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丹青
本文大概7050字,讀完共需8分鐘
智庫特約研究員簡介:
吳丹青,獨立教育研究人,理工科背景,多年世界五百強上市公司IT業高管經歷。關心中國素質教育問題,對中國青少年的通識教育問題有獨到的見解,現辭職獨立從事青少年素質教育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錢學森“世紀之問”、李約瑟難題、學齡前兒童的早期教育模式、西方通識教育中國化等。
在這個拼爹的時代,根據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和科學論證,我們為廣大的百姓找到了一條拼娘的活路。
拼爹屬于少數官二代和富二代中的熊孩子,咱平民屌絲沒法跟你來這一套,老娘跟你拼了!
拼的是老娘的人品、性格、涵養和學問,以及對孩子深深的愛,我們傳承給孩子更多的是愛和智慧,而不僅僅是金錢和權利,我們的孩子將會收獲人生最后的勝利!搖滾和交響樂將為我們發出最強烈的喝彩!
1、吃&睡
我們來談談吃的問題,吃跟教育有關系嗎?
不僅有關系而且比什么都重要,身體是吃出來的、腦子也是吃出來的、毛病也是吃出來的(尤其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與飲食的關聯程度很高),我們常常需要跳出教育的框框來研究教育,就像我們常常忽視空氣和水對生命的決定性意義來談健康和疾病,人類思維往往對常識存在著巨大的盲點(漢語拼音之父、博學的周有光先生對常識有著深刻的見解)。
我們往往在一些最有價值的常識問題還未做好的時候,異想天開的折騰一些貌似高大上、高精尖的名堂,徒有虛名,中看而不中用。
尤其是當今嚴重缺乏宗教、道德伴隨著不健全的法律背景下盲目極端商業化的社會環境,各種以早教為名義的名目繁雜的商品和參差不齊、似是而非的早教服務,禍害著廣大的國民。
年輕焦急的父母霧里看花、眼花繚亂、不知所措,要么完全排斥、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無論是好是壞一概不信、一律不要;要么什么都信、什么都要,食物和毒藥一起吞進去。
年輕的父母非常需要科學、權威、高質量的教育啟蒙。
解決好0至3歲嬰幼兒吃的問題,不僅僅關乎身體健康,更為重要的是關系到孩子是否能更聰明,這是孩子這一生教育能否有最大幅度的提升的重要基礎,這絕不是聳人聽聞,這是現代科學給我們的結論。
過了這個村沒有這個店,以后就算你天天山珍海味也無法彌補,不管你有多少錢不懂得科學和教育就不可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記住了我親愛的土豪和窮苦的百姓,你把報這個班、那個班十分之一的錢用在3歲以前的食物上,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
當今中國14億人最少有12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條件解決好3歲以下孩子吃的問題。
下面我們再講更為頭痛的問題——孩子不吃和偏食的解決方案。
很簡單根據腦科學的研究結果,3歲前大腦完成90%以上的生長發育,這是生理基礎,大腦不同功能區域、神經元突起(樹突和軸突)之間的連接是意識、思維、情感、行為等所有素質和能力的基礎,神經元突起(樹突和軸突)之間的連接是一生漫長的學習和實踐的過程,這屬于終身教育的范疇。現代科學對大腦機理的認知非常有限,只知道一點皮毛。
大腦的生長發育靠的是什么?最主要靠吃。
0至一歲最佳食品——母乳,需要強調母乳的意義除了營養學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免疫學的無法替代的作用,近些年來中國媽媽購買國外配方奶粉風靡全球,母乳喂養率全世界倒數第一,別跟我假惺惺的口口聲聲說愛孩子,愛你自己去吧!為了自己的形象和虛榮,做為哺乳類動物天經地義的付出都做不到,我們要捫心自問一下,你是否有資格做母親?
