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是支撐一個國家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對于個人而言,經過四年的大學教育,對于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養成都起著重要的作者。大學教育是精英教育,雖然現在上大學的門檻在降低,但是能夠上到更好的大學,大家還是需要高考的檢驗。體育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按照教育部的文件在正常的開展,但是目前我國的高校體育教育效率是低下的,學生參與體育的主動性沒有被調動起來,而體育老師則是校園體育教育的主宰,更多的學校只是規定體育老師一定的工作量和部分的社團活動,其他的活動更多依靠學生的自主性。但是我國的大學生從小就收到高考指揮棒的干擾,根本就沒有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在大學校園里想依靠學生的積極性來提升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則是根本辦不到的事情,而事實也的確如此。
低效的大學體育教育對于旨在實現完人教育的大學而言,猶如一根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要想提高大學體育的效率,就必要對大學體育進行系統的空間重構。空間重構即合理的規劃和利用現有資源,并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不斷拓寬體育資源渠道和體育資源儲備。空間的重構我認為可以從三個反面著手:第一就是物理空間的重構;第二是制度空間的重構;第三是文化空間的重構。
物理空間的重構可以了解為實物方面重構,各項體育活動的開展,教師資源、體育器材資源、場館資源等這些摸得著看得到的資源時實現教育的物質載體。而對這些資源的物理空間重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豐富教師資源。保證體育課質量必須要有合格的師資,師資匱乏的要想辦法解決師資問題,可以通過招聘、外聘等方式來達到。2、體育器材資源要豐富。有了合理的師資必須要輔以合理的體育器材資源,而器材的采購必須要有足夠的體育教育經費支撐。3、體育場館資源必須能夠保證大部分體育教學,并且在開展體育教學之余還要能夠用來開展體育活動或者社團互動。這些物理資源的必須要以有機的方式來相互協調。
制度空間的重構即在法律法規方面對于體育高校體育教育有一個保障,雖然我國有體育法,但是這些法律還很不健全,體育類國法急需完善。在體育法不完善的情況下,只能夠以學校為主體制定自己完善的體育規范或者體育制度來保障校園體育教育的開展。而校園體育制度的設置不是毫無依據的空紙白文,而是要以目前自己學校的體育資源為依據,合理的制定規則,保障體育資源的高效運轉,并且要根據體育資源的情況做機動的調整,而不是幾十年不變。
文化重構則可以理解為校園體育文化的重構,一個大學要有一些屬于自己特色的體育活動,通過這些體育活動長久的開展,在校園里形成一種能夠代代相傳的體育文化,這種文化的力量在于能夠在無形中影響到學生的體育行為,尤其是那些沒有養成體育習慣的學生,這種文化牽引力能夠在無形中讓他們接觸體育,對體育產生興趣,并最終擁有一個良好的體育習慣,到大三或者大四他們也會成為強化校園體育文化的一種力量來影響低年級的學生。這種文化重構需要根據各個大學的實際情況和特點。比如清華大學就要求學生必須要學會游泳,而有的學校的長跑則是其校園文化的根基。
校園體育重構是一個任重道遠的事情,于目前中國高校的教育現狀而言,我們的路還需要走很久,但終點就在那兒,我們能做的就是走的快一點還是慢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