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到落后這個話題,想到自己有哪些落后的地方,其實挺多的。有很多想法想要去做,有很多東西還只知皮毛,有時候想到這些就有點沮喪,覺得很落后。當然這種落后是自己造成的,是以前的對追求的“放任” 讓行動沒有堅持。
我們對自己落后并不敏感,一開始我也是這樣,覺得自己好像還行或者沒有這么遭,應該會在周邊人的20%以內吧,但是隨著信息了解的深入,從朋友圈了解到以前不如自己的同學現在已經遠遠超過自己,從關注的作者里面發現,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里面比我厲害的人多如牛毛,自己瞬間就坍塌了一樣。別人在成為牛人的路上不停奮斗,我還只在自己看的見的范圍內逍遙,覺得自己有點可笑。這和文中今天的話題很一致,我們因為局限在我們的小視角里面,只和身邊的親朋友好友去比,和公司的同事去比,就像井底之蛙一樣,還以前自己很厲害。
這個話題老師給出了幾個問題,
1、有沒有在哪一方面的能力處于身邊群體中的20%?我覺得有,我的財務專業能力,我的理財水平,我的英語水平等。對于如何做到的,一個是自己的專業是財務,二是最近兩年都有研究這個理財的事情,對這方面挺感興趣,英語也是斷斷續續的在學習。
? 但是,也就是身邊的群體,這個是沒有可比性的,因為身邊的群體除了財務專業能力外的其他方面都幾乎沒有在認真學習的,周邊人沒有多少人關注理財方面的知識,也很少有英語很好的人,除非從事與英語相關工作的。
就像文中說的那樣,我們只能感知我們日常接觸的周遭,覺得好像沒有落后,但是當眼光放寬,透過信息把“身邊群體”擴大,就會發現自己很渺小,也許百分這一之后全是落后的。同學的同事考過了最強的專業證書,很久沒聯系的朋友發現她在外國留學,英語溜的很。每年靠理財賺錢的人也大有人在等等。擴大范圍的審視自己的開始對自己還是有點打擊的,但很快調整過來,害怕落后,希望能有真正拿的出手的技能,哪怕一個。
2、一直希望我的“夢想技能”不落后,至少在可感知的范圍內,能夠拿的出手,能夠娓娓道來。比如英語水平,理財水平,專業能力,商業能力,寫作能力等等。為此我心中已經有定位有想法并開始在行動,在摸索方法。
文中觀點:
以前我們并不能感知整個世界;我們只能通過感知自己的周遭來判斷自己是否處于平均水平之上。但現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我們都可以盡量感知到這個世界的全部,慢慢才發現,有很多成功的人在,并且他們知道很多大家不知道的事兒,自己不知道的方法。于是我們才反應過來:過去,百分之四十之后是落后;現在你以為百分之二十之后是落后;現在,實際百分之一之后都是落后;將來,可能千分之一、萬分之一之后都是落后。。。
我們感到危機,感到恐懼,感到焦慮
但,不知不覺,我們已經至少有了兩個屬于未來的目標:
1、早晚有一天,我要做到不再為了生活而出賣自己的時間
2、早晚有一天,我要做到不落后,成為前面分之二十,甚至前百分之一。
千成別產生“假想”優越感:
有些人天生自信心爆棚,別說是20%,就連超過平均線都足以給他們創造優越感了。
更有人拿著“比下有余”的幌子,不斷安慰自己,我可能不算好,不過我比那誰誰誰強, 我可能這方面不如他,但我在其他方面可不比他差。(就像讀書時總喜歡比成績差的不比好的)
我們不可能也沒必要每件事都比別人做的好,但是這并不代表我們應該交逃避自己面臨的問題
如果這是你應該面對并解決的問題,它就一定不會憑空消失。
總是拿著“比下有余”的借口去回避,最終就會發現自己在這種假想的優越感中,和別人拉開了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