如果一個年輕的父親不能為此向妻子發出明確而又堅定的信息,使孩子他媽得到足夠強大的心理支持,那么我認為這是一個糟糕的父親。
另一方面過分看重自己,連親生的孩子都不肯喂奶,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也不靈了——他媽不愿意!這種自私在生活中其他方方面面都會表現出來,必然會損害孩子愛的教育、人格培養和價值觀審美觀的形成,其不良影響是多方面、深遠的(如果你說什么狗屁素質又不能當飯吃,老娘高興!考慮到不能罵人我只能說這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我們應該為當今自然順產和母乳喂養的年輕媽媽脫帽致敬!
我們簡單比較一下科技教育強國美國、以色列、和日本的母乳喂養率數據,看看我們存在的差距:
國家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0~6月嬰兒純母乳喂養率為27.8%,其中農村為30.3%,城市僅為15.8%。
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也顯示,從1998年到2008年間,中國6個月內嬰兒的完全母乳喂養率從67%快速下降到27.6%。
日本的母乳喂養率1980年,80%的母親母乳喂養;而今這一數字上升到90%。2011年美國全國的新生兒母乳喂養率是79%,6個月還有母乳吃的有49%,到了12個月僅剩27%。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國外配方奶粉在最少半年、最好一年的母乳喂養結束后,在3歲之前是在目前的國情條件下非常重要的營養保證。
殘酷的現實是不少道德水準底下、失去民眾信任的中國企業盲目追求利潤不顧民眾的健康和死活,更不要奢談營養。
為了孩子的健康和聰明,購買國外配方奶粉是理性和明智的選擇,支持假冒偽劣的國產貨絕不是愛國,而是禍國殃民,經濟條件不夠好的家庭無奈只能選擇便宜的國產貨,國外的馬桶蓋雖好,用國產差一點的也無關緊要,奶粉就算了吧,別拿我們家庭和民族的未來開玩笑。
1至3歲吃的問題,首先我不是營養學家,無法做定量分析。我只能簡單的談一點常識,采用一些主流的研究結果。人體器官尤其是大腦生長發育最重要的食物來源是蛋白質(肉蛋奶類),這一階段奶產品是每天的主食,什么都能吃了也不要停奶,一周兩次的海產品(俗稱海鮮),經濟條件差一點的用更為便宜的冰凍海產品,經常食用核桃、花生等各種堅果類食物,各種蔬菜水果每天堅持,具體種類和數量按照營養學專家的要求。
總之不偏食什么都要吃,而且要吃得越多越好(不要害怕肥胖,那是另外一個年齡段需要關注的問題,實際上不僅中國、全世界的兒童肥胖癥的最低年齡都遠大于3歲,這是一個不值得任何顧慮的不存在的問題),不偏食最主要是大腦生長發育營養學上的要求,豐富多種多樣的食物也是刺激味覺、嗅覺最重要的手段。
這一階段孩子的聰明相當程度是吃出來的,看孩子的升高和體重就可以大致知道是否足夠聰明。
以我的經驗3歲以前90%以上都達不到這個要求,我見過太多的家長強行喂孩子,不吃就發脾氣、訓斥甚至打罵,哪有一點愛心和耐心,根本談不上懂教育。
還有可憐的家長哀求孩子吃飯,給孩子唱歌跳舞甚至敲鑼打鼓,結果可想而知,沒急死也氣死了。
