,池塘在一年中有三個季度有水,足可以養(yǎng)魚了。有了魚塘,漁業(yè)也就相應地發(fā)達。村里育魚苗、販賣魚苗成了一項產業(yè),名聲在十里八鄉(xiāng)是挺有名的。
我不知道,這些魚塘怎么就能挖得如此之多。它形成的原因是多樣的。據我有限的見聞來思考。魚塘形成的最初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種:一是建房打磚燒瓦要取泥而挖成;二是填充屋地和村道取泥而挖成;三是講究風水格局,刻意改造而挖成??傊?,地凹下去了,春夏兩季雨水充沛,自然就蓄水成塘。
在江南,有一洼水的地方,不放魚,也自然會有,何況勤勞節(jié)儉,知道過日子的鄉(xiāng)親們本身也不會放著那么好的一汪水塘,不讓它生養(yǎng)些美食。
村邊的魚塘,因村民生產生活需要而功能用途各異。有的放浮萍,水浮蓮,以作豬的青飼料;有的種藕,種慈姑,種冬筍,最多的是養(yǎng)魚。有的人家,還在養(yǎng)魚的同時種藕或套種水稻和放浮萍什么的,一養(yǎng)兩得或者一舉三得,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魚塘岸邊,不是插上垂柳就是搭上瓜棚,夏天的炎熱天氣里,可保持水溫不至于太高,有利于魚的生長。那些塘邊搭了瓜棚的魚塘,往往也在瓜棚邊上種上蔬菜和葫蘆瓜、節(jié)瓜、冬瓜、絲瓜、菜豆、娥眉豆之類的攀爬類蔬菜。有了這一片瓜棚,一家人的蔬菜就不愁了。
而村里因為有了這些池塘和池塘邊的垂柳,清明節(jié)時折柳條插于門窗邊沿也不用愁沒柳了。
我的家里,就曾經有過三張池塘,最大那張,有兩分田那么大,是父親在我們還小的時候,起新房的屋地時填土而挖成的。中等大的那張位于村子南面青龍?zhí)锬菈K像水牛角一樣的牛角田的角尖部位,有一分多田大小,是父親答應一戶人家打印泥磚而挖成的,這池塘挖成后,基本上是我家放水浮蓮,沒養(yǎng)成過什么魚。我四兄弟分家產后,這池塘歸在弟弟其度的名下。最小那張魚塘,也有二十多平米,它是我們這一房人中四份人共有的叫福田兒的池塘分割后形成的。
福田兒原來是一張較大的魚塘,泥深而肥,水也常年不竭,分割以前,是租給別人養(yǎng)魚種藕。后來人家不租了,四份人就均分為四份。我家那份處于最下游位置。我大哥家養(yǎng)豬,沒池塘放水浮蓮,他提出由他筑好塘基,由他暫時管理。我們三個弟弟就同意了。如今,大哥家不養(yǎng)豬,那福田兒的小池塘不知作何用途了。
我家除了上述的三張池塘外,最早的魚塘,是大哥現在蓋的兩層水泥樓房的位置。
我記得小時候,那張魚塘里還養(yǎng)過烏草、烏鯉,塘里也長過菱角。我們下塘翻菱角藤,找菱角吃,很是香甜。后來,菱角被大人們當雜草拔掉,漸漸地就絕種了。整個村子也找不到這種植物了。
我家新房的屋地下好地基后,父親就帶我們用人力雙輪車從最大的魚塘處挖泥填了我家最早的這張魚塘。填了土后,又鋪了一層灰漿,用打板夯實,風干,成為一塊曬坪。我們四兄弟分家時,這曬坪歸大哥,大哥后來建房就建在了曬坪上。他名下的宅基地少,絕無僅有,也只能在曬坪起房。
在江南的農村,魚米之鄉(xiāng),沒有魚,是很不習慣的。所以,有池塘要養(yǎng)魚,沒池塘,挖池塘也要養(yǎng)魚。我的村子就是這樣的。家里最大的魚塘,原先是塊上好的水田,土被挖出,自然就成池塘了。
