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羅馬人的故事3:勝者的迷思》第6篇書評
《羅馬人的故事3:勝者的迷思》一共三章:第一章《格拉古兄弟時代》,第二章《馬略與蘇拉時代》,第三章《龐培時代》。
沒看第三章之前,我總覺得蘇拉與馬略有種宿命中的糾纏,頗有點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覺,心情也隨著馬略與蘇拉的先后離世,有點兒沉郁。
這點兒沉郁卻隨著昨晚讀完第三章煙消云散了。本以為是龐培的主場,誰成想,看完以后我最想寫得是盧庫魯斯。這個生前以戰功彪炳而聞名朝野、死后卻成為豪奢宴席代名詞的盧庫魯斯,對自己師父蘇拉的感情,讓我嗅到了一絲不尋常的味道。
實在忍不住自己的八卦之心,想要寫寫本書作者鹽野七生沒有寫得事兒:蘇拉與盧庫魯斯的關系不簡單,而盧庫魯斯對師父蘇拉的感情,也許并不像書中寫得那么單純。
純屬個人臆測,列位看官樂呵樂呵,切莫當真。
1.
先來看一下盧庫魯斯的出身。
相較于蘇拉的另外兩個徒弟克拉蘇與龐培,盧庫魯斯作為大師兄,名氣顯然要遜色很多,但這絲毫無法掩蓋,盧庫魯斯本人非常優秀、個人能力非常強這一點。
說起來,盧庫魯斯與二師弟克拉蘇還是一門的,同屬李錫尼烏斯一門,都是平民貴族出身。
平民貴族這個身份意味著“新興”,家族剛剛崛起,有點兒像初升起的太陽,生命力非常旺盛且人才輩出。像第一章的主人公格拉古兄弟就都是平民貴族出身,擁有良好的教養并且胸懷偉大的理想。
蘇拉本人是個才華橫溢之人,精通拉丁語和希臘語,晚年還寫了回憶錄,座上賓也是來自希臘的哲學家和歷史學家這類學者,而且他還曾經放過了馬略派的一個重要人物,因為對方的學者地位。
由此可以推斷,蘇拉是個十分愛惜人才的人,而且對才華橫溢之人特別容易予以青睞。
恰好,盧庫魯斯就是這樣一個人。
鹽野七生在《羅馬人的故事》中這樣描述盧庫魯斯:
“他是一個非常有貴族風度的男子,可以熟練使用希臘語和拉丁語寫文章,并能講一口漂亮的希臘語和拉丁語,學識教養深厚,并有很強的審美眼光。”
有學識,還頗有藝術修養,這樣一個文雅的貴族男子如果是平日里出現在蘇拉眼前,也許蘇拉不一定能注意得到,但偏偏,蘇拉第一次見到盧庫魯斯,是在同盟戰爭的戰場上。
蘇拉年輕的時候混跡于歡場,相信荒唐事兒沒做,而且應該還是個頗有點兒文藝情懷的人,于是在軍隊那一幫糙漢子里驟然間看到盧庫魯斯這么個妙人兒,應該是十分驚艷的。
這時候的盧庫魯斯26歲,蘇拉48歲。已經在政界和軍界摸爬滾打多年、經歷了多場戰爭洗禮的蘇拉,完全已經是個非常有魅力的中年男子了。初出茅廬的盧庫魯斯,將賞識自己的上司奉若神明視作偶像,也是十分合情合理的。
同盟戰爭打了兩年,作為幕僚的盧庫魯斯有很多與蘇拉朝夕相處的機會,經常可以促膝長談,我一個隔了幾千年不過是讀幾頁單薄文字的人都會被蘇拉的魅力所吸引,更何況是盧庫魯斯這樣常伴蘇拉身旁的親隨了。
那兩年的時間,盧庫魯斯應該是整個人都被蘇拉吸引了,心里應該也是暗暗發誓,要誓死追隨蘇拉。
2.
