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于紐約,跑步之旅初始,歷經21天自律打卡,百日不懈堅持,5公里漸至半馬,10公里終達全馬,憑腳步丈量,化堅持為熱愛。
2025年在北京,立志復盤100本書,輸出讀書心得,分享感悟修心養性,行在當下。
1.什么是家庭作業?“家庭作業是孩子在家里借助一些形式檢測課堂學習的情況,是對學校學習活動的查漏補缺”,意義是復盤當天的學習,完成閉環,是鍛煉思維能力的過程,同時也是孩子自己必須承擔的責任。這個意識要從幼兒園開始就明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現階段學習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讓學習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
2.需要大量的刷題嗎?有的父母讓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大量的刷題,然而,過量的習題可能會讓孩子感到疲憊和,反而影響學習效果。記得姐姐7歲時有一個階段做作業特別磨蹭,一篇口算1小時都不做完。一次跑步時我與她進行深度的談心談話,小家伙才說出了心里話,“因為我做完一項,爸爸又給布置一項,所以我就故意做慢點,便可以少做點”,聽完哭笑不得。于是商量決定,每天的習題進行總量控制,提前做完便能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
3.孩子做作業磨蹭的原因有什么?比如感到無望,作業永遠也做不完,這就是姐姐磨蹭的原因,孩子通過磨蹭來獲取屬于自己的時間;再比如感到疲勞,無論身體還是大腦,都也會有需要休息的時候;還有對作業沒有興趣,在課堂上沒有聽懂,不會做題。
4.“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在孩子開始寫作業時給予鼓勵和肯定,是向他們傳遞積極的反饋。在獲得正面認可的活動中孩子會被激發內在的能動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寫作業和熱愛學習的行為將形成積極的條件反射。實際上,每個孩子天生都對學習充滿熱情,因為掌握新知識本身就能給大腦帶來正面的刺激。
5.不催促,讓孩子學會承擔錯誤后果。一定不要陷入“孩子寫作業磨磨蹭蹭,父母反復催促”這種模式,如果孩子寫作業磨磨蹭蹭導致熬夜,父母不必過度干涉,讓他們承擔磨蹭帶來的沒覺睡、沒飯吃的后果。習慣了被催促的孩子,實際上是被剝奪了“主動”自我管理的鍛煉機會,事實上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逐漸養成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
6.明確完成作業的要求和標準。孩子剛上小學時,要明確寫作業的要求和標準,比如我的要求是做作業的時間內,必須專注。“六歲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是十五分鐘左右”,所以陪伴幼升小的孩子做作業,可以規定半小時為專心時間,時間了可以離開座位休息、喝水、吃零食。第二個要求是認真的態度,從做作業開始培養“認真讀題、認真思考、認真寫字、認真畫圖、認真對比等習慣。”一個經常得滿分的學生,書寫會很工整,涂改也少得多。因為優秀的孩子都是在慎重思考之后才落筆,他把“認真”兩個字放在了寫作業的第一步。所以與其每天批改錯題,不如作業前就明確要求,除了專注,落筆前就必須認真。“有要求就要有檢查。父母和孩子約定了要求,就不能讓要求成為空話,就要有相應的檢查。”
7.允許孩子犯錯,錯誤是學習的開始。一個人只有學會對自己的錯誤承擔后果,才可以減少犯錯誤的次數。孩子的成長是靠一日一日的積累,他們每天都會犯錯誤,正是通過這些錯誤他們學習著長大。如果他們總是犯同樣的錯誤,那么我們就要給予孩子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靠自己的努力去修正這個錯誤,而不是父母越俎代庖。
8.營造安靜自主的學習環境。孩子進入學習狀態后,父母應提供相對安靜和獨立的空間,讓他們能夠專注于學習。姐姐從7歲開始就獨自做作業,作業開始前我明確給她30分鐘的時間,這期間我關上臥室門不會去打擾她,完全不去看她是否專心,即便遇到困難,這期間也先讓她先嘗試自己解決。專注時間到了,我在進去一并檢查和幫忙解決困難。“對四年級以上的學生,保持一個小時的時間學習不走動是底線。一年級的學生要保持二十分鐘,二、三年級的學生要保持四十分鐘”。
9.坦然接受孩子的“不會”。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全然接納孩子暫時的“不會”“一個無法和現實構建聯系起來的知識掌握起來就是困難的”,有一些孩子,空間感差,需要反復地講解、訓練,每個人掌握不同領域知識的速度、程度都不相同。當孩子不夠優秀的時候,或者離期望有距離的時候,作為父母,我們必須比孩子更強大,接納平凡,在平凡中發現孩子身上閃閃發光的地方時及時給予肯定和贊美。
10.父母眼中的孩子就是孩子以為的自己。父母對孩子的評價、態度及行為是孩子構建自我認知的一面鏡子,若父母向孩子傳遞的是正面的反饋與激勵,孩子則可能培養出自信與力量,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反之,若父母頻繁以批評與責備對待孩子,孩子則可能滋生自卑與無助感,形成消極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一旦確立,將深刻影響孩子的行為模式。父母發自內心地欣賞和認同孩子,幫助孩子構建健康、積極的自我認知,讓孩子都擁有一個可以治愈一生的幸福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