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規劃三件要事,這本身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過去的90天,盡管沒有都在做所謂的三件要事打卡,基本上沒有間斷,但說老實話,如何選擇三件要事?要事的判斷標準如何?這些問題至少在我現在看來,還無法直接說出一個明確和具體的答案。
在我看來,會有兩種不同的思路,
一種是通盤考慮,不管是工作生活還是家庭事業,一天當中拉通了排序,重要性程度最高的三件事;比如,上午開會、學習或者聚餐,下午出差要做三個小車的車,晚上要完成一個什么報告等等;
第二種,則是在常規活動之外,對自己現階段的戰略規劃和人生發展最要緊的事情。比如要讀書10分鐘,走路1w步,背單詞50個等。
兩個方式,在我所踐行的群里都有,基本各站一半吧。我自己更接近第一種方式確定三件要事。
橙子成長聯盟改版之后,真的蠻好用。它對三件事的定義是:
思考清楚今天要做的事情之后,選出“最重要(也可以說最有價值)”的事,最多三件,最核心是選擇哪些事對于你來說處于“高價值區”;
一天做完時間低價值的事,都不如完成一件高價值的事;
三件事的設定標準是:①想想每件事是否與人生目標相關;②每件事的完成標準是什么;③每件事的標準是否清晰具體。
所以,三件事的核心在于“增值”。是否增值,一是看是否有利于實現或者逼近人生的目標和戰略;二是看這種作用的相對重要程度。
根據這種標準,我想,把常規的例行公事的事項作為三件事是不合適的,比如吃飯、喝水、上班,等等;把緊急但純屬完成任務、應急的或者交差性的事項作為三件事也是不可取的。
基于上述認識,我提出三件要事的幾個標準:
1、要事具有“增值性”。事情本身是“增值”——產生或創造新價值,增加和促進既有的價值。由此,學習、鍛煉以及對家人的投資等,都可以成為要事;
2、要事具有“相對性”。眾多可以增值的事件中,需要根據重要性程度排序,選擇相對更要重,更能增值的事項作為三件事;
3、要事具有“挑戰性”。要事的標準是重要性而非緊迫性,這一點很重要。緊迫的事情,不管重不重要,大家都會做,因為已成燃眉之急,不做也會有人催,甚至丟掉飯碗;但對于不緊急但很重要的事情,則容易拖沓,因為重要的事情往往有一定挑戰,需要走出“舒適區”,加上心里想著還有時間,難免產生畏難情緒。我想,三件要事的核心恰在于通過這種儀式感推動自己走出“舒適區”、走進“挑戰區”去主動做這些“讓人頭疼”的事。
4、要事具有“時效性”。要事需要與某一階段的任務和目標鎖定,基于當前一段時間設定目標來評判事情的重要程度。比如,近期身體發出預警,將保健和恢復作為重要目標,那么,每天的健身計劃應當首當其沖作為三件要事。
概括起來,要事需要“專注力”。
判斷一件事是否重要,有個簡單的標準——是否需要專注。如果事情本身很簡單,不需要專注,甚至一做起來都容易上癮,欲罷不能,就不宜作為要事。說直白點,要事一定是自己內心不想做(往往是事情本身有一定難度,需要意志力才能堅持)但又得逼著自己去做的。我們都有這種感受,比如寫作這件事,除非經過刻意練習,很少有人能夠很愉快的做1-2個小時,寫幾千的文字,往往是下了很大的決心做下來,打開電腦,打開文檔,才寫了兩行字,就想到要去上廁所,或者喝杯水。為什么?潛意識里排斥做這件痛苦的事。所以,我們需要意志力,需要提前做好規劃——打卡、在朋友圈承諾形成外部壓力,更需要清楚番茄工作鐘……終止,是需要逼著自己在一段時間內高度專注,否則難以完成既定目標任務。這就是我所認定的要事標準。
需要注意的是,同樣做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看,或者持不太的態度去做,這件事情也將發生質的變化,從常規的事務性工作,變成“要事”。比如,明天我將有幸聽到一場很精彩高端的講座,關于宏觀經濟的分享。按照之前的習慣,會將其放入三件要事中,通常的表述是:聽講座,或者聽某某專家報告。請注意,這就是一件事務,那么,這件事重要嗎?還真不好說。這件事有挑戰性嗎?似乎也談不上吧。如果我換個表述的方式——聆聽某教授講座,增進對宏觀經走勢的理解和把握。盡管說的還是一回事,但增加了對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增加了對結果的描述,實際上是設定了一個對于人生目標有價值的目標,賦予了“聽報告”這件事情以重要意義;同時也增加事情本身的挑戰性,如果不認真聽、認真思考,這個目標就難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