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敦煌,讓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敦煌莫高窟。
其實,敦煌并不等于莫高窟,而是一個地名。但,敦煌的歷史,是它自己的歷史,也是半部中國史。
敦煌學學者,歷史作家邢耀龍所著的新書《敦煌大歷史》,以全景式的鳥瞰視角,鮮活生動的文筆,給讀者講述了敦煌的前世今生、敦煌藝術以及以敦煌作為錨點所輻射出的人與事。
01 敦煌的歷史
三苗人是敦煌最初的人口基礎和移民。
漢武帝擊退匈奴后設置西域都護府,并設置了河西四郡。其中最西邊的就是敦煌。
張騫從西域帶來了良馬、葡萄等物種,也把中原文明帶到了西域。
中原和西域相互通商,絲綢之路誕生,敦煌也熱鬧非凡。
斗轉星移,在安史之亂后,河西走廊先后被吐蕃、西夏占領。后來被元朝接盤管理。
在此亂世期間,絲綢之路上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商人們逐漸轉向海上絲綢之路做生意。
在幾百年后的明朝末年,國家積貧積弱,害怕關外匈奴,干脆下令把西邊的嘉峪關給關了。
從此,敦煌也被遺棄在荒漠。
直到康熙年間,敦煌才重新被收復,但狀況已不復當年。
02 敦煌的藝術
絲綢之路不僅促進了貿易,還帶來了佛教。
南北朝時期,國家又開始戰亂,很多中原人把家搬到河西走廊以求安定。
信佛的中原人很快就在敦煌找到自己的組織。
一位叫樂僔的人在鳴沙山上開鑿了第一個佛窟,自己住了進去。
起因是,他看到大山在太陽的照射下,閃現萬道金光,仿佛釋迦牟尼在世,覺得這是個很好的修行地。
后來,往來的僧侶們紛紛在樂僔窟的旁邊開窟造像,莫高窟就這樣誕生了。
這可是當年的網紅景點。
石窟是敦煌藝術的承載空間,敦煌壁畫又是敦煌藝術的重要載體。
作者認為,整個敦煌藝術的范式革命,共經歷了六個階段:
與佛教文化的融合;隋唐之際,中國化佛教藝術階段;吸收吐蕃藝術。
晚唐、五代、宋的家族藝術階段;西夏和元的民族藝術與中原成熟的宋代繪畫藝術結合,成為敦煌藝術的第二個高峰。
明清時期的民俗化。因明代封閉嘉峪關,敦煌被拋棄,敦煌藝術也斷層了300余年。
清代中期,佛教衰敗,開鑿的多為道教洞窟,呈現出民俗化的特點。
總之,敦煌藝術為了靠近大眾審美意趣,不斷突破自己,經過上千年的持續迭代,獨樹一幟。
03 敦煌的守護人
守護莫高窟的王道士,讓莫高窟進入了有人看管的歷史,也為后來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奠定了物質基礎。
當然,王道士也造成了中國文物的巨大損失。但他在送走一批批求經的外國人后,仍日夜守護著眼前的石窟,直到生命的盡頭。
在王道士去世五年之后,紅軍來到了敦煌暫避風雨。
郭道士慷慨解囊,冒著被匪寇抓捕的危險援助了困境中的紅軍戰士,為國家文物、敦煌石窟和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郭道士也曾為守護“象牙佛”遭受酷刑,死里逃生,更是守護榆林窟長達盡半個世紀。
作者說,榆林窟歷經一位喇嘛和五位道長的守護,整整170年。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這可真是文物保護上的奇跡,這種守護精神也是敦煌石窟珍貴的精神財富。
后來,那個曾經給郭道長做飯時打下手的常書鴻,成為了守護石窟的接班人和守護神,造就了敦煌研究院的“莫高精神”。
自常書鴻后,敦煌研究又經過了段文杰、樊錦詩、王旭東等為代表的幾代守護人。
04 結語
本書的作者就是一名敦煌人,在閱讀《敦煌大歷史》時,能讓人感受到作者對敦煌的綿綿情意和熱情。
他以文字的形式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立體的敦煌。
相信,待你閱讀完此書后去敦煌時,會看見一個不一樣的敦煌。
它古老,同時也在一代代守護人的保護下正煥發著青春。
敦煌莫高窟藝術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保護好它,傳承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