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B談話室”的名詞來自于2018年5月出版的一本新書里,作者是日本太宰治獎評委、芥川獎評委、讀賣文學獎評委小川洋子的作品《人質(zhì)朗讀會》。
? ? ? ? 小說的情節(jié)忽略不計,只有“B談話室”這個片段的故事引發(fā)了我的好奇。主人公在一所私立大學出版社擔任校閱工作,每天的工作是對學校教員們的專業(yè)書箱和教輔教材搜尋矛盾、謬誤、疏忽和不當。他形容自己的工作是“雙膝跪地,盡可能縮小身體以求能夠進入無論何等細微的縫隙,并頑強的推測作者的思路,以求與從未謀面的某人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鳴。即便磨破膝蓋,即便泥土塞嘴,一旦成書之后,他的工作痕跡也被消除的干干凈凈,誰也發(fā)現(xiàn)不了他曾經(jīng)在書中摸爬滾打過”。
? ? ? ? “B談話室”是他的一次偶遇,那是一次下班途中,他為一位外國人帶路去往文化館,就兩三分鐘的路,引他走進了一間上下班路上無數(shù)次經(jīng)過的文化館“B談話室”。第一次“B談話室”的內(nèi)容是“拯救瀕危語言之友會”,會員是一些會使用除了各自國家母語之外的全球地域性語言的人們,這些語言或許是因為人口減少而絕跡,或許是因為某些政治原因被禁止使用,語言會的目的是尋求個人精神上的安穩(wěn),而無關政治。
? ? ? ? “B談話室”為這些普通人開辟了這樣一個空間,使他們在平常生活中得不到機會使用這些生僻的語言卻只能以一種寂寞的心情眼睜睜的看著這些融入他們骨血里的語言漸趨消亡而換來的相互慰藉。每位會員使用的語言、講述的內(nèi)容各不相同,旁聽者只需要閉上眼睛,用鼓膜接收空氣的振動,根據(jù)發(fā)言者的聲音韻律猜測著各種各樣的語言可能是用作嬰兒搖籃曲、送別死者的禱告詞、洞窟中禮拜堂上的吟誦、戈蘭游牧民族的語言、煉金術士間的行話、祁雨咒、童謠、寓言、繞口令、婚禮祝詞....有趣之處在于,無論何種語言皆獨具魅力,都不會讓聽眾感到乏味。
? ? ? ? “B談話室”還舉辦過其他活動,如“運針俱樂部”,每個人只需在潔白的正方形的棉布上縫直線即可,沒有人寒暄、竊竊私語,傳進耳朵的只有棉布與棉線摩擦的輕微聲響,運針法是讓自己面對自己,提供完全的孤獨。真正把時間停住的,竟然是這樣一種古老的方式,凝神之中,眼睛的焦距提高了很多倍,棉布的織眼、棉線的絨毛、剪刀上的磨損、布面的彎曲輕易便浮現(xiàn)在眼前,指尖從身體游離,孤獨的感覺油然而生。
? ? ? ? 這間談話室外,也許有纏繞在護欄上的藤蔓所制造出來的浪漫氣息,也許隱約能聽得見馬路上汽車的鳴笛聲,或者是路過的行人被陽光斜射過來的身影一晃而過。而在這間談話室里,那些都變成了與這里的天地毫無瓜葛的另一個世界的東西。與你的現(xiàn)實生活隔開一段距離之后,一切原本隱匿著的世界反而顯得更加深厚,專注的過程中,你會不覺察的身體前傾著,屏著氣息,那些語言和行為在交流碰撞時所散發(fā)出的愉悅,簡直宛如獲得新生命似的劈開空氣,被你慎重的收入心底,成為內(nèi)心安寧的船錨。身體語言暴露出你是在將無比珍貴之物拉近心里,想要與它融為一體的姿態(tài),從而在心底愈加捍衛(wèi)著這份喜悅不可動搖的穩(wěn)定。
? ? ? ? 我想起我的生活經(jīng)歷中,也曾經(jīng)有過類似于“B談話室”的幾次小小的體驗。一次是一位資深讀書達人邀請我去他的茶室,參加由他的三、五好友組成的一個小型讀書分享會。分享的內(nèi)容是他即將在一個市級層面的讀者平臺上“談一談《如何閱讀一本書》”。短短兩個小時里,他以《如何閱讀一本書》破題,將他個人多年來在怎么選書、怎樣讀書、為什么要記讀書筆記的種種收獲體驗做了系統(tǒng)的分享。那個午后,僅僅是傾聽就讓我受益匪淺,我聽到的是這位堅持讀書數(shù)十年的讀書人堅韌的意志、敏捷的才思、淵博的學識.....智慧的語言嵌入到他的聲線里,妥妥貼貼。那天沖泡的茶是“永春水仙”和“鳳凰單樅”,整間茶室與書香都散發(fā)出微醺的味道,令人沉醉。
? ? ? ? 另一次“B談話室”的經(jīng)歷是我參加的一個更大范圍的讀書分享會,參會的有20多人,來自于各種職業(yè)、各個年齡階段和各種生活經(jīng)歷的人們圍坐在一起,分享的書籍更是多種多樣。每一個分享的人私下里都會羅列出一個講話提綱,發(fā)言的開始時都會有些緊張,逐漸深入主題之后,卻又有著發(fā)自肺腑的傾吐,分享的快樂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灼熱,那些藉由閱讀而滋生出來的體會和徹悟,像是尋求相握的手,需要這樣一個環(huán)境,讓它們彼此隔空握緊。以至于在這樣的讀書分享會即將結束時,所有人都會產(chǎn)生依依不舍之情,絕不摻假。
? ? ? ? 我體會到,在“B談話室”里,分享些什么的目的絕非是在向外人展示自己,而是用“暢所欲言”這樣一個動作把那些經(jīng)過提煉和凝結出來的個中感受,宛如蠶兒所吐出的絲線,將圍坐在一起的人們輕輕柔柔的包裹了一層又一層,輕柔與舒適的氛圍由此彌漫開......
? ? ? ? 作者對這種類型的談話室是這樣概述的:世界上所有的地方都有這樣那樣的一間“B談話室”,召開著各種類型的集會,有著一點點關聯(lián)的人們,寥寥數(shù)人奔它而來。對其余眾多人而言,并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可以在“B談話室”得到片刻無與倫比的珍視。會員們唯有在“B談話室”,才能夠真正地或笑、或哭、 、或感嘆。
? ? ? 讀完故事,講完感慨,我對“B談話室”有了自己的見解。這應該是排在生活當前最顯眼的事情之后的,僅次于首位需求的第二個重要的心靈場所。談話室的上空,有每一位與會者所寄托的東西,也許它們總有一天會在伸手不可觸及的遙遠地點著陸,但“B談話室”,就是出發(f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