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復習習慣(三):告別死記硬背
——2020-2021君子蘭班下學期第七封信
親愛的大、小君子們:
春天快樂!
周末這兩天,是大家這學期以來最緊張的時候,昨天體育考試,今天理化生實驗考試,雖然不能陪伴大家,但我也在為大家加油哦!尤其是昨天,當你順利通過一個個運動項目的時候,我也在沙河大堤上奮力奔跑,完成了10公里的健步走(跑)。昨晚問陳老師,知道大家體育考得不錯,相信今天的實驗考試,同學們也能出色發揮的!
跑一休一是我的運動習慣,今天早上本該歇著的,但清晨醒來外面鳥鳴聲聲,還是跑了5公里。體育考試結束了,接下來這兩個月,我們全力沖刺文化課復習,但體育訓練時養成的努力的習慣是不會丟的,對嗎?當努力成為習慣,誰能阻擋你進步的趨勢呢?
就像我們教室外的花草。虞美人底部的葉子發黃,是因為換了環境,暫時需要底部的幾片葉子來供能,你看新的葉子已經長出來了哦。很快,我們就能見到虞美人的花苞,就能看到風中搖曳的花朵了。土豆苗苗長得真快啊,而且很多棵苗苗,該考慮是不是換到花盆里。君子蘭雖然還沒有長出花苞,但它新生的葉子真的很優雅!
每天凝視一株花草,她們總能傳遞給我們一種精神的力量!
1
人間四月芳菲盡,美好的事物似乎總是不能長久留存,讓我們想起這周積累的李煜的《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自是朝來寒雨晚來風。
同學們知道后天是什么節氣嗎?
對,是谷雨節氣。
谷雨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最后一個節氣,每年4月19日~21日時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說。同時也是播種移苗、埯瓜點豆的最佳時節。“清明斷雪,谷雨斷霜”,谷雨是春季最后一個節氣,谷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類農作物的生長。
想到再過半個月夏天就要來了,真是又惆悵又期待呢。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谷雨時節,南方地區"楊花落盡子規啼",柳絮飛落,杜鵑夜啼,牡丹吐蕊,櫻桃紅熟,自然景物告示人們:時至暮春了。這時,南方的氣溫升高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氣溫,除了華南谷雨季節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區外,已達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華南東部常會有一、二天出現30以上的高溫,使人開始有炎熱之感。低海拔河谷地帶也已進入夏季。[2]
中國古代將谷雨分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嗚鳩拂其羽;第三候為戴任降于桑。"是說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接著布谷鳥便開始提醒人們播種了,然后是桑樹上開始見到戴勝鳥。
谷雨節氣,東亞高空西風急流會再一次發生明顯減弱和北移,華南暖濕氣團比較活躍,西風帶自西向東環流波動比較頻繁,低氣壓和江淮氣旋活動逐漸增多。受其影響,江淮地區會出現連續陰雨或大風暴雨。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這時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所以說"春雨貴如油"
前天晚上去我媽家聽她說要種黃瓜什么的,我問她為什么不是在清明節前后種,不是“清明前后,點瓜種豆”么?但是我媽說清明前后氣溫還不穩定,冷空氣會傷害菜苗們的。
同學們,我們也來種下點什么吧。
那就種下希望吧,希望每個人都能在兩個月后都能進入理想的高中!
種下這個希望,相信多少“冷空氣”都不干擾到你,影響到你的努力!
2
這周,有同學私底下找我交流:總是記不住背誦的內容,怎么破?
