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音樂美術成績計入中考的消息刷爆了整個朋友圈,社會上的藝術培訓機構可謂歡呼雀躍,然而,也加深了諸多家長的焦慮情結。
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培養有很多的看法和認識,關于藝術培訓通常有這幾種比較常見的態度:
態度1——放養派——我就想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所以我啥也不讓他學。
態度2——半放養——我原本跟上面的那位家長是一樣的,不想犧牲孩子玩的時間,但是周邊很多的孩子小小年紀才藝了得,班級或者學校活動的時候,我的孩子只能在旁邊看著,特別失落,所以我也得讓他學,他自己也想學,現在開始應該也還來得及。
態度3——圈養規劃——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孩子在肚子里的時候就做胎教,出生以后我們上早教,3歲開始學鋼琴,4歲開始學舞蹈,5歲。。。。。6歲。。。。。。,現在孩子很多才藝。
以上的這些態度談不上對與不對,其實在這個問題上,父母可以有父母的態度,孩子也可以有孩子的態度,學與不學,學什么,我覺得都不是太重要的問題,問題的關鍵是如果我們決定了要學一個東西,我們就需要堅持,這個觀念孩子應該有,家長也要有。
很多家長能認識到學習樂器的本身,并不是要當郎朗、李云迪這樣的演奏家,而是在這個過程中獲得藝術的熏陶,培養藝術的氣質。而我個人則認為這個過程更多的需要讓孩子學會堅持和學會表現,這會比技能本身更加重要。
其實,如果真的打算讓孩子學習音樂,最好的做法是首先了解孩子的喜好,可以帶她去體驗下試聽課,認識各種樂器,在與孩子的對話中了解她想學習的是什么。
孩子有了決定以后需要告訴她,決定了就一定要堅持,他們自己要堅持,作為家長也會堅持,如果不確定自己能否堅持的話,那就不能開始。說好這一切以后,可以開始著手為孩子找到一位合適的老師。
因為我自己是音樂老師,所以很多的朋友會向我詢問,到底學什么更好,幾歲開始學,找什么老師等等,一并在此說說我個人的看法:
1、這件樂器最好是方便隨身攜帶的樂器
可以隨身攜帶的樂器有很多啊,比較常見的是:二胡、笛子、長笛、薩克斯、小提琴、琵琶、尤克里里、葫蘆絲、吉他等等。太多啦。
我之所以強調可以隨身攜帶,是因為隨身攜帶的樂器更有利于堅持學下去,不會受到外界條件的影響,甚至帶孩子出去旅游都可以帶著它一起,得空的時候拿出來練一練,不增加途中的行李負擔。
如果孩子堅持學到了一定的程度,還會發現隨身攜帶有個好處,那就是這個樂器可以真正融入到你的生活里頭。
很多孩子學習鋼琴,學到上小學課業緊張的時候就放棄了,后來讀中學以后住校,也沒有地方練琴,就不學了,家里的琴就基本成了擺設。
然而,如果這件樂器方便攜帶,那么即便是去了很遠的外地求學,也可以帶上它,可以在各種活動中表演。這樣,它就自然而然地真正成了你生活中的一個部分,為你的生活增添一點不一樣的色彩,讓生活更豐富,這恰恰應該是音樂教育最“動人”的功能啊!
2、在為孩子選擇樂器的時候不要有性別刻板的印象
孩子決定要學習樂器了,那么選擇什么呢?會有家長或者老師認為,古箏更適合女孩,架子鼓更適合男孩,當然,諸如此類的將樂器與孩子的性別相對應其實是沒有必要的。
其實如果真的想讓自己的孩子更有個性,聰明的家長為何不反其道而行之呢?
3、家長不要過分看中自己的喜好把自我的意識強加給孩子
有時候孩子會表達一個意思,媽媽,我想學小提琴?媽媽可以進一步問:寶貝兒,為什么是小提琴,而不是其他呢?你們能猜到孩子的回答嗎?
孩子有可能說,自己幼兒園的某個好朋友也學了小提琴,她想跟她一起演奏;她也可能告訴你,有一個動畫片,里頭有個非常聰明漂亮的小姑娘,就會拉小提琴,她想和她一樣。
的確,孩子的思維就是如此直接,他們考慮的和家長考慮的可能就不在一個層面。
4、在找老師的問題上選擇:方便、有童心、有經驗、專業好。
這四個方面如果能兼顧更好,但是實際的情況可能是不太能全部都兼顧,那么就按照上面這些來排序。
首先要方便,原因很簡單,這能夠有利于堅持學下去。不然,下雨了,請假;下雪啦,請假;沒車,請假;生病了,請假。那學什么也不可能學好。
第二是有童心,這點是基于啟蒙階段的孩子的,任何一種技能的學習,有一個良好的啟蒙,對于孩子能堅持學下去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一位有童心的老師上課通常比較有趣,會更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和點滴的變化,與孩子的溝通更好。
第三是有經驗,這個經驗不是指老師個人的舞臺經驗,而是指教師有針對幼兒音樂教學的經驗。有的老師自己唱得好,彈得好,但是他并不太了解幼兒教學的特點,有時候也會讓教學效果不太理想。比如說,幼兒鋼琴的啟蒙,第一節課就是中央c加各種樂譜符號;或者幼兒聲樂啟蒙,第一節課就橫膈膜、上顎、氣沉丹田,你們覺得會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嗎?
第四是專業好。專業好的老師對于演唱演奏有正確的審美觀,因此,會讓孩子少走彎路,建立正確的聽覺。此外,孩子學習任何知識和技能大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專業好的老師的示范是孩子最好的模仿對象。
5、什么時候開始學?——音樂啟蒙越早越好
其實對于音樂的啟蒙當然是越早越好,但是這里的啟蒙并不一定就指的是學習樂器。
在音樂的早期教育中,音樂氛圍的建立非常關鍵。母親音樂教育中有一種觀點,就是母親為襁褓中的孩子唱歌,這對孩子的音樂啟蒙非常有好處。
如果母親實在擔心自己有點五音不全,不能唱的話,那么,多給孩子聆聽音樂的機會和可能,兒歌、古典音樂、傳統音樂等等都行,音量不要大,有時候就作為背景音樂給孩子播放,即便是無意注意,也會有所收獲。
最后還是要強調我個人的觀點,學與不學其實沒有那么重要,跟風學習音樂沒有必要;但是,如果真的打算開始學習了,就一定要堅持,這點與家長們、孩子們共勉!
只有堅持了,才會有可能讓孩子的生命因為有了音樂而變得豐富和多彩。讓孩子在音樂中獲得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