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楚落后
在你周圍的圈子里,你是否覺得你比其他人都好一點點,起碼處于平均水平之上,是否覺得在平均水平之上就是不落后了......就像大約90%的人會認為自己駕駛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顯然實際這是不可能的,社會心理學把幾乎每個人都認為自己處于平均水平之上這件事稱為“烏比岡湖效應”,也就是說:
我們并不能感知整個世界,只能通過感知自己的周圍來判斷是否處于平均水平之上,已經局限的眼光加上往往過高的評估,讓我們自己感覺還算過得去,并不落后。
所以我們對落后的感知很可能是錯的 ,實際情況肯定是有人領先有人落后,而且落后的還是絕大部分人,那么落后的標準是什么呢?
落后的標準
一說到平均水平,我們就想到超過50%就不算落后,這個50%只有在絕對平均的情況下才會好使,現實往往從來不按平均分配,所以這個標準仿佛也不是那么不統一。
1、感知的局限,只用自己周圍來判斷標準。
就像上學考試一樣,你雖然考了90分,在你們學校第一,這個成績足以沾沾自喜了,但是放到這個市區,整個省,甚至全國,可能90%的人都在90分以上。這個分數在學校時候還有點用,到了社會中,即使100分,分數恐怕也沒辦法衡量是否落后了。
移動互聯網已經為我們跳出局限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們幾乎都被連起來了,我們能感受的世界已經不單單局限于自己的周圍了,無論感知的深刻還是膚淺,至少我們有這種機會了。
2、你是否進入了前20%。
即使跳出了局限,比較的范圍放大了,根據二八定律,20%人占有了80%的資源,恐怕超過平均水平我們依然是落后的,起碼達到前20%,才算不落后的。想想在你的行業,你是否進入了前20%,“烏比岡湖效應”已經說了我們的感知不太可信,如果已經進入了,有沒有什么確切的數據來證明你已經進入了。
3、感知的偏差,用全部人來判斷標準。
記得2010年公司年會時候,看到新聞說北京人均工資每個月5000,姑且不論數據真假,當時大家閑聊,都覺自己掙得還可以,至少都在平均工資之上(我們都是程序員),我們過的還不錯,至少比一半以上人掙得多,只有領導說了一句,你掙2w在北京都不算多,都是墊底的,現在想想簡直是太深刻了,你一個月掙2w,恐怕沒人敢說我超過平均水平了,我的財富不落后吧?我們的感知,有時候會把全部人放進去了,比如人均5000,這里面有大量的不上班的人,不同行業的人,如果只放在程序員界,超過5000恐怕沒有任何優越感,連一些剛畢業的恐怕給5000他們都不來。
所以,把眼光放到整個世界(放心,你可以做到的),不被身邊的人局限,剔除不相干的人和因素,準確的給自己定位。
對自己要求太低
有人說,我能讀懂30%英文文章,50%不會的單詞在10個以內,20%文章完全看不懂,這是什么水平。大部分人恐怕會覺得這英文水平還可以吧,那想想你讀《讀者》時候20%文章看完全不懂,這典型的文盲呀。
“感覺自己處于平均水平之上”、“差不多 ”,這個想法總出來麻痹你,當你糾結的時候讓你選擇拖延,休息。其實根本原因是我們總選擇往下看,總選擇“比下有余”,而不看那些牛逼的人。勞逸結合不應該是我們逃避困難的接口。實際上能否拉開差距都取決于你是否硬著頭皮吧最難啃的部分啃下來。如果你只選擇簡單的工作,肯定始終處于落后狀態。對自己要求高一些,你在以后的日子不被落下的幾率才會大一些。
能力提升不是線性的,長期持續才是王道
當我們做一件事時,能做到長期持續,就足以淘汰掉80%的人,甚至不用做的足夠好,只要做到不停的前進,持續的積累,你就會發現周圍的人越來越少。很多成功的人就是這種思想,不掙一時的領先還是落后,不和周圍比較,只和自己比較,一點點進步和成長,忽然某一天發現原來自己竟然領先這么多了。
達到60分可能只需要幾天,達到80分可能幾個月,達到90分可能要幾年,快要領先和真的領先可能下叉很多,等你真的領先了再跳入到下一個平臺,而不是覺得自己領先了就跳入到下一個平臺,這樣就會非常浮躁,典型的經常跳槽的人,覺得自己在公司能力上不去了,工資上不去了,其實缺少的是耐心。
最后,總結如何避免落后
客觀認識,清晰定位
高標準磨練技能
警惕“比下有余 ”心態
保持耐心,長期持續
經常反思,自我審視
踐行
至少每周反思1次,自我審視,想想哪一方面出現了幻覺,覺得自己處于平均水平之上,仔細羅列。
堅持寫觀點小結,300字左右,每周至少3篇,堅持寫到1000篇,再進入下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