父親養(yǎng)魚是比較成功的,我們家吃最多魚的那幾年,就是這張最大的魚塘利用得最好的那幾年。父親有養(yǎng)魚的經驗,有幾年的春季,他在青龍?zhí)锏呐=翘锢镏咛锘硼B(yǎng)過魚花。魚花其實是村里人對魚苗的一種更貼切更準確的叫法。叫魚苗其實叫大了。魚兒在成魚會游動時,真的很小,小得像粉末兒。
父親從來村里出售魚花的販子那里買了幾盅魚花,放在牛角田的淺水塘里培育。幾個月后,魚花就長成小拇指頭大小的魚苗,可以出售,分養(yǎng)到深水塘里去了。村里的魚苗販子,都是這樣自己培育魚苗,然后用自行車運到別的鄉(xiāng)鎮(zhèn)的農村去賣的。
我曾十分好奇地看過父親用水桶裝回來的剛買的幾口盅的魚花,初看時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魚兒太小了,乍一看就是一瓢清水在桶底,什么也沒有。只有俯下身子,把腦袋伸進桶里,才看到那些如針尖兒大小的游動的東西。就這么幾口盅魚花,放淺水塘里幾個月,就能育出幾萬的魚苗,數量之多讓人稀奇。父親賣掉大部分魚苗后,會繼續(xù)留養(yǎng)剩下的小部分魚苗在淺水塘里,個把月后,這些底密度養(yǎng)殖的魚苗就會有一兩重了。它們會吃水草了。父親就將魚苗撈完,放進只隔了一塊水田的大魚塘里,讓它們更快地成長。而淺水塘,則要放干水,整理好,作為二熟水稻育秧的基地了。
父親每年將魚苗放進大魚塘后,就很少有時間再去管理。他是家里最重要的勞動力,大把的農活要他干。養(yǎng)魚的事,自然就落到我們幾兄弟的頭上。大哥、二哥力氣比我大,可幫父母干些農活了。因此,養(yǎng)魚的事,大部分還是歸我。父親要求我下午放學后,每天去割一包青草投到魚塘里。
農家的孩子大多數是勤快的。我小時候乃至參加工作之前,都屬于特別勤快之人。那時,村里同齡的孩子家里也有魚塘,也有要割魚草的,我們就經常相約每天傍晚下課后去村前村后的稻田間割田邊的青草或烤煙田以及曬煙田里的草。割了滿滿一麻袋,就扛回自家魚塘邊,撒下去,末了,回家吃晚飯。
隨著魚花的逐漸長大,吃草越來越多,有時一天要割兩包草。父親偶爾會在晚飯后或利用看田水的機會,到魚塘邊看看。目的這一是看看我是否聽話;之二是看看魚的長勢。父親在魚塘里實行套養(yǎng),塘里放養(yǎng)著鳙魚、鰱魚,草魚,以草魚為主,鳙、鰱為輔,因為鳙、鰱魚愛吃草魚的糞便。鯉魚和鯽魚愛吃泥巴,會把魚塘岸邊的基礎鉆出窟窿,導致潰壩,父親不喜歡養(yǎng)這兩種魚。可是不喜歡養(yǎng)也自然會有,它們是小魚苗時就跟著流水游進魚塘里了。
草魚的大小是可以從它排出的糞便判斷出來的。這一招,是父親教給我哥哥,我哥傳授給我的。魚兒小的時候,屁股眼自然也小,排出的糞便像一節(jié)一節(jié)的香灰,像一節(jié)節(jié)切斷的蔥花,等長上一兩斤了,糞便就有筷子嘴大小了。如果浮在水面上的魚糞還沒完全泡開時就有大人食指那么粗,那這條草魚該有五斤以上了。我有時撒完魚草后還有時間,就會走一圈魚塘,察看魚糞,看到魚糞一天天變大,心里還真有一種成就感。鳙魚和鰱魚不吃草的,它們排的糞便我看不到。為了讓它們的生長速度與草魚同步,我會在十天半月內挑些豬牛糞投進魚塘里,給它們吃的同時,也增肥水質。
養(yǎng)魚是一種充滿樂趣和讓人容易產生成就感的事兒。在我看來,它比釣魚好多了。這個過程中,往往有很多附帶來的樂趣和收獲。
其中,觀察翠鳥和撿死魚就是挺讓人難忘和津津樂道的。翠鳥常在早晨和午后,停在魚塘邊的瓜棚上或柳樹上,紅嘴綠羽。我剛開始并不知道它們叫什么鳥,也不知它們經常一聲不響地停在魚塘邊的高處到底想干什么。我只是覺得這種長嘴巴綠羽毛的鳥兒好看。是二哥告訴我,它叫吊魚雕,專門守在池塘邊捕捉那些浮到水面上的小魚的。
