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瘋子很多,只有他瘋得最像自己。
在奧賽美術館,Dr Black這樣評價梵高:對我來說,梵高是史上最杰出的畫家,在任何時期,絕對都是最知名,最偉大的畫家,最受敬仰的。他對色彩的掌控無與倫比,他把生活中遭受的磨難苦難轉化成畫布上激情洋溢的美,痛苦很容易表現,但如何糅合熱情和痛苦來表現人世間的激情、喜悅、壯麗,前無古人,也許后無來者。對我來說,這樣一個奇特的,狂野的在普羅旺斯田野里的男人,不僅是世界上偉大的畫家,作為一個人,也是同樣偉大的。
文森特穿越時空聽到這些話,留下了喜悅之淚。此情此景真得應了文森特生前說的那句話:畫家一死,人們就會出高價買他的作品。
最開始聽到梵高,是在小學的美術課堂上。小學的時候世界觀還不清晰,加上老師比較主觀的想法灌輸,從此我給梵高貼上了這樣一個標簽:一個割掉耳朵,死后畫作才被賣到上千萬美元的瘋子畫家。
一直以來,我的印象都停留在這個階段,直到看了由卷福來詮釋梵高這一人物的BBC紀錄片時,我才開始從他給弟弟提奧的書信中,孤獨又絢爛的畫作中,相隔百年的時空中真正的感受他。
孤獨貫穿他的一生。
真正的愛情從沒垂青過他。
在三段心酸的愛情里,他先后瘋狂熱烈地愛過三個女人,可似乎從來沒有被回報以等價的愛。
第一段感情完全是一廂情愿。
1869年秋天,16歲的梵高經叔父介紹到一家美術行當小職員。他誠實可靠,聰穎勤奮,不久被晉升后派往倫敦。在倫敦,他對房東太太的女兒尤金妮亞一見鐘情,甚至為了她開始改變自己的性格,讓自己變得幽默起來,可在他向尤金妮亞求愛時,遭到堅決拒絕,第二次表達心意時,尤金妮亞告訴他自己一直都有未婚夫,這一消息幾乎令文森特絕望。
第二段感情觸動了當時的社會禁忌。
1881年,文森特回家探親,深深地被在自己家做客的剛成為寡婦的凱表姐所吸引。他不在乎禁忌,勇敢地向表姐吐露心聲,結果遭到表姐無情的拒絕,他傷心不已,身體和精神也被受摧殘。
第三段感情因生活貧困而無疾而終。
在一次與父親激烈爭吵后,他爸爸讓他最好離開家,所以他當天就離開了家,他跟爸爸坦言說:他十分討厭整個宗教體系,再也不想和它有任何瓜葛,還要像抵御致命侵害一樣防著它。他坐上火車去了海牙—荷蘭的藝術中心,在冬天的街道上遇到一位想掙點飯錢的孕婦,梵高覺得她很可憐,留下她做模特,她叫希恩,是一個裁縫,靠賣淫為生。慢慢地,兩個需要安慰的人便同居了,梵高的幫助使希恩和她的孩子們不至于受冷挨餓,而梵高感覺他也能從希恩那里得到他需要的東西。很快,他又一分錢沒有了,照常向提奧求助,可提奧也為他感到丟臉,拒絕給他寄錢。因此,文森特不能繼續養家糊口了,希恩生下孩子又繼續去賣淫。一段匪夷所思的愛情就此結束,文森特離開去了荷蘭的農村,與農民同住并創作。
他那么渴望愛情,卻從來沒有得到過真正的愛情。
他是被父母放逐的棄兒。
在1853年,梵高父親陪她的妻子安娜·科尼莉亞便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尊得特的一座教堂旁邊的小屋子中,生下了梵高,在此之前,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在剛出生便夭折了,所以他的父親便為梵高取名為Vincent willem,他的死去的哥哥的名字。自己的名字是父母用來紀念別人的,多多少少有一點凄涼的感覺。接著,他的父母又生下三女二兒,其中他的弟弟提奧是他一生的支持者。缺少母愛和父愛滋養的童年,使梵高逐漸形成自備、冷漠和孤獨的個性,加之牧師家庭的高道德感要求的教育,讓梵高日后的身心充滿矛盾,性格偏執。旁人認為他是個不折不扣的瘋子,他的父母也一度為有這樣的兒子感到羞恥,當他失業回到鄉下與父母同住時,他自嘲自己連條狗都不如,他一邊被人厭棄,一邊憐憫他人,比如他為勞苦人民創作的的作品《吃土豆的人》,那個時候他的作品顏色單一灰暗,但是和后期色彩對比鮮明的作品一樣,都在表達一些觀點。
我想傳達的觀點是,借著油燈的光線,吃馬鈴薯的人用他們同一雙在土地上工作的手從盤子里抓起馬鈴薯,他們誠實地自食其力”——梵高
父母也厭棄自己,還有比這更讓人絕望的么?
