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老天爺很給力,幾乎天天陰雨連綿的一周,在馬拉松開跑的這天放晴了,有風而不凜冽,有陽光而不炙熱,一切都剛剛好。
2016年10月30日上午,與三萬八千顆跳動的心一起,我完成了這次的上海國際馬拉松,歷時2小時19分鐘25秒,比2014年參賽時快了14分鐘,超越了約71.2%的女子半程選手。這個結果大大超出我的預期。今年賽前的訓練量少得可憐,9月是全年跑量最多的一個月,也不過才四次,累計26公里。不過幸好還是參加了,因為這次跑馬經歷了我前所未有的獨特體驗。
跑之前是有擔憂的,畢竟平時訓練量那么少,一下子跑21多公里會不會受傷?但想到去年5月和一群小伙伴硬生生把李寧十公里跑成了個半馬,當時一群人一路上說說笑笑,跑完竟然也不覺得累,就覺得自己還是有潛力的。畢竟跑過2個半馬,一群人一起跑總是會比一個人跑要更快更持久的。
回想之前跑馬的歡快經歷,不愿意錯過這樣的盛世,準時參賽。
其實跑之前沒有特別把這次馬拉松當回事兒,從寥寥無幾的跑量可見一斑。具體幾點比賽也是前一天晚上才弄清楚,官方建議不要太興奮,保持8小時充足睡眠,我一條也沒符合。早上5點起,半小時洗漱、吃早飯、換好衣服出發,在地鐵里遇見同樣穿熒光黃T的跑者們開始莫名興奮。因為是自己一個人去跑的,路上遇到幾個也是獨自跑步的姑娘,結伴聊了一段,后面因為大家要去不同的區開跑,便微笑著揮手告別,各自上路。
萬人馬拉松雖然看起來是一個熱鬧的集體活動, 但對我來說, 它依然是一個非常私人的運動,每一個當下都會有很不一樣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當然也可能是最近經歷和思考了種種,在跑步過程中愈發感慨萬千。
【自由而無畏】
比賽槍聲響起的那一剎那,就開始激動了。待自己終于隨著人潮,邁開步伐,輕盈地奔跑起來,嘴角就開始不自覺地上揚了。那是一種沒有來由地簡單的快樂,涼涼的風拂過兩頰,發絲隨風飄起,有節奏地一呼一吸,昂首挺胸,踏實地一步一步踩過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雖然自己只是茫茫人潮中不起眼的一個小分子,卻無比真實地感受到一種[自由而無畏] 的氣場。是啊,一個人在上海,什么也沒定下來,可那又怎么樣呢?就這樣勇敢地、不停地跑下去吧……
【感動】
每次跑馬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跑者,從活潑可愛的小學生到精神矍鑠六七十歲的長輩,每次遇到他們,都會忍不住對他們微笑,喊一句“加油!”還有很多穿各種costume的跑者,增加了很多歡樂,比如今年有人穿美隊的連體衣,有人穿蜘蛛俠的連體衣,一身孫悟空的打扮,還有人帶著馬男波杰克的頭盔……馬拉松跑到最后很熱的,這些把自己從頭到腳包裹地嚴嚴實實的小伙伴們真的是好拼~ 不過我覺得COS成自己喜歡的角色也是一種態度和自我激勵,比如穿蜘蛛俠costume的男生在聽到別人對他喊他:“蜘蛛俠加油!”時,會友好地揮揮手,挺起胸,加快步伐~
馬拉松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地方是圍觀群眾,那么多陌生的路人為你加油,能量是會互相傳播和感染的,特別是在自己很累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這些鼓舞會顯得尤為地暖心和有力量。我記得有一個法國小哥穿著華麗的costume,在路邊對我們賣力而真誠地大喊:“Come on!" 伸出手和跑者hi-five;很多外國友人帶著小朋友,全家在路邊用中文喊著“加油”,或者拿著藍牙音響放著很歡快的音樂,露出燦爛地笑容為跑者鼓勁;除了普通的路人,每隔一段都還會有專門的啦啦隊,以及各種提前彩排過的樂隊穿著演出服為我們演奏:有古典音樂樂隊,有少先隊員吹號打鼓,還有老阿姨們扭著秧歌打著腰鼓....... 看著他們賣力演出或者吶喊的樣子,真的很感動。對于我來說,跑馬或許只是為了挑戰自己。跑步過程中,我是自己人生的主角,掌控著自己的一切,不停地跑,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但他們為了我們這么多跑者的狂歡,一大早就在自己的崗位持續演出,在此之前或許還花了不少時間和精力排練,用他們的方式在成就和鼓舞我們......