后來蘇拉東征,羅馬局勢波云詭譎,權力更替風起云涌,盧庫魯斯家里老人一定是不希望自家這個兒子跟著蘇拉再一起去戰場的,但盧庫魯斯根本不聽勸,拋下老婆和一家老小就跟著蘇拉往東方去了。
果然剛到希臘,就出事兒了。
秦納在國內背叛了蘇拉,還將蘇拉開除了國籍,跟著他倒霉的是他手底下的那些個兵,全成了非正規軍。
那個時候,應該是蘇拉人生最低谷的時候,陪在他身邊的,不是他遠在羅馬的政治聯姻的妻子,而是忠心耿耿的盧庫魯斯。
盧庫魯斯大弟子的地位就是從這個時候逐漸樹立起來的,因為蘇拉在最關鍵的時候交給了盧庫魯斯一項關乎自己和整個軍隊命運的重要任務——組建海軍。
盧庫魯斯帶著任務出海,去埃及等國家求爺爺告奶奶想要借點兒海軍出來,心里可以說是心急如焚:師父眼看著就要進攻雅典,自己要是不能及時回去,師父就得腹背受敵。
后來終于弄來了一支規模不大的海軍,但也聊勝于無了,盧庫魯斯一刻都不敢耽擱,立馬去跟師父會師。
走到半道兒上的時候,他碰到了執政官秦納派來的正規軍首領布洛芬斯,布洛芬斯就勸盧庫魯斯別回去了,蘇拉現在已經是叛軍,早晚是要被剿滅的。
二十多歲的盧庫魯斯站在船頭,與岸上的布洛芬斯對視了兩秒,然后吐出了一個字:“滾。”
然后揚長而去。
咱們現在讀歷史,知道蘇拉后來贏了,但當時盧庫魯斯包括蘇拉手底下那三萬多人馬其實都不知道能不能贏:沒有后援,師出無名,連軍費都得靠搶劫希臘神廟補充。盧庫魯斯當時即便帶著海軍叛變了,從政治角度來看,其實也是說得通的,甚至可以得到一句“識時務者”的評價。
但他還是選擇了與師父蘇拉共患難,一頭就扎進去了。
生與師父并肩作戰,死,那便與師父一同葬身海底。
盧庫魯斯的及時趕到,讓蘇拉如虎添翼,一舉拿下了雅典,有了能力與東方的本都王國一戰。
盧庫魯斯的不離不棄,讓蘇拉感動不已,也讓蘇拉看到了這個徒弟對自己的死心塌地,所以,在后來,蘇拉給予了這個徒弟最堅定不移的信任。
而盧庫魯斯,也絕對是那種你對我好三分,我便能對你好十分的人。
3.
其實盧庫魯斯與蘇拉在一起的時間并不多。
打敗本都國后,蘇拉接下來就該揮師羅馬,與背后陰了自己一把的秦納決一死戰。
盧庫魯斯想要跟蘇拉一起回去,不是他想家了,是他不愿意離開蘇拉身邊。而且他深知蘇拉這次打去羅馬,可以說是九死一生。雖然他的師父在戰場上鮮有敗績,但是師父的身體并不好,痛風病經常折磨得他一宿一宿睡不著,盧庫魯斯就怕這一去,說不定自己就再也見不著師父了。
蘇拉已經五十多歲,他已經有過四次婚姻,有過無數段感情,他心知肚明盧庫魯斯的心意,也對此十分珍惜。但他也知道,自己這一去,兇多吉少,他不想帶著盧庫魯斯去送死。而另一方面,他也需要一個信任的人留在小亞細亞,幫他看牢了打不服的本都國。他有過一次將后背留給秦納卻被無情得捅了一刀的經歷,現如今,小亞細亞就是自己的后方,他只能留給自己最信任的人來守護。
而這個人,只能是盧庫魯斯。
盧庫魯斯聽了蘇拉情真意切的利害分析,最后只能選擇留了下來,他向蘇拉保證:絕對不會讓他后方起火。
接下來的三年多時間,盧庫魯斯就一直駐守在小亞細亞,完成蘇拉交給他的維穩任務。而這三年時間里,他也一直默默關注著師父的動向,囑咐手下有前線戰報,無論多晚,第一時間送給自己。
三年,1000多個日日夜夜,盧庫魯斯夜里無法安睡,白日里會一遍一遍走過自己曾和蘇拉走過的地方,向著西方祈禱,愿諸神保佑,師父凱旋。
他的祈禱奏效了,蘇拉打敗了羅馬正規軍,拿下了羅馬。不過,在這個過程中,蘇拉也有收了另外兩個徒弟:與盧庫魯斯年紀相仿的克拉蘇和比盧庫魯斯小十歲的龐培。
不知道盧庫魯斯得知這些消息的時候,心中是否苦澀。他也無法預測,師父手下的這個龐培小師弟,日后將給予他人生中最大的羞辱。
4.
盧庫魯斯與蘇拉再次相見,已經是四年后公元前80年了。
時隔多年回去家鄉的盧庫魯斯,覺得一切都那么陌生。沒有感情的妻子,每日嘮叨讓自己趕緊進入元老院的父母兄長,還有成為獨裁官、看起來陌生了許多的師父。
他回來這半年,雖然也還是常伴師父左右,但他沒有克拉蘇巧言令色,沒有龐培年輕有為,在小亞細亞幾年的獨守讓他整個人都有點兒沉悶,在與師弟們陪著師父聊天時,總是心不在焉的樣子,還被龐培嘲笑了好幾次。
他偷偷去看師父的表情,師父只是淡淡看他一眼,不嗔不喜。
所以當師父某日忽然把他一個人叫過去,說自己累了,準備卸任獨裁官的時候,他很是吃了一驚,忍不住問師父為什么?