后來,我就仔細觀察它們的所作所為,的確如二哥所言。早上,悶了一晚的魚兒成群結隊地浮出水面,大口大口地吸著氧氣。午后,池塘里的水溫上升,水中的氧氣減少了,魚兒們又成群結隊地浮出水面呼吸。而早已測出魚兒們活動規(guī)律的翠鳥,總不會缺席此時間段的盛宴。它會兩眼銳利地看著水面的游魚,選擇自己可以捕到的大小適合的魚兒,看準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池塘邊的某個高處,俯沖到水面上的某個點。一圈漣漪,幾顆水花濺起,翠鳥再飛起來的時候,嘴里已銜著一條銀白色的魚兒。
捕食成功的翠鳥最愛往大嶺頭的方向疾飛而去。我想,嶺上應該有它們的家和孩子。目睹了幾回翠鳥捕魚的情景后,我開始不歡迎這鳥兒,每次見到它們停在我家的池塘邊上,我都會用泥塊擲它??墒?,驅離一次也僅僅是一次,這種捕魚能手,絕大多時候是防不勝防的。捕魚,畢竟是它的職業(yè),也是它生存的必須。
讀小學后,在一篇課文里,我知道了二哥說的吊魚雕的鳥,它的學名叫翠鳥。我雖然不喜歡它偷吃我家池塘的魚,但是我卻非常喜歡它那身美麗的羽毛。它的主食是吃魚蝦,那么,以家鄉(xiāng)那么容易打撈到的魚兒供養(yǎng)它,怕是不難的。
于是,我就很期望著哪天捉到一兩只翠鳥來養(yǎng),那一定是件美妙的事情。我相信我的兩個哥哥也和我一樣曾經也做過這樣的夢想。然而,這種極為機智警惕的生靈,又哪里是想養(yǎng)就能捉到呢。
有道是有夢就有希望。我想養(yǎng)只翠鳥的想法,終于在一次巧合中實現了,這真是難得的機遇。
有一天,我和二哥上大嶺頭割一種叫生干木的灌木,用來給豬熏蚊子。在半山上的一塊泥壁上,發(fā)現了一個泥洞,洞是直而朝上的,到了里面估計就是一個圓的小洞天。我們看洞口有幾粒新鮮的泥土。洞的通道也是新鮮的,看樣子有動物常出入。我倆在外面正好奇地探討這洞到底是鼠洞還是蛇洞的時候,二哥就聽到洞內傳出嘰嘰喳喳的聲音。有經驗的二哥馬上知道這是翠鳥的鳥窩,里面叫的是一窩雛鳥。他叫我趕緊回家取鋤頭上嶺來挖洞取鳥。幼時的我們不懂愛憐生靈,掏鳥窩,捉鳥兒蟲兒玩的事兒做得不亦樂乎。農村苦焦,孩子們也沒啥玩具,不玩這些鳥蟲魚之類的小動物,那玩什么呢?
對我而言,好不容易發(fā)現一窩翠鳥的幼鳥,挖出來就可以實現養(yǎng)翠鳥的愿望了,當時的心情,別提有多欣喜。我飛快地從家里扛來鋤頭后,二哥就開始挖鳥洞。我們挖到一半時,有一只翠鳥飛快地驚叫著從我們不遠處飛過,那叫聲十分地驚慌和悲凄。
我們兄弟倆斷定,這洞穴是它的,洞里的孩子也是它。洞穴挖到里面后,我倆取出了兩只翠鳥兒,剛會睜睛,翅膀才長出毛管。放在手心里,它們搖搖晃晃的,不會站。我問二哥:養(yǎng)得活嗎?二哥說:可能活。我就將鳥兒捧回家,放在祖母居住的廳屋兒來養(yǎng)。
我將它們放在掛在墻上的籃子里。每天喂它們吃些米飯、水和小魚??吹剿鼈兊拿芤惶焯扉L出淡墨色的羽毛,我的心既高興又憐愛。我想,我會用心地將它們喂養(yǎng)大,只要它們長大了,繼續(xù)陪著我也好,飛走也好。反正我不忍心傷害它們一點點。
令人遺憾的是我平生第一次也僅有的一次養(yǎng)翠鳥卻以失敗告終。我太沒經驗了,也太馬虎大意了。我和祖母居然都沒想到老鼠的危害。有一天夜里,家鼠把這兩只鳥兒吃掉了,吃得羽毛都不剩一根。我為此懊悔了好幾天。后悔不該挖它們回來,斷送了它們的性命。它們那個沒了家,沒了孩子的鳥媽媽,該是尋死覓活般痛苦難受吧。
