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伊姐
01
葉子和家里人在帶孩子問題上又開撕了。這次不是為吃喝拉撒,是為了穿衣打扮。
每個季度到來之前,她都會給兒子買衣服。作為曾經的時尚雜志編輯,她自有對衣著打扮一整套的邏輯體系和審美標準。
然而這標準放到孩子身上,卻遭來家里人的質疑和不滿: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啊;孩子小,長得快,買那么多衣服頂多穿一季就不能再穿了,不是浪費嗎?
她兒子不到兩歲就知道選衣服了,出門前都跑去打開衣柜琢磨著今兒要穿什么。
她選好的衣服偶爾也會被兒子拒絕,自己去找另一件拿來穿。這時家里人又放話了:這么小的孩子就知道挑三揀四地臭美了,這長大以后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嗎?
她終于攔不住心中怒火,一字一句地說:
“孩子小,有一種東西叫做審美。這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如同其他生活習慣一樣需要從小教育培養,耳濡目染的。
我并沒有鋪張浪費,都是按照家里情況適度消費給孩子添衣,我花錢買的不只是衣服,而是孩子一輩子的審美!"
別說省吃儉用大半輩子的上輩人了,很多父母現在其實也一直受“孩子穿百家衣”的觀念影響,覺得反正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穿別人穿過的舊衣服也無所謂,更無所謂什么風格和顏色上的搭配。
然而,實際上,很有所謂。
02
美是一種浸染,是自我表達,更是一種選擇。
很多父母會舍得花錢供孩子吃喝,注意力放在身高體重的指標上,覺得這才是在養育孩子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卻忽略了很多看不見的成長指標,比如審美。
孩子小時候可能察覺不到,但是長大成人后,它的烙印會在孩子的言談舉止行為處事上一目了然。
“審美”也是一種教育,而且最重要的就是啟蒙教育。它需要來自父母的影響熏陶,需要父母創造環境和機會,讓孩子從無到有,從零到一。
孩子小的時候這種審美可能只是衣服的選擇,顏色的甄別,但是假以時日,這種審美就會涉及到生活的取舍和人生方向的選擇。
有多少姑娘在小時候“愛臭美”的年紀被大人夸張喝止,把關注衣著打扮當作浪費時間,把關注時尚訊息當作不務正業,把“愛美”當作一件難以啟齒的羞恥。
然后長大之后,因為不懂化妝,不在意打扮,不會尋找到適合自己的衣著風格。
在未來審美導向的世界,在一個大家越發意識到“外在即內涵”的世界,不懂得美的風險巨大:在情場上敗下陣,在職場上遭遇滑鐵盧。
03
國畫大師徐悲鴻的兒子徐慶平,提及當年留學歐洲,第一次去盧浮宮看到的一幕,讓他受到了極大震動。
那是上世紀80年代,他到巴黎工作的第一個星期天,便迫不及待地去探訪這座藝術圣殿。當時,有一群七八歲的法國孩子和他一起進去參觀,孩子們由一位戴眼鏡的女老師領著去參觀一間建筑模型展廳。
進去時,他聽到老師對孩子們說:“孩子們,你們要仔細看,然后,給我講一講,希臘羅馬式建筑的美和哥特式建筑的美有什么不同?”
當時給徐慶平的震撼非常大。他深切感受到,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定是一個懂得審美的民族,而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審美,就不是一個完全的人,是一個有缺陷的人。
在歐洲國家,孩子們從小就有去觀賞藝術活動的習慣,每到周末和假日,他們總是去看展覽、聽音樂會、欣賞演出。
他們到任何一個新的地方去度假、休息,工作之余總是首選參觀博物館,而且是美術博物館。
記得有一次,我帶著兒子去攝影藝術館參觀時,迎面跑來一個小男孩,他牽住媽媽的手眼睛閃著光,興奮得說:“媽媽,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自然風光簡直太美太棒了,原來這世界上有那么多神奇的景觀和現象,等我長大了,也要去全世界瞧一瞧!”
在我看來,沒有審美簡直比沒有知識更可怕。
沒有審美的人,未來會出現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是才華和金錢都無法彌補的缺陷。
比如你會發現有的人的確不差錢,卻并沒有把自己的生活品質過成和自己的財富正相關,甚至還一團槽;
比如有人買得起世界一線大品牌,卻穿不出大牌與眾不同的設計感,相反,只會把各種Logo掛在身上,只有堆砌而沒有自己的態度和主張。
很多所謂社會的“精英人士”,在什么都不缺的時候,唯獨因為缺少審美,而無法應用各種形式充分準確地表達自我。
04
楊瀾曾說過自己25歲時在英國的一段經歷。
她面試失敗后,披頭散發地穿著睡衣裹著外套去了咖啡廳。
咖啡廳人多,她被安排坐在一位像伊麗莎白女王一樣尊貴和精致的英國老太太面前,老太太沒有看她一眼,寫了一張便簽給她:洗手間在你左后方拐彎。
當楊瀾再回到座位的時候,那位老太太已經離開了。那張留在餐桌上的便簽多了另一句漂亮的手寫英文:“作為女人,你必須精致,這是女人的尊嚴。”
“以貌取人”有時候的確是最好的方法。因為一個人的長相是天生的,但是形象卻是后天經營的。
你的言談舉止,到衣著打扮,都是無形的自我介紹,都在清楚地告訴別人,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這是對別人的尊重,更是自重。
沒有審美是孩子一生的毒藥,且無藥可救。比沒有知識還要可怕。
所以我不主張對待孩子的衣著過于隨便,孩子的每一次亮相,他們因為年齡小并不自知,但父母該承擔這個責任,讓他們被尊重,被美浸染,漸漸懂得對自己的重視,和對這世間美好之物的理解和追求。
童年如此短暫,請讓他美美地度過;一生如此漫長,我們更要美美地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