對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區分一下背誦的內容,即知識,是什么類型的知識,然后再談如何識記的問題,因為不同類型的知識,識記的方法當然不一樣了。
先來普及一下三個概念:知識,按照信息加工心理學家的觀點看,分為陳述性知識(事實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從應用心理學的角度,又有一個怎樣習得這兩種知識的知識,我們可以稱之為策略性知識。
信息加工心理學家安德森,從知識獲得的心理加工過程性質與特點的角度,提出了知識分類的富有啟發意義的觀點。他認為:個人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是關于事物及其關系的知識,包括事實、規則、事件等,用于回答“是什么”的問題;程序性知識是個人無法有意識地提取,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于某種作業形式間接推測,它是關于完成某項任務的行為或操作步驟的知識,用于回答“怎么辦”的問題。所謂“自動化的基本技能”,是那些可以“熟能生巧”的程序性知識,例如數學中的運算、推理、作圖等。我們七年級學的《賣油翁》,賣油翁的倒油技術,即是程序性知識。
任何學科,都包含有這兩種知識;試卷上的很多大題,既需要用到程序性知識,又需要陳述性知識。
策略性知識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情境中對任務的認識、對學習方法的選擇和對學習過程的調控。它是由學習方法、學習調控和元認知等要素構成的監控系統。策略性知識作為一種特殊的程序性知識日益引起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的關注。從知識分類的觀點看,策略性知識也屬于程序性知識的范疇,其實質也是一套如何學習、記憶、思維的規則和程序,它控制著人的學習、記憶和思維活動。
對于陳述性知識,可以采用下面四種記憶方法:(1)利用遺忘規律、系列位置效應,對要記憶的知識,通過不斷變換起始位置,如讀一篇課文,每次不一定要從頭讀起,可以先看結尾,也可以從中間開始或某個章、節開始。
(2)對比較難理解的問題,不要從頭到尾去記憶(整體記憶),應該先分成已知的和未知的,重點記憶放在未知的,對未知的記住一點,立即停下來,分散一下精力(或短暫休息),讓大腦有一個鞏固期,然后再繼續.....
(3)采用關系記憶、形象記憶、聯想記憶、歸類記憶、歸屬記憶,總之理解了知識大部分就能保持為長久記憶。理解實際上就是用過去的經驗和知識來解釋現在要記的知識,并將它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中,形成了一個知識結構。
(4)小四輪復習法,在一個月內,對一個知識點至少復習四次,間隔時間由短到長,比如對“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賞析,本周復習兩次,一周后復習一遍,兩周后再復習一遍。
對于程序性知識,我們就要像賣油翁那樣,做到熟能生巧,比如體育項目訓練,理化生實驗,理科上的計算,文科上的答題思路,都要在練習中強化。
策略性知識,對我們學習者來說,包括學習開始之前所做的準備,如學習前的計劃,目標,順序及時間安排等;學習過程中采用的學習方法,比如聽講、練習、復述、動手操作等;學習活動結束后的鞏固、反饋、補救、強化等。
很多學霸之所以成為學霸,就是他們早就摸索出了很多策略性知識來應對學習,知道什么時候做什么。比如上課的時候,他們會記下老師所講的重點,自己的難點,而不會學習的同學只是一味地聽,學習策略單一。
3
無論如何,我反對死記硬背。魏智淵老師曾在《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里總結了死記硬背的三點壞處:
第一,死記硬背而得到的知識,是機械地存儲在大腦中而很難加以有效利用的,只能在一些同樣機械的考試中進行復述性提取。久之,會造成一種隨意識記的“肥大癥”。即使學習者的大腦中塞滿了知識的貨物,但這些貨物卻無法進入周轉。結果,是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加,學習變得越來越困難。
第二,因為死記硬背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而是一種不加理解的片面強化,所以它妨礙了學習者對知識的思考,降低了學習者對知識的感受性,使學習者一天天地變得遲鈍。
第三,死記硬背還會導致學習者思考的不成熟性,并進而導致道德的不成熟性。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對關鍵知識的掌握,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必須鮮明地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記憶的,一種是只需要浪漫把握或理解而不必加以記憶的。
這兩種識記知識的方法,蘇霍姆林斯基定義為隨意識記和不隨意識記。隨意和不隨意的詞義,剛好和我們漢語理解相反,也可以稱作有意識記和無意識記。
對于“公式,法則,規則,米制單位,正字法規則,對物質、植物、動物的一般特點的說明,地理術語,地理客體在地圖上的位置,等等”,對這些知識的記憶是必須的,但是要防止死記硬背,而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通過運用進行記憶。
隨意識記是指有明確目標、有意識地加以努力而完成的識記;不隨意識記是指沒有預定目的,也沒有經過意志努力,但在閱讀或思考過程中不自覺地完成的識記。前者是指對知識的精確識記,后者是指對知識的浪漫把握。
在我們學習新知識的時候,用得最多的記憶方式是不隨意識記,比如豐富的課外閱讀和實驗等,這個過程就是用不隨意識記,就能悄無聲息地,不知不覺地記住新知識。所以,課外閱讀很重要!
