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有個報表要做,你打開電腦查資料,點開一個頁面,再點開一個頁面,一上午沒了。
你計劃一周看一本書,po的一聲,收到微信了,你打開手機回復,兩小時沒了。
時間寶貴大家都知道,專注才有生產力大家也都知道,但是,我們還是沒有辦法。
但我關注的一個自媒體人,在完成每天公司工作的情況下,還能做到每天更一篇2000字的文,保質保量的干貨。只要有電腦,出租車上甚至馬路邊,能夠隨時隨地進入專注狀態。在她的推薦下,我讀了《深度閱讀》這本書。
深度工作準則
準則一:工作要深入
1.深度哲學策略
多年來,許多頗有建樹的專家學者都是深度工作的實踐者。他們結合各自的情況,采用了各不相同的深度哲學策略,作者整理成以下幾類:
禁欲主義哲學:摒棄或最小化浮淺職責
包括遠離郵箱,不向外公布自己的郵箱或郵寄地址,避免受到干擾。
雙峰哲學:將個人時間分成兩塊,某一時間段用于深度追求,另一時間段用于浮淺工作。
可以按周劃分,如每周4天作深度工作,余下的時間為開放時間,用于浮淺工作。也可以按年劃分,選一個季度完成大部分的深度工作。
節奏哲學:每天做某項工作,養成常規的習慣。
這種方法又叫“鏈條法”,每天完成就在日歷上打個大紅X,只要保持下去,這條大紅X的鏈條就會一直在日歷本上持續下去。
新聞記者哲學:像記者寫新聞一樣,只要有空閑時間,就立刻轉入深度工作模式。
這屬于哲學策略的高階版,必須有一定深度工作基礎的人才會使用,不適用于深度工作的新手。
2.習慣化
善于深度工作的學者們,有一個共同點:很少會打亂自己的工作習慣,他們將一切形成特定的習慣,只有很小的變化。比如辦公室布置、每天的穿著、書桌上的擺放位置。
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礙之一:將注意力轉移到膚淺事物上的沖動,比如刷朋友圈、上網、玩游戲。培養深度工作的習慣,關鍵在于越過良好的意圖,加入一些特別設計的慣例和固定程序,使專注狀態下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比如,每天安排特定的時間、安靜的場所,用于深度工作。
此次,還有一些小tips,包括:獲得足夠能量的食物,散步等輕度活動,整理有序的辦公環境等,這些都將幫助打磨自己的深度工作習慣。
3.大手筆
J.K.羅琳在寫《哈利 波特》最后一部《死亡圣器》時,壓力很大,但她發現在家中很難做到全神貫注。于是她做了一個極端的事情:入住了愛丁堡市中心的五星級酒店套房。她發現,她能夠靜下心來,放松寫作,寫作整個過程非常順利。
這是一項有趣、肉疼但卻有效的策略。大手筆對周圍慣常環境做出巨大改變,輔以可觀的精力和資金投入,提升了這項任務的外觀重要性,降低大腦繼續拖延的本能,并注入了激勵和能量 。
4.不要獨自工作
不要誤會,這里說的“不要獨自”并不是要我們工作時有人陪在身邊,而是說明不同思想碰撞的重要性。
作者所在的麻省理工有個聞名學院的20號樓。這里涌入了大量的科學家。進入這幢樓后,科學家們按照各自的想法將房間進行了布置,方便自己做試驗,扎進自己的試驗室進行工作。由于這幢樓里聚集了各個學科的科學家,不同學科聚在一座大型可塑的建筑里發生碰撞,引出了偶遇的機會,激發了創造力。?
5.像經商一樣執行
商業咨詢中,有4種原則,稱為4DX,幫助公司實行高水平的戰略。作者將這4個原則,運用到了深度工作之中。
原則1:關注點放到極端重要的事情上
《高效人士執行的4原則》一書中說到:你想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
對于專注于深度工作的人而言,這就要求在工作時間里追求少數幾個雄心勃勃的成果。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能夠帶來實實在在的職業收益,能帶來更穩定的熱情。
因此,要想贏得注意力的戰爭,不是要用更多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而是要對那些激發你無盡熱情的事情說“是”,讓這些激發熱情的事情擠掉所有其他的事情。
原則2:抓住引領性指標
將注意力轉移到短期內可以直接控制的行為上,會對你的長期目標帶來積極的影響。
原則3:準備一個醒目的計分板
對于激勵團隊,在一個公開的地方記錄、跟蹤他們的引領性指標,可以制造一種競爭的氛圍,驅使他們專注這些目標。
對于個人來說,可以制作一個卡片 ,記錄當周的深度工作時間,將取得階段性成果時,在那個時刻畫上一個圈,這樣有兩個目的,一是能夠將累積的深度工作時長與實在的結果相聯系。 第二,有助于校準個人對于完成每項成果所需深度工作時間的期望。這樣,能夠激勵每周擠出更多的時間進行深度工作,進入到良性循環。
原則4:定期問責
定期進行復盤分析,慶賀表現好的一周,理清是什么導致表現糟糕的一周,找出能夠確保未來表現好的方法。
6.享受自由時間
哪怕是每天深度工作,也要保證在工作之余常享受一些自由時光。工作日結束的時候,第二天早晨到來之前,屏蔽掉對工作問題的擔憂。