這是從營養學的角度對吃的要求,另外純天然、無污染、無激素食物現在快絕種了,農藥廣泛使用于蔬菜水果,激素和抗生素廣泛使用于家禽和生豬飼養,只有最富的人和最窮的人(任然生活在農村的老弱病殘幼)有條件解決這個問題,一般的普通百姓只能盡量減少和降低這種危害,孩子是家庭和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再苦再難也不要禍害孩子,尤其是3歲以下長身體、長頭腦、缺乏免疫力的孩子。
有毒有害的自己吃,沒毒的留給孩子吃(進口奶粉這方面問題不明顯;海產品無論從營養和污染的角度都是目前最好的選擇;核桃等堅果類食物人為污染也比較少,也是大腦最需要的營養元素)。我們花點心思、適當的花點錢還是有辦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的。
現在我們來談孩子不吃的問題,我想這是困擾80%以上家長的難題。排除少數有生理疾病和先天遺傳疾病需要看醫生這個因素外,一般情況下如何促進兒童進食?有沒有食欲和食欲的大小最重要的取決于消耗和活動量,一天到晚活蹦亂跳的孩子是不需要擔心食欲問題的。
孩子的活動量取決于家長的觀念、性格(主要是耐心)、體力、精力等因素,其中影響最大的家長的觀念,大多數的孩子在這個年齡段都是好動的,爬行、打滾、玩水、玩泥巴沙子甚至玩火、爬桌子、爬窗戶、爬樹、相互追逐、爭搶、嬉戲、打鬧甚至打架罵人、偷吃、損壞物品等等等等,再多的玩具也不能替代這一切。
看看我們共同的祖先——猴子,小猴子不停的打鬧嬉戲(尤其是攀爬)你就能夠理解這些來自我們基因的正常需求,這就是孩子的天性!這就是學習和成長的必要過程。沒有哪個母猴傻到會制止這種行為,別以為人總比動物聰明,我們常常干蠢事。
所有這些孩子的自主行為在母親的陪伴、看護、守望條件下,都不會有問題,都有很多簡單的方法可以解決,只要你用心(愛心和耐心)看的緊,都可以在危險發生之前的最后時刻制止、叫停,所有的危險都是在監護人心不在焉、麻痹大意的時候發生的,如果要像交通事故一樣劃分責任的話,看護者要負100%的責任,這個時候的孩子做什么都是天經地義的,一點都沒有錯。
一個成年人對付一個不到3歲的小孩,是具備這種能力的但需要合理使用 (老人就有些力不從心了,保姆是根本沒有這個心),關鍵是看護、守望、欣賞、鼓勵和出現危險時的保護以及受到挫折、委屈、傷痛時的心理撫慰。
當然有些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認知能力的提高需要適當做一定程度的要求和限制甚至是懲罰,但要注意方法和態度,籠統的界限是7歲,有些行為會自然減少和消失,說的難聽一點有些玩膩了,你讓他弄他也不弄了,問題出在他想弄的時候你不讓他弄。
這些天性被很多家長錯誤的觀念所扼殺,調皮、嫌麻煩、不安全、不衛生、影響他人等看似冠冕堂皇的借口極大的限制了孩子的活動量、活動范圍、活動欲望、好奇心、快樂感。家長錯誤的觀念是孩子缺乏食欲最大的元兇。
要掌握孩子飲食的節奏、食量、品種,并且有食欲、不偏食是一件難度極高的事情。遠遠沒有強迫和填鴨式的喂那么簡單。
孩子教育失敗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該干的事情不允許他干,不該干的事情逼他干。切忌不能以成人的觀念、喜好甚至是所謂道德、價值觀、審美觀看待、理解兒童特別是3歲以下嬰幼兒的行為,野蠻的限制、剝奪和扼殺甚至表現出厭煩、氣憤、訓斥、打罵,這都是極為錯誤的。每個年齡有每個年齡的特點和該干的事情,不懂不能瞎指揮!
