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很認真的讀完正面管教一書,十月份的三個周天,參加了正面管教的家長課,按照書中的指導和家長課上學習的工具,已堅持在家中完成了四次家庭會議。
這期間最大的感觸就是自己能更平靜的對待孩子的哭鬧,更能理解他的感受。通過家庭會議的召開,及時的化解了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營造了良好溫馨的家庭氛圍。也能更平靜的面對自己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更容易原諒自己和家人犯的錯誤。在和他人溝通的時候,一直保持著“feel better do better”的理念,堅持“connect before correct”。
在第二次家長課結束后,在班車上,一位奶奶帶著孫子上了班車,可能孫子著急擠上班車給奶奶占個位置,不小心碰到了前面一位爺爺,等那位爺爺一上車,就破口大罵這個小孩和奶奶,奶奶看著自己心愛的孫子被罵,以她的見識和認知,那得趕緊罵回去,“哪能讓我孫子受丁點委屈。”看的出奶奶使出了渾身力氣對罵回去,想要護著自己的寶貝孫子。而小朋友看著奶奶被別人罵,也想拼命的保護奶奶,可是面對眼前這個壞人,他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只能坐在那邊用仇視的眼神看著他,向著這個壞人方向,用腳踢,用手比劃。而這位爺爺看著小孩指手畫腳的,罵的更兇了。三個人就這么在公交車上僵持不下,司機勸了兩聲,見不管用,也就作罷了。
我坐在那邊,內心非常糾結,想我要不要去勸一勸,可看看這位爺爺,身材魁梧,如果真的動手,我也是被打的份。可在看看這個孩子,才七八歲,此刻臉上卻寫滿了仇恨。不行我是學過正面管教的,而且剛上完家長課,我能認識到他們之間萍水相逢,并沒有什么深仇大恨,現在僵持不下,可能也就只是需要一個道歉,或者一方安靜下來就行。但如果讓小孩去給爺爺道歉,有一定風險,一來,小孩氣鼓鼓的,可能不太愿意,二來,就算小孩愿意,突然走到爺爺旁邊,爺爺可能也會誤會,以為要和他起肢體沖突,這樣就更麻煩了。
我走過去,坐到小孩旁邊,撫摸著小孩的胳膊,和他共情并啟發式的提問“小寶,阿姨知道你很生氣,阿姨能理解,這時候我們可能抱著奶奶的胳膊,和奶奶聊聊天,更能解決問題。你覺得呢?”小朋友立馬不指手畫腳了,奶奶看我給她孫子情緒稍微撫平了,對我也有了些好感,我趕緊主動和奶奶聊聊天“阿姨,您這是帶孫子出去玩啊!”“帶他上圍棋輔導班,他喜歡這個,我每周都帶他上,我孫子可厲害了……”吧啦吧啦……奶奶的話匣子一下子被打開了,情緒也平靜了,剛才的不開心也就慢慢消退了。
如果沒有看過正面管教一書,沒有聽過家長課,我可能也不知道如何去勸說,可能也沒有底氣站出來,主動和小朋友搭訕,和奶奶聊天。
當然在理解執行正面管教的理念的時候,并非一帆風順,比如家庭會議,在開始第三次家長課前,我完成了三次家庭會議,但每次家庭會議做完,我心里都有些不平衡,因為有兩次家庭會議前,我和婆婆都因為一些小事,各自心里都有些不爽。而家庭會議主要是我主持,心想我得做好表率啊,所以每次致謝環節,謝著謝著就變成我向婆婆道歉環節。所以三次會議后我對家庭會議有些排斥,但我也并沒有意識到為什么?在第三次家長課時,我向老師提出了我的困惑,在老師的分析中,我才明白,是我理解錯了家庭會議的致謝環節,致謝環節就只需要表示對家人的感謝,感謝最好具體到某個事情,對于我和婆婆之間的沖突,可以在下面的解決問題環節,把問題拋出來,問問大家是否覺得這是個問題,如果是個問題,一起頭腦風暴解決方法,最終大家一起選定一個大家都認可的方法去執行。這樣就不會存在我單方面的道歉,可能內心還決定事情不公。
正如平時瑜伽的時候我們需要一面鏡子,正面管教執行的路上我們也需要這么一面鏡子——我們的導師,幫我們稍微調整下姿勢,我們就能施展的更好。
所以為自己能更好的育兒,育己,為我能更多的影響幫助他人,正面管教講師班,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