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是奇點讀書會“閱讀好習慣訓練營”第5期的補卡記錄。奇點讀書會“閱讀好習慣訓練營”第5期營規規定,參訓學員在實踐期間,若因故未能按計劃完成閱讀打卡,可以補打卡,但需向訓練營營長報備補卡原因,于是產生了這張圖表。
圖表中,10個補卡原因中,“拖延癥”以50%的占有率穩居第一,隱隱中,似乎聽到補卡的同學很委屈地訴說:
我有拖延癥啊!
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是這樣的:
有兩位心理學家,他們訪問了一所公立小學,告訴老師他們將用一種名為“哈佛技能獲得變化實驗”的方法來準確地預測他們的學生中哪些將會成為“天才”。當然,其實并不存在這種測試方法,研究者隨機挑選了這些“天才”小學生,在學年末學生們參加一個智力測試時,被視為是“天才”的孩子(得到了老師很高的期許)比他們的同學表現出更明顯的智力增長。這個研究顯示,老師的預期充當著自證預言的作用。畢竟,這些學生之間的唯一區別只存在于老師們的頭腦中。
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這個實驗說明:你認為你是什么人,那你就會成為什么人! 這在心理學領域,有個專業術語,叫“自證預言”。
- 如果你認為你自己有“拖延癥”,那么你就一定有“拖延癥”;
- 在遇到難以處理的事情時,遇到那些非辦不可而自己又不愿意辦的事情時,“我有拖延癥”就成了最好的拖延借口;
- 在遇到該辦而沒有辦的事情,被問責時,“我有拖延癥”就成了最好的解釋。
然而,你真的有拖延癥嗎?如果你認為你有,你就一定有,承認你自己有拖延癥,相對于“改變自己,克服惰性”會更容易,也更輕松,更容易選擇。
但是
你一定要承認自己有拖延癥嗎?換句話說,你真的有拖延癥嗎?
我們之所以選擇參加一個訓練營,我們就是給了自己一個期許:我們希望自己做出一些改變,我們希望能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然而,這個“更好的自己”是什么樣子的呢?顯然不應該是那個“有拖延癥”的自己吧?
那為什么
- 在補卡時, 要允許自己寫上“拖延癥”三個字?
- 在該打卡而沒有打卡時,要允許自己告訴自己“我有拖延癥”?
在出現這些危機的時候,我們難道不是應該意識到“干掉拖延癥”就是我們參加訓練營的目的嗎?我們難道不是應該讓那個“更好的自己”出來拯救自己嗎?
我真的有病嗎?不,也許我只是我認為自己有病。主要我不再認為自己有病,我就可以成為我所期許的“更好的自己”!
我認為我是什么人,我就會成為什么人;
成為“更好的自己”,是我參加訓練營的目的;
在訓練營里,我認為我是“更好的自己”,我就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本期K6訓練營,我與所有營員一起打卡,一起共進退。期望我們大家可以一起,成為我們所期許的“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