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都以為自己有一個重要的優點:口才好。能說慣道、幽默搞笑、出口成章、口若懸河——用這些成語形容我的口才不是虛夸,而是事實。經常很多人的集會、交流,講著講著變成了我一個人的“報告會”。我經常以此為傲,口才好給我帶來了極大的自尊心的滿足、虛榮心的滿足。而教師職業中對于口才的要求也讓我游刃有余。
可是,問題很是明顯。
首先,與人溝通是互相的,我說他聽、他說我聽,因為我“太能說”導致別人不說或者少說,結果是我聆聽別人的機會變少——最終變成了我個人“報告會”的講話更是如此。事實上,與別人的交流中我的受益是最小的,畢竟,只有聽眾才是受益者,只說不聽就是只輸出不輸入,所獲甚少,這是一筆虧本的買賣。
其次,因為我說的太多,而且舌頭一發熱,該說的不該說的都說了,結果我變得沒有了隱私。一者,在別人眼里我成了“透明人”;二者,別人覺得我是個傻缺,情商為負嘛,很讓我看不起。這真是挺倒霉的。
再次,言多必失。對有些問題的看法,我的觀點可能比別人稍微高明一點,這樣的觀點說說確實無妨,可是絕大多數時候我對某事某物其實也不是很清楚,就信口開了河,胡說亂說一氣,其結果必然是“言多必失”。哎呀,言多必失啊,想想就可怕。
更次,我和別人溝通,為什么越講越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不是就事論事、直接回答別人的問題,而是分析原因、搜索旁證、延伸拓展、感悟感慨,結果是一句話牽扯出八句話、一件事牽扯出八件事,沒完沒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最后,話說多了,傷喉嚨,這叫于身體不利;話說多了,浪費時間,這叫于生命不利;話說多了,令人反感,這叫于交情不利;話說多了,讓學生生厭,這叫于工作不利。
我的小叔馬季經常教導我:“話者‘化’也,你把要講的話放在心里‘化’一化。‘化’一次不夠‘化’三次,等你覺得‘化’得好了,再講出來。要曉得‘講出來的話就是潑出去的水,那是改不過來的了’。”我以前覺得太“三思”了(夫子說“再,斯可矣”),現在覺得這是至理名言啊。
從今日起,改掉話多的毛病,能少說絕不多說、能不說絕不開口。
一,與人交流,每一次最多說三句話。這里的“每一次”是指別人講過話后停下來聽我說;這里的“三句話”指的是三個逗號而不是三個句號。
二,眾人聚會,最好是緘口不言。如果非要說,參照第一條。
三,每次回答別人問題,直接回答,就事論事,不要拓展開來。
四,班級會議,每一單件事最多不超過五分鐘。與單個學生溝通,每一次最多不超過五分鐘。
生命誠可貴,時間價更高,為今細掂量,沉默寡言好。
子曰詩云 ? 2017年8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