養(yǎng)魚的目的是為了吃魚和賣魚。我家的魚塘小,一年到頭也沒賣過大魚。村里只有家里有大魚塘的人,才能在逢年過節(jié)時網魚來賣。我家魚塘的魚,只夠七月半(中元節(jié))、秋社和春節(jié)三個節(jié)待客自給。逢干旱年份,進入十月,魚塘的魚就要起底清塘了,春節(jié)要吃魚還得掏錢買。
我家窮,父母都是文盲,不善經營產業(yè),加上兄弟姐妹眾多,鄉(xiāng)政府每次收超生費,我家都必須交無疑。這樣的家境,一個月也吃不上一回肉,肚子最為寡水的,是農歷三四五月份。到了農歷六月份,家里魚塘的魚大的有一斤多重了。父親會在夏季農忙結束后,叫上我和兩個哥哥,抱了魚網,提著水桶,到魚塘網魚,好好地犒勞一下辛苦勞作了一個夏季的家人。
魚塘水深,我個子小,只能提著水桶在魚塘邊跟著網走的方向走。網魚的場面是讓人興奮的,魚兒受了驚嚇,觸到網或尚未觸到網就跳出水面,躍過魚網。有些魚驚慌失措,常在逃竄和跳躍中撞到人的腿、臉及襠部,讓人痛得歡叫。那些跳過網的魚兒常常是大條的,肥而有力,我在岸邊看到魚躍的情景,往往也就能了解到塘里到底還有多少存貨,貨有多大。等我個子稍高大一點,父親也就叫我下塘拉網了,提水桶的,變成了我的妹妹們。下到塘里,網魚的過程,感覺魚兒在水里逃竄時碰撞自己腿腳的力度,也能了解魚兒的大小。網魚,真是一種感受收獲的最好體驗。父親有經驗,一網下去,往往夠一家飽餐一頓了,不用再網第二網。如果網的次數多了,魚塘的淤泥泛起,水變得混濁,又過于驚嚇魚兒,不利于魚兒的生長。
父親每次網魚來打牙祭時,都會網夠一家人吃到痛快。每次煮熟,都要裝兩個臉盆的魚肉。直吃得一家人好幾天不想吃魚。一年里,除了偶爾兩三次網魚吃魚外,就只能到中元節(jié)和秋社才能吃夠一次魚了。家人再怎么想吃魚,也得留夠這兩個節(jié)日待客。我記得連續(xù)好多年,這兩個節(jié)日里,父親都沒買什么其他菜,只是保證客人和家人吃夠魚肉為止。不是他不想買,是家里實在沒錢。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讀小學期間吃到魚的機會還是比較多的,我吃魚的次數應該比父母和兄弟姐妹多幾倍。原因是我會開小灶了。
開小灶當然得有魚。我那個期間大部分時間和祖母吃住,傍晚放學后要去割魚草。既然要割草養(yǎng)魚,免不了要去自家魚塘附近的別人的魚塘看看別人怎么個養(yǎng)法,投喂什么魚料。在留意別人魚塘的過程中,我就會十分留意魚塘里是否有死魚或將死的病魚。在村里,魚死后浮在水面上,只要不臭,魚兒又蠻大,就會有目擊者下塘去撈起來拿回家煮了吃。如果死魚太小,一斤以下的,有時也會有人去撈了拿回家,那人家里多半養(yǎng)有貓。
那些年,我在撈死魚方面練就了非常地耐心和非常準確的判斷力。我每天都會在投喂完自家魚塘的草料后,沿著自家的魚塘岸邊走一圈,看有沒有死魚。那些死掉浮出水面的魚兒是容易發(fā)現的,除了極個別被魚草、菜葉掩蓋和岸邊水草掩蓋的除外,發(fā)現這類死魚不難,對我來說小菜一碟。難的是同時得仔細觀察,看是否有病魚或將死之魚,這得火眼金睛。
我撈的死魚多了,也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那些病魚有的是脫了鱗片了的,有的是魚身顏色由深變淺了的,游動起來緩慢,潛不到水底,浮于水面下半尺的深度,行人走近,也不知迅速遁去。