當然,那么多地志愿者在為我們服務,提供能量補給、 醫療救急、拍照、攝影、維護秩序、打掃比賽后的狼藉…… 上馬能那么有序和受歡迎是離不開他們的努力的,感謝!
【流的體驗】
據說潛水的時候,如果你進入一個水流,就會毫不費力地順著水流潛很遠。后來,人們把專心投入做某事達到的忘我、忘記時間的狀態稱作心流。然而跑步也是會有“流”的。
這次誤打誤撞,剛開始跟了一個10k的pacer團隊跑。融在一群人的方陣里,保持一致節奏的步伐和呼吸,似乎進入了一個水流,完全不覺得花費力氣就輕松向前進了~這是我從來沒有體驗過的神奇體驗!確實,一個人或許跑的快,但一群人有著共同目標的人團結在一起,一定能跑的更遠!
【與疼痛握手言和】
跑到10公里之后腳掌開始有點麻,15公里開始右膝蓋隱隱作痛,小腿肌肉發緊,也有點疼,反正就沒前面跑的那么舒服了,路邊也開始趨于平靜,不再有那么多熱鬧的拉拉隊。以前會panic,覺得哎呀,好難受,好疼,要不行了….. 但這次,除了提醒自己保持呼吸的節奏和“stay tall and nice”之外,我會對自己說:疼痛我看見你,我接納你的存在,你會伴隨著我,但沒關系,你疼吧,我繼續……
雖然聽起來有點分裂,但是當我和疼痛握手言和的時候,疼痛就沒那么可怕了。是呀,跑馬拉松就是會疼的,但我是可以跑完的。 或許是因為有了前幾次的經歷,也有了更多的底氣,才真真切切地理解了這句: “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疼痛無法避免,但是否受折磨是可以選擇的。)這種體悟幾乎是醍醐灌頂,我突然意識到,這句話,這個精神除了適用于跑馬拉松,也適用于生活中的很多體驗。比如焦慮的時候,我會對自己說,沒關系,焦慮,我看見你,你與我同在,但你不會干擾到我,然后就開始1, 2, 3 列to-do list,該干嘛干嘛。當負面情緒出現的時候,不再把它們當做洪水猛獸,害怕驚慌想躲開,而是把各種情緒都當做自己的朋友,與它們和睦相處,不被任何一種情緒奴役。這些道理似乎之前也聽到過,但自己在跑步地過程中突然開化,感悟出來,真是感動到想落淚,哈哈哈。
【期待全馬】
30號早上出發搭乘地鐵的時候,遇到一個女生,看起來瘦瘦小小的,很甜美。閑聊時,她漫不經心地提到這將是她的第三個全馬。當時我好驚訝,看不出這樣一個文弱的女生會如此輕松地看待我一直不敢挑戰的距離。
這次在跑到全馬和半馬分流時, 我突然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好想知道半馬之后,全馬路上的風景是什么樣的?跑完全馬又會是什么樣的感受?別人說跑馬拉松過程中會出現“撞墻”的感覺,而我至今還沒體驗過,雖然應該是痛苦的,但我特別想知道那是一種什么樣的痛苦?超越的那樣的痛苦又是什么樣的體驗?
