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傳統觀念過于強調個人的努力奮斗,而淡化了生命的選擇,甚至在特殊的歷史階段,鼓勵個人服從國家的需要,宣傳“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個人的志愿”,鼓勵人自覺做“螺絲釘”。當然,有人先做螺絲釘,最后成為“擰螺絲的人”,這也是一種選擇。
? ? ? ?其實,人生如河,有很多分叉,只不過,河流是被動的,而人則具有主動性。從目的性和自主性上來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可以說,人生就在于選擇。
? ? ? ?小到選擇食品、選擇衣服、選擇股票……大到選擇朋友、選擇工作、選擇人生伴侶、選擇信仰……都考驗一個人的眼光和判斷力。我們平時說:“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就是講選擇的重要性。
? ? ? ?對于高考完后的學子來說,在松一口氣的同時,萬不可把這一段時間全部放在游戲和休息中,可以讀讀想讀的書,了解下全國自己比較關注的大學往屆各個專業的錄取分數,不可把報志愿的事情全部交給學校或者父母,一定要考慮自己的興趣和發展方向,這不僅和自己的職業發展前景相關,更是和自己的人生幸福相連。
? ? ? ?你想要一個怎樣的人生?你想過一種什么樣的生活?這都和選擇有關,許多名人的例子不用舉了,每個人自己身上都有成功的經驗或慘痛的教訓。
? ? ? ?對大部分學生而言,都希望大學所學的專業和將來的工作會發生關聯,會考慮發展前景和成長空間,當然,薪酬也是一個方面,但不是當下看來收入高的專業就是好的專業,一切都不是你自己可以設想的,生活從來不聽人的,它有自己的邏輯。
? ? ? ?實際情況是,現在大學的各個專業其實大多是空頭支票,很大程度上兌現不了,你在大學只是混了一張文憑,混了一個圈子,有了四年的學習經歷,至于將來做什么,那不是你自己完全可以決定的。據網絡調查,大學畢業后找工作,能夠找到和自己專業對口的畢業生不到20%,大部分畢業生從事的是和自己所學專業不完全對口的工作。
? ? ? ?鑒于此,高考成績出來之后的志愿填報雖然只有幾天時間,其實比你十二年的努力更重要。這一段的時間價值不是用加法來計算的,而是用平方立方N次方來計算的,選擇的錯誤是人生最大的錯誤,也是最大的浪費。雖然有“大不了從頭再來”的勵志語,但生命是有期限的,青春是有保質期的,時間是一去不回頭的,人生無法保存的,錯過就是對生命的浪費。
? ? ? ? 過去我碰到不少因為錯報志愿而回頭到中學再來補習的同學,因為不喜歡大學的專業,學得很痛苦,不得不回來重考,最慘的是一個已經上到清華大學三年級的同學,卻要回來重考西安交大的某個專業,雖然最后考上了,但浪費了兩年多時光。
? ? ? ?我自己在1984年考上陜西師大政教系(現在的政治經濟學院),其實沒有報這個專業,我報的都是中文和新聞,沒錄上,后來是被調劑過去的,結果開學后發現同宿舍的八位同學,有七位都是調劑過去的。雖然同學之間相處得不錯,但因為不喜歡這個專業,學得很痛苦,我就設法轉系,經過向政教系、中文系、學校教務處三方的申請,幾個月行動、24個公章的折騰,終于成功轉系,我沒有浪費時間,直接從中文系二年級上的,后來留校成為一名語文教師。如果當初依然在政教系,現在的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無法設想。
? ? ? ?所以,在面臨人生選擇的關鍵時候,應該有更多的思考,不能糊里糊涂,說“聽天命”,但不能不“盡人事”。雖然人生不是設計出來的,但自己也不應該是被動的,因為除了你自己,無人能夠真正對你的人生負責。
? ? ? ?每一個人都會有選擇的時候,抉擇,考驗的是智慧,是價值觀。一種選擇,決定了一條道路;這條道路,通達一個方向,決定了一種生活,甚至形成一種命運。
? ? ? ?對于填報志愿,我的觀點:多大的碗吃多大的飯,實事求是,同時考慮自己的興趣發展,不可盲目;在難以把握的情況下,聽從內心的召喚,也許比咨詢任何專家都要有用,因為只有你知道你自己真正的需要,你內心的那個直感來自更高維度的神圣智慧,是無法通過邏輯來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