看到這樣的魚,我就可以推斷這魚必死,而且大概半天、一天或兩天內死掉。有些將死之魚,完全浮于水面,奄奄一息,游動困難,人走近了,也掙扎不出一兩米的距離,這樣的魚,死得將很快。我對這些情況不一的病魚或將死之魚區(qū)別對待。幾乎都在它們死后浮出水面的當天上午、中午或下午,將它們撈上來,用一根狗尾巴草穿了它的魚腮,興高采烈地拎回祖母所在的廳屋兒。沒一會兒,祖母剖好魚,鐵鍋里就冒出煎魚的香味。
我在那些年,對觀察病魚,守株待兔地打撈死魚樂此不彼。我覺得祖母年歲大了,缺吃缺營養(yǎng),有魚吃,對身體好。我把撈死魚回家和祖母開小灶,當成一種對她的孝順。
有時候,我在同一天里打撈到的死魚有兩條,我才會拿一條給父母這邊,讓家里人也吃點好的東西。
我估摸在村里,我是最會觀察魚的孩子,也是撈到最多死魚的孩子。許多大人想撈還沒撈到手呢。那年月,村子南面的魚塘多。是魚塘成就了我對祖母的一片孝心,盡管這種盡孝的方式讓人匪夷所思,卻是至真至誠的。父親逝世,祖母也逝世后,我想起別人說的,盡孝不能等,要盡早的時候,回想起我少年時的這段與祖母共煮病死魚的經歷,還真的從心底里慶幸當年的盡力而為。畢竟,當我們有能力,有財力買活魚孝敬長輩的時候,長輩也許已不在了。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是人生的一大憾事。
江南和北國不同,江南沒有風干物燥的氣候,也沒有萬里雪飄的嚴寒,江南有的是一種溫軟和柔情。狼喜歡北方,魚喜歡南方。
我的村子魚塘遍布周邊,所以水流時間長點的溝渠,免不了都會有魚蝦螃蟹生存。這些水族,很多是從魚塘跑出來的,主人雖然在魚塘的出水口設了竹籬或鐵網,但也難免一些細小的魚蝦穿網而過。有些魚蝦,是從上游用于灌溉整個董家垌的龍?zhí)端畮祉樍鞫碌摹K畮煲苍O了網,但網不住小魚。
這些從水庫和魚塘跑出來的魚類,就在水田里和水溝里自食其力,繁衍生息。
我童年、少年時,愛隨哥們去撈水渠水潭里的魚蝦,稍大點后,還湊伴去網過魚。那時候村邊有水流的水渠幾乎都有魚,泥鰍、鯽魚、鯉魚、草魚、小蝦等,收獲多的時候有四五斤,少的時候有半斤八兩。傍晚回家,將魚煎了,和著黃豆一炒,就是一道美味。村里很多和我們同齡的人都去撈魚,鄰村的有時也有人跨村來撈魚。我有時真納悶,那時的魚為什么就那么多。
我參加工作后,村里人因為形勢變化,很多人外出打工了,水田有些也開始撂荒,魚塘更不用說了,養(yǎng)魚的人家越來越少。有些人家日子好過了,就不斷地想擴張,將魚塘填起來用于建房子了。村里的魚塘日漸變少。
我的二哥在我們兄弟分家時,分到家里最大的那張魚塘。他的大兒子讀小學,放學回家放下書本就溜得沒影兒。他向我感嘆他兒子不聽話,懶,貪玩,難教。我說,家里魚塘可以養(yǎng)魚呀,叫你兒子放學后割魚草不挺合適嗎?同時也可以培養(yǎng)小孩子對動物的感情,增長生活技能呀。二哥說,你別說養(yǎng)魚了,現在農藥太毒,誰還養(yǎng)魚呀,上游的水田一噴農藥,我魚塘的魚就遭殃,我干脆就不養(yǎng)了,現在改為種水稻了。我聽了,也只能一陣嘆息。
農村沒有了魚塘,也沒有了牛群,也就不算真正意義上的農村了。很多孩子從小到大,沒養(yǎng)過狗,沒養(yǎng)過魚,沒放過牛,沒干過農活,基本上沒正經做過農民。到了我的下一輩,除了看電視、玩電腦、玩手機,就沒經見過苦難,也失去了我們這一代人所具有的動手能力。是喜?是憂?都是時代造成的。我能做的,就是把我真正做過農民的經歷寫下來,留作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