2、睡眠問題
現代科學從太空到海底、從星球到量子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對于很多最常見也是最古老的問題似乎依然束手無策,睡眠也是這其中的一個極其神秘的領域。
2015年6月中國睡眠研究會的數據顯示,中國成年人失眠發生率高達38.2%,超過3億人口有睡眠障礙。睡眠是人體的一種主動過程,可以恢復精神和解除疲勞。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和適當的運動,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三項健康標準。
失眠引發抑郁和焦慮。長期失眠,會使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應激調控系統被激活,并逐漸衰竭而發生調節紊亂,容易引發焦慮癥、抑郁癥、躁狂癥等各種精神疾病。
易患心臟病。研究表明,失眠可能通過交感神經功能亢進、內分泌和代謝紊亂以及炎癥狀態的形成而影響心臟健康,增加患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乃至死亡的風險。
誘發糖尿病。美國芝加哥大學對11位美國年輕人做了一項研究顯示,將他們每夜的睡眠時間減少為4至6小時,發現他們血糖水平降低到接近糖尿病患者的水平。
導致肥胖。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研究發現,失眠狀態嚴重的州,往往肥胖率也很高。
死亡率更高。美國布萊根女子醫院的研究發現,失眠的男性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風險較高,因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死亡風險增加了32%—55%。(摘自百度)
失眠與生理狀況和疾病有一定的關系,但更主要是心理問題(類似陽痿90%以上是心理問題),是失眠導致焦慮、恐懼、煩悶,還是焦慮、恐懼、煩悶導致失眠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是良性循環還是惡性循環的問題,也就是說解決失眠問題關鍵是要解決情緒控制和管理問題,而不是靠吃藥或其他的土辦法。
睡眠障礙的嚴重程度與焦慮、恐懼、煩悶等負面情緒的嚴重程度直接相關(相關程度需要科學研究數據支持),另一方面睡眠障礙的改善伴隨著這些負面情緒的減少和緩和,最大限度的克服負面情緒意味著睡眠障礙的徹底解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是一大法寶,最后導致了幸福感的產生。
用現代科學的方法定量分析各種正面和負面情緒(如焦慮、恐懼、煩悶、積極、樂觀、好脾氣、好性格、幸福感)這些主觀感受存在著巨大的困難,會陷入一個邏輯的怪圈——用科學研究不了科學這個悖論。
至少目前還遠遠做不到(預計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也做不到,人類離弄清楚意識、情感的產生和運行機制無比遙遠,這也是人工智能的最大瓶頸)。
人類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實踐最重要的成果幾乎全部包含在宗教之中,現代心理學也許做了微小的補充,這也是弗洛伊德了不起的地方,他對意識、潛意識、睡眠、夢、催眠(半睡眠狀態)、情緒這些最為神秘的領域做了開拓性的探索(但不太符合邏輯推理和實驗驗證這兩個科學最基本的特征,我認為潛意識和夢現在還無法實驗驗證)。
由此我們看到睡眠問題的重大意義——與生理、心理、幸福感、生命意義緊密相關,天天睡的香意味著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幸福和高質量的生活和人生,天天睡不好一切完蛋。
睡眠好壞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最關鍵的一個晴雨表。
3歲之前是大腦的生長、發育和快速成長時期,良好的睡眠無比重要,睡不好就吃不下,也沒精神、不想動,結果什么也干不成。這些都阻礙了大腦的生長、發育和發展,同時導致內分泌的紊亂和免疫力的下降,說得難聽一點3歲之前長期睡不好長出來就一傻子。
生理、心理得到足夠的滿足,加上足夠的活動量(來自于游戲和玩耍)是孩子良好睡眠最重要的保證,也就是說首先要看孩子生理上有哪些不舒服或者生理方面的疾病導致了睡眠障礙,另外就是看是否受到外界過度刺激導致的恐懼(比如疼痛、饑餓、陌生人等等,還有放鞭炮、打雷嚇不了大人,但能嚇壞一歲前的嬰幼兒),這里需要重點強調的是——監護人(主要是媽媽)發脾氣、打罵孩子是孩子恐懼和哭鬧最大也是最頻繁的原因,白天的恐懼和各種其他過度刺激導致了夜晚的噩夢和睡眠障礙。根據弗洛伊德的研究這些不良記憶還進入潛意識產生終生的不良后果。