建立停工儀式能有效地幫助我們將工作和生活分開。這背后體現的是心理學上“蔡加尼克效應”——未完成的任務將一直主導我們注意力,因此,我們即便是下班,頭腦中也有想著很多沒有完成的職責,整個晚上都會牽扯到你的注意力。因此,我們需要這樣的停工儀式。
作者向我們介紹了他的“停工儀式”,包括:當日總結、次日計劃、停工完成。
準則二:擁抱無聊
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種需要訓練的技能。這個道理,幾乎每個人都懂,但是很少有人能夠做到。
對于專注,作者強調,如果你不同時減少對分心事物的依賴,增強專注度的努力可能會白費。如同運動員在訓練時段之外也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一樣,如果在自己其余的時間里有一點無聊就打發時間,你將很難實現最大程度地專注。
對于專注的能力,書中這一段話簡直是醍醐灌頂、一針見血:
一旦你的大腦習慣了隨時分心,即使在你想要專注的時候,你也很難做到集中注意力。具體地說:如果你生活中的每一刻無聊時光——比如說,需要排隊等5分鐘或者是在餐廳坐等朋友——都是在刷手機來打發,那么你的大腦就可能已經被重新編排,變成“心理殘疾”。這里你的大腦已經不能夠勝任深度工作,即便你也會經常安排時間來訓練專注的能力。
專注的訓練,包括兩個目標:提高專注的能力和克服分心的欲望。與其從分心中拿出一部分時間來專注,更應該從專注中規劃出偶爾的分心。具體來說,對于專注力差的人來說,不用設置多高的專注目標,第一步,就是將沒有網絡的工作作為更專注的工作來要求自己。
1.不要不斷分心,要不斷專注
這樣的情況下,可以采用的策略如下:預先計劃好你使用網絡的時間,這些時間之外完全避免上網。
這個策略背后的理念是:網絡這個工具本身,并不會減損你大腦專注的能力。實質上減損專注能力的行為是:稍有無聊或是遇到一點挑戰,就從低刺激、高價值的活動(讀書學習工作)轉向高刺激、低價值的活動(刷朋友圈、玩王者榮耀),使你的大腦不能容忍一刻的無聊,必須要時時得到新奇性的刺激。這種經常的轉換,削弱了集中注意力的心理力量。
通過以上策略,分割網絡使用,減少了自己向分心屈服的次數,就增強了自己控制注意力的力量。
在實際操作中,如果你制定了30分鐘內禁止使用網絡的計劃,然后感覺到無聊并渴望上網等消遣,那么接下來的30分鐘的對抗,就成為了一個階段性集中注意力的鍛煉操。
要注意的是:
1. 即便工作中需大量使用網絡和快速回復郵件,這個策略也適用。
如果每天必須大量回復郵件,可以每15分鐘安排一次上網回復,剩下的時間全部為離線時段。
2.不論怎樣計劃網絡時段,都必須保證在這些時段外徹底屏蔽網絡。
3.在工作外也要按計劃使用網絡,這樣能進一步提升專注訓練成果。否則,會削弱平時的訓練成果。
如果在晚上或周末,都是粘在手機上,那么平時所作的專注訓練效果就會受影響,大腦試圖重新編排大腦的努力會被削弱。在被迫等待的時候,執行這種策略尤其困難,一定要忍受住。
靜靜等待并忍受無聊,可以成為你的新奇體驗,對于集中注意力訓練有著不可思議的價值。
總之,如果想要深度工作,必須重新編排自己的大腦,使它可以抵擋令人分心的刺激。
2.像羅斯福一樣不斷向專注發起沖鋒
找一項優先級別很高的深度任務,估算出通常完成時間,然后設定一個硬性截止期限,留出的時間遠遠少于估算時間。
公開自己的這個截止時間,或者,在手機上設置一個倒計時,確保在工作的時候無法忽略倒計時的存在。
此時此刻,解決深度任務的方法只有一個:高強度工作。
這樣的沖鋒訓練,剛開始時,一周不要超過一次。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給自己設定一個幾乎不可能的時間期限。通過這種新奇的沖鋒抵抗沖動,抵抗沖動的實踐越多,你的抵抗力就越強。
3.冥想
冥想的好處無需多言了,經科學證實,冥想能夠加深大腦皮層的溝回,讓你更加聰明。
4.記住一副牌
用記憶宮殿的方法,記憶一副牌,通過對記憶力有意識地鍛煉,個人專注能力也隨之提升,可以更好地運用于需要深度工作的任務上。
準則三:遠離社交媒體
把花在低影響力活動上的時間(如在社交平臺上找老朋友)轉投到高影響力的活動上(比如和一位老朋友共進晚餐),這樣你能取得目標的更大成功。
準則四:摒棄浮淺
1.一天的每一分鐘都要做好計劃
為每一天制定時間安排表,精確到半小時,將當天的重要工作安排進表格里。但是,不需要為一天的每一個小活動安排版面,將浮淺工作放到一個更通用的任務方格里。
2.定量分析每一項活動的深度
有的工作,一下子難以分辨出它是深度工作還是浮淺工作。這時,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來確定:
這項工作,如果讓一個剛畢業沒有在該領域受過特別訓練的大學生來完成,需要多久?
如果假定需要3個月完成,說明屬于深度工作。
3. 五點半前結束工作
這個在本文第一部分:享受自由時間中已經說過了。
4. 不容易被聯系到
可以選擇性地回復郵件。在回復的郵件中,除了回復的內容外,要將與其相關的后續安排一并回復,把這個事情相關的安排說清楚,避免一來一回地占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