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感覺被工作裹挾,其實是因為工作的目的只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
如果一味地在意別人的視線、害怕別人的評價,那么根本沒有辦法真的了解自己。
有時候會刷到很多人抱怨工作,里面涉及到工作本身內容的枯燥以及惱人的人際關系,帖主會說“心好累”。我想,人際關系的話,因為涉及到利益,難免是“痛苦的”。但如果我們覺得工作內容“沒意思”的話,無異于“火上澆油”。本來就不快樂的事,變得“可憎”了。
其實我覺得還是有辦法的,首要是做一個“滿足自己期待”的工作。比如說工作的內容,得是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不僅僅指收入的意義,更多的是自我的發展計劃。可以時不時評估一下:這份工作帶來的經驗、技能、知識、平臺資源等等,是否滿足了我們自己的期待?
其次呢,就是將“事是事”這樣的理念植入到工作思維里,少一些“人”的情緒化,多一些“機器”的客觀化。做一件事,得到的就是做一件事的收獲。聽上去好像是什么都沒說,但我們怎么做一件事,其實最后收獲的就是事件本身能帶來的各種好或者損失。比如,很認真的去學、去做,那么大概率會收獲到一個知識的增長以及一個積極的結果。里面可能遇到一些不想認真學、認真做事的人,那么將他們視為挑戰就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健康考量范圍之內,看能不能去補一補;如果實在不行,導致了最后事情沒有達到最初的期望值,我們也是學會接受并且學到一個教訓 — 如果是團隊合作的事,選擇合適的團隊很重要。總之,我們的行為、思維,其實是可以一體化的東西,不要為別人的行為、思維而“生氣”,那樣的話證明我們的掌控欲過強了;我們本質上就不同,那么我去盡量按照我自己的想法來做人做事就好。如果是團隊,那盡量商量、討論、為了一個共同的好的結果而“協作”。
我越來越覺得很多事情都有“方法論”,但高于具體方法之上的是我們的認知。我們如果可以認識到“我們本就不同,我們應該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這真的是一件大好事!可以減少太多的煩惱了!這也是我最近兩年的重大認知成長吧,就是開始了解到自己原來真的是“憂人”,總是會“期待別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這真的是有點“強權”了,而且事與愿違。
現在我知道,人生本就短短三萬天,如果花這么多心思想去“操控他人”,那簡直是超級浪費自己的時間耶……我們可以“操控”的其實是我們自己,而我們自己其實可以很強大、很有能力、很有自主性可以過好自己的人生。然而,我們的認知局限可能就是“我們要緊緊和他人綁在一起才可以過好自己的人生”。多狹隘啊,但這就是曾經的我的認知局限。
現在,跳脫出這個思維,相信自己,相信靠自己的計劃表,靠自己的行動和努力,可以一點點更好,一點點成長,一點點進步。這樣的脈絡,帶來的將是巨大的自我成就感和幸福感,不是嗎?
不僅僅是“工作為了滿足自己的期待”,人生亦是。
想起曾經,自己會期待別人做這個做那個,或者說期待別人回復自己設想好的話語,或者期待別人發送新年祝福或者買禮物……現在看來,這些就算是發生了,心里只會覺得“謝謝”;如果沒有發生,心里完全不會在意。只看看自己、審視自己、評估自己有沒有去分享快樂、學會付出、多多善意、積極思考等等等,把目光和期待都投射到“我”的身上,去訓練自己的正向思維、去一點點調整自己的行為,那么真的就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了。
這算是一個我要奮斗的目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