師父沒有回答為什么,只是問他要不要和自己一起去庫瑪。
盧庫魯斯毫不猶豫就答應了。
后來師父卸任,克拉蘇和龐培反應很大,尤其是龐培,甚至甩袖子走了,盧庫魯斯看得直皺眉,師父也只是嘆了口氣,并沒有說什么。倒是克拉蘇很殷勤地給師父準備了馬車和一干行李,親自送出城才回去。
盧庫魯斯一出城就開心地跟個孩子,想著自己終于能和師父在一起了,可到了庫瑪,他才發現自己就是個傻子。
當初他下定決心回來的原因,一個是因為蘇拉的征召,一個則是因為他得知師母梅泰拉去世了,師父是一個人了。可庫瑪位于海邊的這棟別墅里,盧庫魯斯卻看到了另外一個女人。
這個女人很年輕,比自己還要年輕一些,笑起來很嬌俏的樣子,如果不是師父向他介紹,他幾乎以為那是師父的女兒了。
他開始酗酒,開始醉心于美食,幾次做出的菜都得到了師父的贊賞,他就更加有了動力。家里來信催著他趕緊回去傳承香火,信里言辭已經很露骨了,因為羅馬關于他和蘇拉的傳言頗有點不堪入耳,也不知道是龐培還是克拉蘇那個大嘴巴嚷嚷出去的。
他根本無動于衷,只是死皮賴臉地守在師父身邊。
只是這樣痛并快樂著的時光,竟然也十分短暫,半年后,師父去世了。
去世之前,師父將他叫到身邊,將自己的遺孀和兒女都托付給了盧庫魯斯:“我蘇拉這輩子運氣實在好,卻沒有多少可以信任的人,你是我唯一可以信任的人,這孤兒寡母,就靠你了。如果有機會,還是回去小亞細亞吧,那里更適合你。”
盧庫魯斯在師父死后四年才開始慢慢接受師父已經不在了這個現實。他想要和妻子離婚去小亞細亞,差點兒沒被家里打斷腿,后來老父親拗不過終于松了口:除非他競選上執政官,否則想都不用想。
于是盧庫魯斯去競選了執政官,無功無過地混了一年日子,一到任期結束,就跑去了西里西亞當行省長官。
又是四年,他終于又回到了曾經和師父并肩作戰的地方。似乎是命運輪回,他回去時間不長,被師父打回老窩的本都國又反了。
5.
這次與本都國的戰爭在歷史上被稱為第二次米特拉達梯戰爭,蘇拉指揮的那次是第一次,后來還有第三次,是龐培指揮的。說句題外話,米特拉達梯一生都在和蘇拉過不去。
盧庫魯斯對米特拉達梯再次造反很是惱火,雖然手底下只有三萬人馬,對方卻是十二萬雄師,他還是一出戰就把對方打了個落花流水。本都軍不服又出兵來戰,盧庫魯斯再次把對方打了個狗啃泥。
他仿佛又回到了當年和師父并肩沙場浴血奮戰的時候,帶著手底下一幫精銳打得心曠神怡。
兩次勝利后,他開始治理被本都軍再次搞得亂七八糟的小亞細亞。
說起來,盧庫魯斯是盡得了蘇拉真傳,無論是人品喜好還是在戰場上的作戰風格。蘇拉就是那種說一不二要干嘛就一定要弄成的主兒,根本不怕得罪人什么的,盧庫魯斯也一樣。
所以他第一件事就是為小亞細亞的人民群眾做主,把他們從高利貸的泥潭中拯救出來。如果不是因為高利貸把這里搞得民不聊生,本都國哪來的有機可乘。只是,這么一番整頓下來,盧庫魯斯就得罪了放高利貸的“官商”。這些官商跟元老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本來對于盧庫魯斯這個靠著蘇拉上位的小白臉將軍就看不上,這下更是變本加厲地告盧庫魯斯的黑狀。
于是,在接下來七年的戰爭中,盧庫魯斯連軍費上也與師父當年如出一轍,根本得不到羅馬方面的支援。
即便如此,盧庫魯斯還是靠著出色的軍事才能,打了無數場以少勝多的漂亮仗,不光大敗米特拉達梯,后來還用12000人打敗了米特拉達梯的盟友、亞美尼亞國的12.5萬大軍。戰損比控制臂蘇拉還牛逼,最后只戰死了5個人。
盧庫魯斯在這種與過往相似的戰場經歷中獲得了巨大的滿足感,不是勝利的滿足,而是無限接近師父甚至超越師父、能有能力與師父比肩的成就感。
