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能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華杉詳解
賈林注:“兵久無功,諸侯生心。”
杜佑注:“兵者兇器,久者生變。若智伯圍趙,逾年不歸,卒為襄子所擒,身死國分。”
他說的這個智伯,是春秋時晉國四大家族,智、韓、趙、魏的智氏。四大家族,智氏最強,智伯做了晉國執政。先后找韓、魏兩家索要土地,兩家都給他用了“卑而驕之”之計,痛痛快快給了。因為不給,打不過他。給了,好讓他再去惹別人。
智伯志得意滿,又找趙襄子要。這回要的,是趙家最好的地,關鍵是趙家祖先宗廟所在,無論如何不能給。于是就開仗了。
智伯裹挾韓、魏兩家一起伐趙,許諾滅了趙氏,分土地給他們。這仗打了三年,趙家支持不住了,派使者找韓、魏兩家,說智伯怎么回事你們都知道,哪會分土地給你們,不過是各個擊破罷了。不如我們三家聯手滅了智氏,分了他家土地。
韓、魏兩家早等著這一天,就差一個人來捅破窗戶紙。于是陣前倒戈,突然殺了智伯。不僅分了智伯土地,而且之后滅了國君,三家分晉,把整個晉國瓜分了,在后來的戰國七雄里,韓、趙、魏就占了三國。
智伯也是文武全才的人,而且作為晉國執政,他的政治、經濟實力都遠超另外三家。攻打趙氏,如果能等待時機,周密準備,一鼓而下,三家可能就真被他一鼓而下了,晉國可能就成了智國,沒有后來三家分晉的韓、魏、趙了。但夜長夢多,兵久弊生,反為三家所害。趙襄子對智伯是刻骨仇恨,把他的人頭骨上了漆做酒器,每天端著喝酒才解恨。這就是智伯的下場。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李筌注:“利害相依所生,先知其害,然后知其利也。”
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
李嘉誠說,做任何事情先考慮失敗。
經營和打仗一樣,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其實經營比打仗的勝算還低十倍,因為打仗就是兩方打,不是你勝就是我勝,經營是你不知道跟誰在打。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我們不要一臉無辜:“怎么會這樣?”不能“成功了都是自己偉大,失敗了那是環境變化”。環境本來沒義務等我,先能避害,然后才可趨利。因為利今天沒有,明天還可以再圖。而害卻可能讓我輸掉老本,徹底出局。所以避害比趨利重要得多。
為什么我們的趨利意識總是百倍于避害意識呢?主要是因為僥幸心理,賭一把。有人說,大不了重新來過!不是每個人都有史玉柱的命,出局了就沒法重來了,因為那牌局里的人都不白給,你手里沒牌了,拿什么入局?
劉澔覺
文章中韓趙魏三家分晉,兵者兇器,久者生變。用優秀的人才是一把雙刃劍,更考驗你對人性,對企業,對事業的規劃發展。
當你想別人描述了美好的未來,畫好了餅,但你又沒去兌現的時候,這變化就開始。
第二句,人生很少有機會重來,第一是時間線變化了,第二是資源變了。所以在自己還在牌桌上的時候,要珍惜。看清楚自己手里的牌。
不要盲目的覺得自己已經如何了。因為每一次你的決策只能做出你認知上正確的決策。這種決策的優化過程在于你不斷的擴充認知和實踐,只有相對關系。
修煉自身,先接受最壞的情況。如果輸了,只要心不死,那必然還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