他一生只有一個朋友。
37年間,文森特只有一個真心朋友,更準確的說應該是親人。弟弟提奧奧一直接濟他,幫助他,梵高也會經常寄去自己的畫給弟弟,弟弟既是他的支持者也是他的崇拜者。他也曾把高更當做自己的摯友,那時,高更已經出名,他對高更的感情是對前輩的尊敬與敬畏、對偉大藝術家的向往與嫉妒以及對朋友的熱愛與不安等,復雜交錯。厭倦了劍拔弩張的巴黎藝術世界,他來到了南方,想在那里營造一個藝術家聚集的學院氛圍,他想到了他的老朋友,他想與高更一起專注于創作畫下南方的美麗。于是他寫信邀請高更到普羅旺斯的阿爾勒小鎮來一同作畫,懷著與高更一起作畫的希望,他開始用向日葵裝飾房間,耐心等待高更的到來。1888年10月,高更終于來了,剛開始兩人一起作畫,高更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梵高繪畫方式,但由于性格差異,藝術理念相左,兩人相處并不愉快,后來在一次激烈的交鋒后,高更離開了。高更的離去對梵高的打擊很大。著名的割爾事件發生在此時期。網上有兩種說法,一方說:梵高自己割掉了自己耳朵的一部分;還有另一種解釋說:因為一個妓女,高更和梵高起了爭執,最后是高更用劍砍斷了梵高的耳朵,梵高把耳朵包起來送給了妓女。前者聽起來極其恐怖瘋狂,可是一個人的心里要有多痛苦才能通過這種方式來轉移疼痛啊,別人的嘲諷是有多惡劣,才會把他逼到這種方式來保護自己不想再受傷的內心。如果真如后者所說更可怕,人和人之間怎么可以這么薄情啊?
孤獨注定會毀滅一個人,最有效的良藥仍是愛和家人。
撇開文森特這一生悲情的人物光環不講,他的作品真真切切地充滿著激烈的表達,天才的細膩,生命的力量。從一開始的黑白畫到后來大膽的色彩運用,是他逐漸找到自我的過程和進步。他畫窮苦人民的生活,畫實實在在的景色,畫身邊所見所感,自我救贖的同時給人力量。其實他內心單純固執,熱情,善良,但人們卻不理會,也許,永遠不會...
他孤獨,他畫畫……
筆法簡練
色彩強烈
因為他知道,歲月終將使它變得暗淡。
平靜又陰沉
大量的線條延伸,旋轉,
畫家躁動不安的情緒,異常的認知躍然于紙上
拉進一點,看看這副畫的筆觸和色彩變化……
在阿爾勒的時候,他畫下自己的房間給好朋友高更,邀請他前來同住,一起作畫。
在這副畫上仍有著他那特有的金黃色,卻充滿不安和陰郁感,烏云密布,烏鴉成群,金黃色的麥田也給人一種沉重的感覺。后來就是在這片麥田里,他自殺了,用左輪手槍朝自己開搶后回家,他躺在床上兩天后死去,當時他的弟弟提奧就在他身邊。我不禁想:他當時是多么絕望,才會朝著自己的胸口開槍啊。
他畫畫。
他死去。
麥田里一片金黃,
一群烏鴉驚叫著飛過天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波德萊爾
“ 這里的冰雪很美,田野里仍然銀裝素裹,我完成了一幅以城市為背景的白色冬季風景作品,另外還有兩個小的杏枝習作,盡管天氣如此寒冷,杏枝還是開花了。”
梵高的一生窮困潦倒,飽受病痛折磨,像沒有一顆星星的夜空。試著去想象一下他糾結的命運,永遠得不到回應的單相思,郁郁不得志的藝術生涯,再看看他那敢于創新,極具張力的畫作,或許我們就能體會到他那千分之一的痛苦。下次再提及他,不要說他就是一個瘋子了,我相信:他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可怕,反而遠比我們想象得可敬,可愛。
因為他的心中有一團火,而我們后人只看到了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