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邱維章老師很有緣,三天不期而遇兩次。下午我繼續請假他心理學的問題,我問他“如果有幾個詞語概括心理學,您覺得是哪些詞語呢?“
他馬上回答“投射“然后接著想了一會兒說”陰陽(狀態)和平衡(手段)“。我們又繼續討論了下,不得不說,我們外在所能看到的一切,其實就是我們內在的投射。
1
“投射“是什么鬼?
先吃個栗子:一個母親帶著小女兒在街上走,母親邊走邊眉飛色舞地和別人聊電話。女兒不小心,撞電線桿子上了,哇哇大哭。母親很不甘心地掛了電話,罵女兒:“沒長眼呀你,一面走一面玩,不撞死你才怪呢。”這位母親好像是在罵孩子,但細心想想,她有什么理由罵孩子呢?她只是在發泄,她認為自己能一邊走一邊打電話,女兒也就能一邊走一邊玩。她沒有顧及到,那只是個孩子。
這時候你是不是會想到蘇東坡和佛印那個故事。
宋朝的著名才子蘇東坡結識了佛印和尚,后來兩人成了好朋友。有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和尚,和他相對而坐,蘇東坡就開玩笑說:“我看你是一堆狗屎。”可是,佛印卻微笑著說:“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蘇東坡認為自己占了便宜,非常得意。回到家以后,他就得意地將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妹妹,沒想到蘇小妹卻說:“哥哥,你錯了。佛曰‘佛心自現’,你看他人是什么,就意味著你看自己是什么。”
投射作用,是指個體依據其需要、情緒的主觀指向,將自己的特征轉移到他人身上的現象。
那是百度百科的解釋,以我的理解,我就直接把它理解成一面鏡子。
而投射在我的生活中普遍存在。
2
昨晚找了兩張圖,隨意放到朋友圈,十分鐘后,竟然有上百條的回復!這真實創下歷史之最了!其實那兩張圖就是一種投射測試(不一定準確哈)
第一眼看見“自學”:會有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
第一眼看見“自覺”:內心缺乏安全感,應適當減壓;
第一眼看見“白學”:基本就已經沒救了。
這張圖我以為看出白學的基本沒有,但真實情況是有好幾個。
第一看到考慮:心情比較焦慮,緊張,內心缺乏安全感,心里面有很多的事情,同時壓力比較大,但是情感細膩,真誠善良,要適當減壓。
第一眼看到老虎:性格率直,沒有太大的精神壓力,為人比較大方隨和,同時又童心十足。沒有什么心機。
而這張圖,我第一眼很難看出是考慮,結果卻有二十幾個人認為是考慮。其實這張圖最后都提示了,那根本就不能成為老虎。
這讓我聯想起我在給供電公司服務人員做培訓的時候,有做個一個心理畫測試“雨中人“
第一天給搶修人員培訓(大老爺們居多)第二天給營業廳的窗口人員培訓(基本上都是菇涼)結果兩天學員畫出來的整體風格完全不一樣。而這也確實投射出了這兩批人的不同心境。
3
我們所呈現出來的一言一行都是投射。
辦公桌上放盆栽,保持整潔的人,可能會在公司待得比較長久。
穿艷麗的衣服的人,性格可能比較張揚;
身材苗條的人,做事可能比較追求完美;
聲音輕快的人,可能比較隨和,做事比較沉不住氣;
你的筆跡也透露著你的性格;
……
所謂的微表情也是一種投射,只是這種投射是我們從原始人保留下來的。
有些人手腳比較放不開,那是自我保護意識比較強;
陌生人之間保持一定距離;
敞開心胸……
你對他人的反應也是一種投射:
你因為某件事情生氣了,表面是外界因素影響,實則是自己內在的舊情復發;
領導批評你了,你憤怒,有可能是投射出曾經父親對你的批評;
別人說話不算數,公司降薪了,讓你有情緒,都可能是孩童時代的昨日重現;
……
這也是為什么張德芬說過: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其實這都是你內在的投射。
你對世界,你對別人,你對……的反應,其實都是你內在投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我們對于外界的反應,讓自己進行覺察,改正,進步。尤其是那些讓你不舒服,讓你無法忍受的事,仔細想想,根本不是事情本身讓你不舒服,而是投射著,可能曾經有些事,讓你重新燃起了回憶。
關于投射,這一次先大致了解下,從現在起你可以仔細觀察生活中的自己,相信會更了解自己的。下次,我們有機會繼續深聊投射。
因為如果用一個詞概括心理學,那就是投射,如果你徹底明白了它,那你基本也就掌握了心理學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