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變機會
0.1恰當的批評,能培養孩子的樂觀。16/5/2024
1.批評得好,批評出樂觀。
2.改變心態:改變能改變的,下一次更好。
3.習得性樂觀:不是貼標簽,如:總是,老是犯錯,要在“暫時性的、場景中”中的犯錯進行陳述事實和改正。把這一次錯誤改正,變得更樂觀。比如:吃飯時把飯撒得桌子上地上都是,說:今天吃飯很好,都吃完了,很幫。可是你吃得太快,飯都灑出來了。太浪費了,而且也用了很多餐巾紙。我們下次慢點吃,每次用餐巾紙,用一張拿一張。
4.行動:我們一起來收拾干凈吧。
總結:孩子很容易情緒化(哭+鬧)。順利時,我能行。不順時,我不行。
面對困難不是逃避:陳述事實+孩子體驗=培養樂觀的孩子。
方法:1.不貼標簽,一次錯誤與整體分開。如:跳繩不行,可是體育中其他科目都可以。2. 糾正認識上的偏差:跳繩不行,那就找體育行的例子。“害怕被批評”,找平時表現好的例子。3.行動:制定行動計劃:面對困難,不是無能為力,而是采取行動,才有變好的希望。
0.2想象力:孩子哭鬧要玩具怎么辦?16/5/2024
培養想象力不是報名藝術班等,而是在頭腦中想象自己擁有了怎么辦。
一是共情(順著)+二是想象有了這個玩具干什么?(想象得到了后做什么:心情、感受)三是延遲滿足:”媽媽:這個玩具很好看,那要是買了你會帶它去哪里玩?孩子:…。媽媽:他們為什么沒有買?他們家長會給他們買嗎?
孩子是在“情緒”+“理性”+想象中來回波動。“吵+鬧”被情緒控制,想象會發生什么:理性功能,可以講道理。延遲滿足:先拍張照片,一周或一個月后看到還喜歡,我們就會想辦法給你買。
03.好奇心:孩子問題太多,回答不過來。(7分09秒)
一打破砂鍋問到底,10萬個為什么不問呢?就是打壓,問的太多,回答不過來,通常說父母不要壓制。不要不耐煩,對于孩子的10萬個為什么,首先培養孩子好奇心,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孩子的求知動機,它是一種外在的動機,搜集搜索信息,當他的目的達成。就失去好奇心,考試不是考試,查資料對于孩子對未來喜歡探索,好玩這件事本身不重要,讓孩子喜歡問問題,享受這個過程有三種方法。一知道就是知道,父母知道就說我的想法,哎,我知道不知道也就不知道,不怕別人笑話自己不知道二。可與孩子討論,我覺得,嗯,我感覺,哎,你覺得哪個更好,把問題再拋向孩子,三是鼓勵找答案,自己上網搜啊,我們可以上網搜索。哪個,哪個是好還是壞呢?我也不知道是好還是壞,那我們就一起,這個問題好難呀,我們一起上網搜索搜索,可以找一本相關的書籍買回來一起閱讀。孩子問問題是好玩、有趣,目的達成就會失去好奇心。好,我們來總結一下,培養孩子的好奇心,首先要明確孩子的求知動機是。外在動機,目的達成,失去好奇心。第二就是三種方法讓孩子享受問問題這個過程。
一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討論可討論,互相提問,三是上網搜索找答案,第4是好難買一本書來看看,共同探索。
04毅力:孩子興趣班上了一半不想上了,一定要逼她完成嗎?