所以,跑馬拉松確實是一種很私人的體驗,至少對我來說,根本不僅僅是為了強身健體,也不是為了跟潮流顯得自己很酷,或者和別人比較。這是一個自我探索和我發現的過程,5年前的我還不清楚馬拉松到底是怎么回事,也難以想象自己可以跑20幾公里;3年前的我不會想挑戰全馬。 可是,隨著一年又一年的堅持,不知不覺中,自己的身體和心靈都變得越來越強大了,懷著對自己潛力的好奇,想跑全馬變得水到渠成。也為了提高自己身體的綜合素質,萌生了想要更系統地學習游泳和騎自行車的念頭,慢慢為以后參加鐵人三項做準備。
這些是我跑步5年,跑完第三次馬拉松之后的感悟,不知不覺寫了這么多。謝謝你能讀到這里~ 也祝福每一位讀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
【番外-技術篇】(太長可不看)
1. 跑馬拉松有幾個特別注意事項:一是節奏;二是姿勢,三是信念。
就我自己來說,節奏上全程基本保持3~4步換一次氣,鼻吸口呼,加速跑與慢速跑交替,前五公里慢跑(人很多,也跑不快);5公里之后加速跑一段;十公里之后再放緩一點,根據自己的體力進行調整,不要過長時間保持一個速度。
姿勢上時刻提醒自己“stay tall and nice”,手臂稍微前后擺動,幅度不要太大, 不要左右擺動(這些是一個馬拉松專業運動員在跑步指導視頻里建議的)。
在自己開始倦怠的時候,依然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跑完的信念十分重要!不管怎樣,都不要停!一旦停下來就很難再跑起來了~ 再累也要慢慢跑著,哪怕是在休息站喝水,也不要停下來,慢慢地踮跑著。只要不停,后面就可以加速,再跑起來。
2. 腿部力量訓練和增強核心肌群真的很重要!
第一次跑馬的時候剛過10公里膝蓋和腳踝就很疼,噴了2次云南白藥,跑完后還是疼了很久。今年也是考慮到跑步太多傷膝蓋,所以減少了跑量。但是增加了很多無氧訓練,包括腿部力量訓練,和增強核心肌群的練習,明顯覺得在跑長跑的過程中腿更有力量了。今年15公里之后,右膝蓋略有不適,但直到跑完也沒有很痛,最后5公里還可以加速跑沖刺。跑步時消耗肌肉的,所以要想長肌肉一定要搭配無氧,還有飲食什么的也很重要,這里我就不贅述啦。(突然發現跑步是個連鎖反應,先是跑步,然后又學習了健身常識,懂了更多營養學的知識,關于跑步服飾和裝備的知識,急救的知識....... 哈哈哈,學霸附體~ )
【番外-歷史篇】
我仔細回想了一下自己為什么跑步,又是如何開始跑馬拉松的。
其實中小學時代對跑步這件事并沒有什么好感,跑步很容易和體罰聯系起來;而想到每次體育課課前繞操場跑2圈或者冬天的早操變成繞學校跑步就有點覺得無趣。而跑完800米測試,從胸到嗓子都像著火一般,哼哧哼哧喘著粗氣,面紅耳赤的記憶也和噩夢沒有太大的差別。上大學的時候,有時候我會莫名覺得雙腿有一股洪荒之力,不發泄出來難受,于是便一個人去操場跑步,一圈又一圈,直到跑到多余的力量差不多耗完剛剛好,然后回去洗個澡,該干嘛干嘛。2011年讀研的時候,有一個和我關系比較好的女生,有時候晚上再圖書館看完書會約我去操場跑步。夏末的夜晚,微有涼風,我們倆就在操場上一邊慢慢地跑著,一邊聊著天,剛開始還好,大約五圈之后,她開始有點喘氣,但我依然面不改色,而且依然可以滔滔不絕(現在回想自己怎么那么話癆,哈哈)后來我們一共跑了8圈,她覺得自己不行了,我才陪她回去,雖然自己感覺好像還是不太過癮。
2013年7月,我讀了村上春樹寫的《當我在談跑步時,我在談什么》,他提到自己29歲開始全職寫作,需要長期伏案工作,運動量很少容易發胖,而且身體會不舒服,由此開始跑步。當時我剛剛工作,也是個需要長期伏案的工作,也覺得自己是個易胖體質,就沖這兩點我覺得自己也得繼續跑起來。并且他在書中提到自己參加世界各地的馬拉松很有意思,我現在只記得他提到說去波士頓參加馬拉松的路上,別人會聽說他是馬拉松選手而對他格外友好,比賽的氛圍也是特別有趣,很多陌生人為你鼓舞等等,至此在我的心里種下了一顆我也要跑馬拉松的種子。
2014年遇到一個特別愛跑步的小伙伴,他已經跑了很多個馬拉松,跟著他我也報了名,開始了我人生的第一個馬拉松。所以就這樣,愛上馬拉松(或者說上馬,因為目前我還沒有在別的地方跑過馬拉松)。
希望以后自己可以去過更多地方跑馬拉松,用自己的雙腳丈量世界。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