我們總覺得(也是這樣做)越小、越不懂事就應該打罵,大一點就少打罵一點,初中以后就不要打了,但實際上最不能打罵的就是不到3歲尤其是不到一歲的嬰幼兒,不僅是身體稚嫩心理同樣最為稚嫩,這時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差,導致的后果也最為嚴重。
罵孩子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在缺乏宗教背景的中國更是家常便飯(需要高度的自律),這實際上比打孩子所造成的心理損害更大、更普遍,“日不落帝國”文化教育最強的蘇格蘭最近出臺一條引起爭議的法律——父母罵孩子定為刑事犯罪。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3月3日報道——題:“不斷批評孩子”的父母可能被送上法庭。新的法律把“情感虐待”定為刑事犯罪,因此經常批評孩子的父母有可能被警方指控。基于這條法律,遷怒于孩子、羞辱他們、或讓他們丟臉可能被視為疏忽或造成身體傷害同樣嚴重的行為。
這項法律得到了維權者的歡迎,情感虐待是兒童需要保護的第二常見原因。不過在對情感虐待沒有特別明確定義的情況下,有很大的風險是這項法律將降低門檻,導致對家庭生活的不必要干預。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很容易因此而破壞。
這條法律若是拿到中國來,我們每天罵孩子至少10次以上,一年到頭成千上萬,全國人民每一個人都要坐牢,依法治國徹底沒法玩了,要成為日不落帝國是這樣玩的,我的劉姥姥可不愿意去這大觀園。
我們熟知的中國留學生在美國霸陵、欺辱同學被判終生監禁是最極端的身體虐待加上“情感虐待”(身體虐待主要表現在“打”, “情感虐待”主要表現在“罵”)在生理、心理得到足夠的滿足的情況下,足夠的活動量不僅改善了情緒,適度的疲勞有利于睡眠。
3、游戲&玩耍
以上對陪伴、吃和睡的探討引出了游戲和玩耍這項重要的任務,對外部世界的感知、體驗、對不同大腦功能區域的刺激以及神經元之間的連接、生理心理的生長發育和發展、語言、與人的情感交流、自我意識、好奇心、獨立性、愛等所有的人格培養(素質教育)都是在這個過程中完成的。
如果用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0至3歲的嬰幼兒教育那就是——游戲和玩耍,這個事情做好了就是最好的父母和啟蒙老師,反之則是個糊涂或者不稱職的父母。
也許你會說:游戲和玩耍誰不會啊?會你干嗎不做呢?當過父母的都知道陪孩子玩太累了!不僅費心費力還要耐心、好脾氣,孩子一分鐘都不能離開你的視線,這個年齡的孩子所有的事情充滿好奇心、沒有任何思想禁錮什么都想弄、不知道什么是怕,稍微一走神就有可能出現安全問題,長時間需要抱、背,缺乏免疫力又容易生病,晚上吃奶、踢被子搞得你又睡不好覺,一天24小時的陪伴即使對于一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都會被折騰得心疲力竭、脾氣暴躁,嚴重的導致產后憂郁癥。
俗話說不做父母不知父母恩。帶小孩是一個極高強度的消耗體力、精力的活,如果再加上包含所有人格培養、素質教育的技術活,這付重擔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
所有這些事情沒有第二個人能比母親自己干得更好,你千萬不要跟我提花大價錢請的月嫂,其他任何人最好都是起輔助和協助作用,母親自身不可替代!但中國的現實是人類學家費孝通指出的“隔代撫養”和過度商業化產生的越來越多的“雇傭撫養”(請保姆)。
玩耍分為自由玩耍和共同玩耍。孩子通過自由玩耍接觸、體驗完全陌生的、豐富多彩的世界,從開始的一無所知逐步建立大腦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是智力的產生和發展最主要的途徑。
這個過程中需要視覺、聽覺、觸覺等協調配合,更重要的是手腳(尤其是手指)大量的、各種類型、不同復雜程度的活動,這是智力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發展階段,是今后生活自理、家務、手工、樂器、舞蹈、體育、表情、氣質等除語言之外幾乎全部重要的實踐活動的能力基礎;也是自我認知、獨立性、興趣培養、專注力等人格培養最適合的方式和最重要、最有效的階段。
控制手指是大腦最復雜、也是難度最大的部分,其次才是語言,我們知道像樂器、舞蹈等動作類的能力過了一定年齡不管你怎么努力都達不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大腦在3歲基本上完成生長發育之前,手腳(尤其是手指)和身體的靈活性 、協調性、復雜性的訓練,是智力發展的關鍵,而這一切都是在孩子的自由玩耍和游戲中完成,我們通常眼中的“不務正業”事實上是超過一切的“正業”!
歡迎讀者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