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心理健康:教師的人格魅力
? 心理健康是人格魅力的基礎,教師更應注重心理健康,一個自身心理都不健康的老師,不可能成為受師生歡迎的人,也很難勝任教師工作。
? 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早期的親密關系對人格特征的形成會有較大的影響。父母是每個人生命的重要客體,與父母的親密關系的性質對于人格特質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有研究發現,嬰兒期建立的依戀模式會在成人之后的戀愛關系中體現出來,一直擁有安全依戀關系的人在成年之后,人際關系和親密關系都將比較穩定。
? 但人的成長環境有時并不是自己能決定的,如果在成長經歷中沒有形成安全的依戀關系,是不是就無法修復呢?這也未必,因為安全性依戀關系可以通過后天學習獲得,也可以在與其他成人的積極安全的關系中修復,成人后的情感體驗中能夠得到積極的改善。
? 積極心理學比較重視成長過程中的積極關系的建立,就是在親密關系中獲得了積極體驗,得到了愛的感覺和幸福感,將會成為人生發展的重要動力。學生在學校期間建立起來的安全穩定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非常有價值,老師有可能成為學生生命中重要的客體,師生關系處理好了,變成積極穩定的安全性依戀關系,可以幫助修復學生由于消極依戀關系導致的心理問題(如退縮、多疑、矛盾等),反之將可能對學生造成再次傷害。因此,良好的關系,包括親子關系和其他重要的人際關系,是人成長的重要資源。好老師應該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關系資源。如果老師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有心理問題沒有修復,或沒有被發現而帶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就會給自己造成更大的困擾,也會給學生和同事、領導增加麻煩,更不用說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了。或者換個角度說,這樣的人也許不適合教師職業。
? 教師需要長久的自我修煉,讓自己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和鮮明的人格魅力,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做起:
? ? 第一、自我調節,建立積極的關系資源,修復和提升自己。關系資源是成長發展的動力源,最重要的關系資源通常來自家人,比如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對這些資源的重溫與思考有利于自我理解與重建。有需要,還可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可能的新的資源,獲得關心、理解和支持。
? ? 第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主動尋找朋友或家人的支持和幫助。
? ? 第三、尋求專業支持。如果自已遇到困惑,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接受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心理咨詢師的工作是“助人自助”,是運用專業的科學方法幫助人們達到可以自我面對和解決自己問題。不要覺得找心理咨詢師就是精神不正常,心理出現問題,就像人患感冒一樣,需要治療,治愈了,就可以恢復正常。
? ? 第四、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環境,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揚長避短。每個人并非十全十美,要全面的認識自己,看清自己的優勢與劣勢,盡力在一個合適的環境中和合適的崗位上把自己最好的才能表現出來,發揮自己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