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今年看的最喜歡的一本書了。
書里最核心的內容應該就是第二部分:斯多葛哲學的心理技巧。這篇讀書筆記也著重說說對這一部分的感受吧。
“消極想象”
斯多葛主義者希望人們時常進行“消極想象”,以便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因為什么都會終結,即使沒有其他原因,死亡也會讓它終結。簡單的理解就是“把每一天當作最后一天來過”,當然書中展示的內涵要豐富得多。回憶過往,其實我多次進行這樣的想象,初中同學一起在階梯教室看電影時,當時的我便在想,某一天這樣的場景再也不會出現;年長些遇到和自己很不同的人,也在想,未來某一天會分離。難過的是,我進行的“消極想象”沒有讓當下的我更加珍惜當時所擁有的,而可能只是習慣性的多愁善感讓我那么想而已。如今看到這本書中的內容,著實慚愧。還好,以后的日子可以更正向地履行它。
“目標內在化”
書中提到了“三分法”,即你遇到的所有事情都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中的一類:完全能夠控制的、完全不能控制的、不能完全控制但可以控制一些的。你擁有的價值觀完全能夠被你控制,所以應當好好完善它;明天是否出太陽你完全不能控制,所以應該放棄思考它;而絕大部分的事情其實都應當歸為第三類。斯多葛主義者教導人們,對于第三類的事情,我們應當把目標內在化,這樣可以避免外在目標達不到而帶來的諸多煩惱。比如考試和婚姻,你無論怎么努力也有可能沒有好的結局,但你的努力可以增加它變得美好的概率。所以對于這兩件事,你的外在目標:考上/你的伴侶愛你,應當轉變成你的內在目標:盡力準備/讓你自己值得被愛。
其實和人們說的“好好努力,即使最后沒有成功也沒有遺憾”之類的勸導詞有異曲同工之妙,無非就是哲學家使生活更像哲學。回憶我人生中認識的人,當時很訝異他們怎么能那么快放下曾經夢寐以求的學校,或者是很喜歡的人。也猜測過一些原因,現在想來無非就是,他們完成了自己的內在目標,他們真得很努力了,所以沒有遺憾。再反思我自己總也放不下的事情,就是內在目標都沒完成,本可以做的事情當時以為還有很多時間便沒有去做。
過去和現在的宿命論
過去和現在發生的,我們都無法再改變。所以哲學家不僅讓我們放下過去,也放下現在。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個專科生考研的勵志故事,很喜歡那個女孩文章中的一句話:我迫不及待成為更好的自己,已經沒有時間感慨過去。耀眼的還是黯淡的,都讓它過去吧,把眼光投向未來,我們才能收獲更多。
自尋不適行為
斯多葛哲學家會在寒冬穿單薄的衣服,通過偶爾自尋不適的方式,讓自己更加感受到幸福的存在。文中提到實施自尋不適行為的三點好處:
①能使自己變得更堅韌,以便抵御將來有可能降臨的厄運;
②體驗微小不適,鍛煉使自己變得更有膽量;
③幫助我們享受我們已經擁有的東西。
想到自己參加了幾次馬拉松,便是在自尋不適行為,而它也真得給我帶來了如文中描述般的好處,原以為有些東西是為了向別人證明自己,后來發現,真得不需要向任何人證明自己,每個人過的都是自己的生活。
書中提到叔本華《人生的智慧》就是斯多葛主義的腔調,而寫《瓦爾登湖》的梭羅也是受斯多葛主義影響至深。這兩本書都看過,但是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卻沒有聯想到那兩本書,現在仔細想想,倒是十分有道理。斯多葛主義者追求“德行”和“安寧”,而“安寧”又是比“德行”更重要的東西。無論外界紛紛擾擾,我自安寧,一直在努力成為這樣的人。
書中也提醒讀者,沒有一種哲學適用所有的人,而踐行斯多葛主義也不要想著可以一下掌握全部的理論,而是一點一滴地開始,比如經常性地進行一下消極想象,熟練了再去實踐其他的理論。
這本書是借的,但是決定讀書日時和別的書一起下單買回來,確實是那種想要多次回味的書。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加油吧!↖(^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