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長城》中有三位主要外國人角色,分別是馬特·達蒙扮演的威廉、佩德羅·帕斯卡扮演的托瓦爾和威廉·達福扮演的巴拉德。三位外國演員都完整詮釋了三個角色,奉獻了教科書式的經典表演。但本文談的不是馬特·達蒙等三人的表演如何,而是想從片中角色的角度,做一個人性方面的分析,并對有評論稱片中人物轉變突兀表達看法。
威廉、托瓦爾和巴拉德三個角色各具特色。
圖注:馬特·達蒙在《長城》中扮演的神箭手威廉。
馬特·達蒙扮演的威廉在影片中是神箭手,戰斗力很強。為了黑火藥,不遠萬里,排除千難萬險,來到中國。
威廉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求。影片開始不久,當威廉和托瓦爾等雇傭軍在沙漠休息時,其他雇傭軍發現一顆磁石。威廉堅持要帶在身邊,認為磁石也許會有不為人知的作用。威廉的好奇心還表現在,當他砍下一只未知的動物——后來證明是饕餮的一條腿時,堅持帶在身邊,一探究竟。
威廉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對人的尊重。影片開頭不久,雇傭兵的一員受傷嚴重,托瓦爾對威廉說,另一名雇傭軍士兵身受重傷,帶著他如同帶著一具尸體時,威廉說他有權選擇自己死在哪里,但絕不應該將他拋下。
威廉的第三個特點,是重情義。威廉不愿意拋下身受重傷的同伴,不但是對他的尊重,我想也是他珍視他們在共同戰斗中結下的情義。當托瓦爾被無影禁軍的騎兵隊追回,關押在長城內的牢房后,皇帝給威廉一個選擇,或者帶走黑火藥,或者帶托瓦爾離開。這時威廉毫不猶豫選擇了托瓦爾。這都表明威廉身上難能可貴的高貴品質。
圖注: 佩德羅·帕斯卡扮演的神斧手托瓦爾。
如果說威廉是神箭手,那么 佩德羅·帕斯卡扮演的托瓦爾則可以稱做神斧手了。兩把斧頭使用的神出鬼沒。他在影片中既是威廉的幫手,也在關鍵時刻背棄了他們的友誼。
托瓦爾的特點就是沒有什么遠大的理想,目標簡單,但是又有一點人的味道,講究哥們義氣。
托瓦爾來到中國的目的自始至終非常明確,那就是為黑火藥而來。為了這個目的,他愿意和威廉翻臉,他愿意聯合巴拉德。他雖然參加了第一次長城保衛戰,但那是因為饕餮的危險迫在眉睫,是為自身的生存而戰。
托瓦爾對中國人沒有感情,雖然實際上是中國人救了他的命,但對中國人可能在饕餮的侵略中滅亡毫不關心,他只關心黑火藥,同時捎帶著和威廉講一講哥們義氣。
圖注:威廉·達福扮演的巴拉德,極度偽善、自私,且具有忍耐精神。
威廉·達福扮演的巴拉德就是另外一種人物了。他身上表現出來的,是極度的偽善、極度的自私和極度的忍耐。
25年前,他為了黑火藥來到中國,被守衛長城的無影禁軍扣押,在其他人都沒有活著離開的情況下,他沒有選擇逃跑,而是潛伏下來,等待盜取黑火藥的時機,這一等就是25年。
在25年間,他學會了一口流利的中文,還教會了王軍師、林梅將軍英文和拉丁文。他看到王軍師的重要性,尋找機會和王軍師接近,一定程度上獲得了王軍師的信任。因而他不但知道了軍火庫的具體位置,而且盜取了用于炸開軍火庫大門的黑火藥,以及如何離開長城的地圖。
25年過去了,饕餮來了,威廉和托瓦爾也來了。巴拉德覺得機會終于到了。他要利用饕餮進犯長城這60年一遇的難得時機,聯合威廉和托瓦爾,實施他盜取黑火藥的逃離計劃。
然而巴拉德是極度自私的,他對威廉和托瓦爾只是利用,而且準備利用完一腳踢開,將黑火藥據為自有。威廉和托瓦爾的生死他毫不關心。
當巴拉德和托瓦爾用黑火藥炸開軍火庫門時,黑火藥并未馬上爆炸,狡猾的巴拉德謊稱并無危險,讓托瓦爾上前查看,差點當時就把托瓦爾炸死。當威廉不同意他們盜取黑火藥,巴拉德果斷行動,割斷機關繩索,將威廉砸暈。當巴拉德和托瓦爾成功攜帶黑火藥逃離長城后,慫恿托瓦爾上高地查看路線,從而拋下托瓦爾獨自逃跑。
當然,極度的自私,并沒有給巴拉德帶來最終的成功。孤家寡人的巴拉德無力反抗成群的契丹人,最終只能死在黑火藥的爆炸聲中了。
圖注:威廉第一次遇到一場正義的、有意義的戰爭。
威廉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對同伴的尊重和情義,顯示他雖然是一名殺人無數的軍人,但他身上流著高貴的血液。他在歐洲為不同的國王作戰,是因為那里沒有正義戰爭,為了生存他別無選擇,但他心中渴望一場有意義的戰爭,正義的戰爭。他覺得那才是他作為軍人的真正價值。當他來到中國,當他看到無影禁軍是為了抗擊饕餮而戰時,他覺得這就是他心中的有意義的戰爭。除了他被中國軍人的犧牲精神所感動,軍人的榮譽也讓他覺得,他必須參加這場有生以來唯一遇到的有意義的戰爭。
托瓦爾則自始至終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戰,戰爭是否有意義,他是不關心的。面包就是他作為軍人的唯一目的,也是他人生的唯一目的。盜取黑火藥也只是為了發筆橫財。他的可愛點就是還講一點哥們義氣。
巴拉德某種程度上和托瓦爾是相似的,他也只為自己的生存而戰,為發財而戰,但是他更加自私,更加沒有底線。當然他也更加狡猾,更難對付。
有評論說,《長城》中馬特達蒙的人物轉變沒有鋪墊,很突兀地就參加了抗擊饕餮的戰爭。我卻覺得影片中有多處鋪墊,而且馬特達蒙并沒有所謂人性的轉變。而是一個自始至終具有高貴人性的人,在歐洲黑暗中世紀的環境下,英雄無用武之地。到了中國,卻發現中國的軍人可以為抗擊饕餮而戰,可以為了正義而戰,他就參加了這場作為軍人一直尋求的有意義的戰爭。
同樣,巴拉德也同樣沒有轉變。他只不過是利用自己的淵博知識,在無影禁軍中潛伏下來,長期埋伏,等待時機。他在無影禁軍的嚴格管理下,沒有機會盜取黑火藥逃跑。而機會一旦來臨,這個25年來扮演好人的巴拉德,馬上露出了猙獰的真面目,拋下相處了25年的無影禁軍,拋下盜取黑火藥的同伴托瓦爾,逃跑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環境也許無法決定人性的好壞,但環境確實可以給人性以發揮的空間,好人壞人都可以充分表演。
《長城》中三個外國人角色,會給我們許多人性方面的思考。至于有人說馬特達蒙扮演的威廉是軍人,是殺人工具,怎么可能會有高貴的品格呢?這就像是說參加抗戰的中國軍人沒有高貴品格一樣,既不符合事實,也沒有邏輯。呂克貝松導演的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描寫的就是殺手的柔情。好像從來沒有人質疑過,這個殺人工具怎么轉變成救人的“天使”,而且最后為了救人而犧牲自己呢?
圖注:《這個殺手不太冷》劇照,影片表達殺手的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