[if !supportLists]1.???[endif]被迫學習,不是內在動機:熱愛和興趣:考試好大學后松懈。毅力=熱愛+堅持。熱愛第一,度過難關逼自己一把是堅持或叫享受。毅力更能預測一個人的成功。
[if !supportLists]2.???[endif]發現興趣:嘗試-犯錯-發現喜歡-培養毅力-堅持。小時候各種運動或興趣都練過,接受過全面訓練,會形成孩子的身體機能與反應,也就是“印痕”,而到成人后表現越來越好。而單一訓練比全面訓練更易受傷。例如:初戀更容易讓人受傷。
[if !supportLists]3.???[endif]克服苦難期-發現興趣:父母選,尊重孩子放棄。自己選,想放棄,逼他一把(簽訂合同等),度過難關,上完一個周期,還不喜歡-放棄。5歲前可中途放棄,5歲后討論:簽訂合同并簽字:保正每堂課都去。不去就是不講信用。
05.專注力(上):孩子手機都不想玩了,怎么做到的?
1.不讓孩子玩手機,不玩手機拿玩什么?
手機為什么好玩?放下手機玩什么?在其他活動中找到足夠多像電子游戲一樣有趣的活動,需要我們精心設計。
2.在活動中培養專注力:
A.設立明確目標B.給予及時反饋C.難度與能力相匹配:跳一跳,夠得著,難度比能力難一點點。
舉例:投籃或寫作業。
06.專注力(下):勞累時跟孩子玩個游戲吧。
(一)初級冥想:5歲以上練習冥想,下班后很累,可以和孩子玩個游戲:初級冥想。
步驟:1.呼吸開始:腹式呼吸法。吸氣-脹起來。呼氣-癟下去。
任務:數數,像青蛙一樣連續呼吸10次。
方法:雙手放在對方肚子上。數10下開始到20下,不間斷。
(二)大閱兵-肌肉大練兵:肌肉有力氣+接受閱兵+結束閱兵。
步驟:平躺:第一次閱兵;第一個主席臺:雙手握緊拳頭,數1-5,結束閱兵,數1-5,。第二次閱兵,同上。
手臂大練兵:用力向前伸:第一次閱兵,用力向前伸,1-5.+第二次閱兵….
眉毛、牙齒、肚子、腿等同上練習。
(三)動物園游戲:抓蚊子:2只手抓一只蚊子,數1-5,握緊拳頭,死了,松開拳頭,數1-5.
07.責任心:孩子犯錯了,到底該不該懲罰?
育兒煩惱變機會的方法。
案例1:吃飯時,你加一塊青菜,放到他碗里,他直接挑出來就扔掉,或扔到地上了。
案例2:下棋,輸了就大發脾氣,把棋盤掀在地上,動手打你,要是成年人的行為,肯定不會輕易放過他。孩子不能因為不懂事,就不懲罰他,不懲罰怎么能學好呢?
懲罰方法:1.Time-out叫做暫停,犯錯了錯誤,既不懲罰也不罵,而是把他局限在某一個與大家隔絕的空間,一個小房間,或房間的角落,或就是一把椅子,這個地方沒有玩具,大家也都不跟他說話,隔絕時間呢是孩子幾歲就隔絕幾分鐘。這個懲罰方法,比較溫和,是解決懲罰問題的一個好選擇嗎?不管是time out 還是其他方法,最根本的是你就不應該懲罰孩子,我想讓孩子學好,有正確的為人處事之道。但是這不一定只有懲罰能做到。
我的方法是: “批評”并讓孩子承擔行為的自然后果。把他犯的錯誤培養成他責任心的機會了。
關于批評的方法在“樂觀”已經講了,3點:不貼標簽,糾正認識上的偏差,行動。行為的自然后果:“扔青菜”,自然后果:孩子把青菜撿起來,扔到垃圾桶里去,把地面擦干凈,并且像燒飯的媽媽道歉;輸了棋,就掀棋盤打人,自然后果:他把棋盤、棋子等收拾好。而且你也可以打他一下,如:打手心,也不要那么使勁,但是得讓他明白:不是在跟他玩,而是在回應他打人的行為。這么打一下,不是體罰,體罰是“扔青菜”后你給他一耳光,這個時候,他承受的后果和他犯的錯誤毫無關系,純粹是用身體上的痛苦來懲罰他,這是體罰。如果他先打人了,你打回去,是他的錯誤引起的自然后果。因為兒童很小就理解:“一報還一報”,對其他小朋友好,他也會對你好,你打了其他小朋友一下,他也會打回來。