他無數次對著西方師父墓地的方向凝望,心想,要是師父活著該多好。
就這樣,他成了常勝將軍,一路打到了里海!自從亞歷山大大帝以來,歐洲人還是第一次領軍踏足這里。
但是,不知何時,軍中開始有了厭戰情緒,不知道什么人造謠說他將戰利品中飽私囊,說他能走到這一步,不過是因為蘇拉的緣故,反正謠言嘛,怎么惡心怎么來。三人成虎,更何況是三萬人呢。
打到里海后,這些士兵死活不愿意往前走了。
就此,盧庫魯斯關于在現實中尋找往昔的美夢只能停了下來。他未有敗績,卻只能帶著這些厭戰的士兵一次次往西退去,一直到龐培帶著另外一支部隊來接替他的指揮官職位。
盧庫魯斯與龐培的交集其實只有在羅馬那短短的一年時間,但不知為何,龐培對他總是有很深的惡意。
這個小他十歲的師弟當著全軍的面歷數他克扣軍餉、中飽私囊的證據,說他吝嗇貪婪。盧庫魯斯這時終于明白了,朝中和軍中那些傳言到底是哪里來的。
他將帥印交給龐培,動身返回羅馬。
到港口的時候,忽然有一隊人馬追了上來,領頭的說龐培將軍特意讓這些兄弟們跟他回羅馬參加凱旋式。
盧庫魯斯放眼望去,可笑的是,龐培送給自己的,全是老弱病殘,怕是連扛旗都扛不動了。
不過,想要重回故土是這些人的心愿,自己只當做順水人情好了。
50歲這年,盧庫魯斯帶著1600名傷兵,回到了羅馬。
6.
時隔七年之久,盧庫魯斯再次回到羅馬,迎接他的依然是陌生的感覺。
他先是參加了政府為他舉辦的凱旋式,還沒喘口氣呢,就被元老院的一幫人給纏住了。
元老院這些年被龐培收拾的苦不堪言,現在盧庫魯斯回來了,他們就盼著蘇拉這名大弟子能出來做主,恢復蘇拉體制。
盧庫魯斯沒想到龐培鬧得這么兇,師父當年做獨裁官也只做了一年多,他一個毛都沒長齊的龐培,竟然也想著要獨裁還敢把自己自比為亞歷山大了?受過氣的盧庫魯斯開始積極參與元老院的活動。結果,幾次下來,他很快就發現,這些人沒有一個人是能干實事兒的,尤其是那個巧舌如簧的西塞羅。而他也不得不承認,師父留下的這些政策,真的已經不適應現在的羅馬了。
而就在他苦悶之時,師父的第五任妻子找到了他,給了他一封密信,一封師父留給他的密信。
蘇拉在信中說,他也很清楚自己的盲羊補牢為時晚矣,但什么情況下做什么事,當年的選擇是他當時最合適的選擇,而他留下龐培,當年沒殺凱撒,也都是后招而已。
盧庫魯斯不關心這些,他只關心蘇拉留給他的話:你不適合政治,如果重回羅馬,就逍遙自在過自己的日子吧,不用再守著我了。
盧庫魯斯有種松了一口氣的感覺,他知道自己相較政治而言,更愿意享受藝術與生活,如果不是當年遇到師父,也許自己會做個畫家也說不定呢。
50歲這年,盧庫魯斯離開政壇,開始醉心于美食與藝術,日常生活不是在自己各地的豪宅中吃吃喝喝,就是留戀于各種藝術展覽,他還開了自己的畫廊和博物館。
享受了10年愉悅的私人生活后,盧庫魯斯離開了人世。
他的最后一個愿望是能長眠于師父身旁,但這個愿望,因為他已淡出政界多年,也因為當年那些風言風語,最后未能實現。
7.
盧庫魯斯26歲遇到蘇拉,跟著蘇拉南征北戰,在蘇拉死后一直忠心地致力于維護蘇拉體制,但最終還是擋不住滾滾的歷史洪流。
但盧庫魯斯對蘇拉的忠心耿耿天地可鑒,日月可證。因為盧庫魯斯最后十年醉心美食,現如今盧庫魯斯在西方往往與豪奢的宴席相提并論,很多人已經不記得他當年在小亞細亞的戰無不勝。
但在蘇拉眼中,他永遠是那個才華橫溢卻死心塌地的小徒弟,而在我眼里,他始終是那個戰場上可橫刀立馬、情場上亦可堅若磐石的盧庫魯斯!
致被遺忘的盧庫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