為什么一個熱愛閱讀文學作品的孩子,語文會學得特別輕松?
為什么一個對科學實驗有著濃厚興趣,并且特別喜歡閱讀科普作品的孩子,科學會學得特別輕松?
從識記的角度來講,這些孩子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在做科學實驗或閱讀科普作品時,其實不自覺地在進行“識記”。有了這種不自覺的識記即不隨意識記,一旦學科學習要求精確識記相關內容時,他們會比缺乏這種背景的孩子更迅速地記住要精確識記的內容,并且理解得更為深刻,學習也更為愉快。——這是無須再進行解釋的(也為現在的腦科學研究所證明)。(魏智淵《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
現在我們處于復習階段,之所以會出現記不住要背的內容,是因為大家記憶負擔太重了。
而記憶負擔過重的原因,一是對需要加以識記的東西死記硬背,結果知識不能被理解和運用,只是堆砌在我們的大腦中,從而成為負擔,二是有些不應該隨意識記而應該運用不隨意識記的東西,被老師要求加以隨意識記,結果增加了記憶負擔。
怎么辦呢?減負啊。
學習新知的過程我們無法重來了,但是在復習階段,我們可以這樣做:
第一步,我們可以區分一下哪些知識是需要隨意識記的,哪些知識可以用不隨意識記的方法。比如對某個文言文重點字詞的理解,可以在課文朗讀中理解,可以通過幾篇文章中的含有這個詞的語句中理解,不必刻意識記,這就是不隨意識記。即使是基礎知識里的強調字音字形的詞語,對他們進行識記,我們也可以盡量運用不隨意識記。比如你在查字典詞典的時候,讀一讀詞語解釋后面的例句,在語境中理解詞義,也在進行不隨意識記。在復習階段,同學們要跟現代漢語詞典交朋友啊,頻繁接觸,多讀例句,用不隨意識記減輕記憶負擔。
第二步,即使是需要隨意識記的知識,我們也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識記。理解了,記憶就比較深刻。比如我們識記“處”的讀音,你還記得我們是如何辨析的么?作動詞的時候讀第三聲,比如處理,處決,相處等;作名詞的時候讀第四聲,比如到處,處所,隨處等。為了幫助大家識記,我還舉一些電視劇中演員讀錯“處理”的例子。理解了,以后即使遇到其他有“處”但沒學過的詞語,你也能判斷它的讀音。我們以后早上讀背古詩詞鑒賞,其實是要大家在誦讀中理解,不要求大家去死記硬背。
第三步,復習的同時,也可以同時運用知識,比如做相關的題,比如講給同學聽等,這是上學期給大家介紹過的費曼學習法。上周還在信里插入記憶金字塔的圖片,我們記憶的目的是為了運用,通過運用也加深記憶。我們組織《西游記》問題分享會,讓你講給大家聽,這就是在運用費曼學習法。這周五,我們組織了《西游記》第二次問題分享會。剛才已經把第三次的問題分享到群里,周末作業就是完成它了。同學們,讓我們繼續在《西游》中“出生入死”吧。
好了,這封信就到這里了。這封信理論比較多,但是接觸理論的目的是為了指導我們的復習,對不同種類的知識,我們采用不同的識記方式,這樣能減輕我們記憶負擔,為復習減負。總之,一定要告別死記硬背。
祝春天里的你一天比一天更美好!成績一天比一天有進步!
你們的,王老師
202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