他能把自己被打這件事,和剛才自己打人的錯誤很自然的聯系起來。反過來,大部分家長用的懲罰方法與孩子犯的錯誤沒關系,他動手打人,你把他關到暫停房間去懲罰,他把自己鎖在一個房間里發脾氣,你就沒收了他所有的壓歲錢來懲罰,他用所有的壓歲錢買垃圾食品,你就動手打他來懲罰。大人邏輯是:你剛剛犯了錯誤,我給你點顏色瞧瞧,這個時候,孩子心理與其說是在“后悔”和學習,還不如說是莫名其妙:“爸媽這是怎么了?”為什么就這么變得冷酷可惡呢?孩子的邏輯能力本來就不強,在被懲罰之后,又害怕又憤怒,不可能進行理性思考,所以懲罰只能讓他們暫時聽話,不能讓他們明白道理,帶來心理陰影,以及傷害和父母之間的感情了。暫停只是一種溫和的懲罰,仍然是懲罰,孩子最害怕,就是失去爸媽的愛,他被暫停隔離的時候,不僅是爸媽不理他,而且全家人都不理他,感覺被全世界拋棄,他感覺心理打擊非常大,這和體罰在本質上一樣。
建議:一是讓孩子承擔自然后果,合情合理,不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在懲罰他,因此就不會太憤怒或害怕,就更可能進行理性地思考,二來:自然后果,跟他犯的錯誤是密切相關的,他的大腦就更可能把這兩件事聯系起來,他下次再犯錯的時候,他就會本能地想起可能會有的后果,懲罰會讓孩子躲避那個行為,但承擔自然后果,能讓孩子明白,錯誤行為什么是錯的,要付什么樣的責任?
這樣才能培養孩子責任心。讓孩子自己承擔自然后果,也能夠讓他們更樂觀,更有信心。體驗到:犯了錯誤并不可怕,自己去把爛攤子收拾一下。家長經常懲罰孩子,孩子長大后,會覺得:大禍臨頭,只能戰戰兢兢等待懲罰的來臨。從小讓他承擔自然后果,他長大之后犯了錯誤之后的反應,考查一下自己,到底應該付什么樣的責任,思考怎么把自己犯的錯誤,補上去,讓后動手挽回這些責任。
只讓孩子承擔自然后果是不是太輕了。分清:哪些是當場需要糾正的錯誤:把青菜扔到地上撿起來,擦干凈。把棋子棋盤收拾干凈等等。
慢慢解決的問題:不喜歡吃青菜,不接受輸棋,是個問題。也許可以逼著孩子把青菜吃下去,逼著他接受輸棋,但不能讓他愛上吃蔬菜,更討厭蔬菜和輸棋。
“不喜歡吃蔬菜”和“不接受輸棋”本身無嚴重的后果可承擔,可放寬心態慢慢解決,不可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懲罰。
孩子“洗澡、刷牙”說了幾遍,也沒效果,“玩手機”正開心,你把它奪過來,他又哭又鬧。這些行為沒有自然后果,就不承擔自然后果,直奔主題。說了3遍不聽,你讓他承擔責任,洗澡3遍,刷牙3遍嗎?直接拉著他去洗臉…
該他的責任就他付,不是他的責任,不付。
無心犯錯:承擔自然后果:不小心打壞了一只碗,也讓讓他打掃干凈。玩得渾身是泥回來,不知道帶來洗的麻煩,父母不必要去發脾氣:自己去把衣服上的泥沖掉,再扔到洗衣機里去,從生活中的小點滴,犯錯”承擔自然后果,把“錯誤”和“問題”分開,“這樣能避免懲罰帶來的沖突和心理陰影,能讓孩子發展出更牢固的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