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習:上一章節(jié)講的是如何讓孩子配合家長,關鍵點是講述事實,用簡短的語言表達家長的感受,不要采取說教,警告,威脅等方式。
當然,由于這些舊方式可能早已植入我們的語言中,一不小心就會回到老路上去,要想徹底放棄我們熟悉的方式,真的不容易,但是當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和孩子的溝通不暢,親子關系緊張時,其實就是在提醒我們,走錯路了。
當我們能夠覺察到和孩子的溝通有問題時,我們就是在進步。
今天共讀第三章:「代替懲罰的方法」。
我們傳統(tǒng)的思想總會認為,當孩子犯錯,要讓他吃點苦頭,感到痛苦,他才會記住教訓,改正錯誤。
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已經(jīng)有很多心理實驗證明,經(jīng)常被懲罰的孩子,心理會有更多疾病,比如沒有安全感,有強烈的報復心,有自卑感,容易自暴自棄等等,經(jīng)常被懲罰的孩子,在青春期,更容易叛逆。
當孩子做錯事時,既然懲罰不起作用,那該怎么做呢?
簡單來講有四步:
第一步,要和孩子冷靜的溝通問題;
第二步,家長要明確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憤怒,生氣等,以此促使孩子去自我反?。?/b>
第三步,提供選擇,讓孩子承擔自己錯誤行為帶來的自然后果;
第四步;告訴孩子如何彌補失誤。
單獨來看,每一步都不難,其實最難的是我們需要改變態(tài)度。我們不能把孩子犯錯當成一個“恐慌”的事,而是要把錯誤當作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最佳契機,有錯誤不可怕,關鍵是如何改正它。當我們從態(tài)度上接受孩子犯錯,我們才會真正從幫助孩子的角度出發(fā)去正確的引導,去教育孩子。
這個改變當然需要一個過程。記得我侄子也是我的養(yǎng)子,他搬來和我生活時,渾身都是毛病,他是典型的被寵壞的孩子,你只要想想一個“熊孩子”有多招人討厭,就知道我侄子當時是什么樣的樣子了。剛開始和他相處時,我急于糾正他的不良品行,只要看到他的毛病就想趕快幫助他改正,我采取的方式當然是傳統(tǒng)思維:說教,批評,羞辱,威脅等等,結果是,他和我產(chǎn)生強烈的對抗性,表面可能聽從,背后就故意對著干,同樣的錯誤經(jīng)常一犯再犯,不服管教,那一陣我真的是身心俱疲。
事情的轉機就發(fā)生在我轉變觀念后。當我開始接受他的一切,開始尊重他,開始用自然后果代替懲罰時,(我不只是說說而已,而是真的做到這一切時),他逐漸的發(fā)生改變了,從內(nèi)到外,從他的心到他的行為,變化就是真實的發(fā)生了,現(xiàn)在的他,當然和過去是截然不同了。對大人有禮,對自己的事能夠按計劃執(zhí)行,和小朋友能夠和諧共處,業(yè)余還做小生意。
所以我想說的是,技巧就是“術”,對于解決問題當然重要,不過要使其發(fā)生作用,關鍵還得先改變我們觀念,如果思想上沒有改變,縱然學了很多技巧,其實也無法熟練運用。
對待孩子的錯誤或不良行為,正確的觀念應該是:
第一,孩子犯錯是非常正常的,因為孩子正是在頻繁的錯誤中才能學會正確的行為。
第二,面對孩子犯錯,家長的目的不是為了懲罰他,而是要設法去喚醒孩子的自我反思,自省的能力。只有孩子內(nèi)心產(chǎn)生羞恥感或任何不認同自己不良行為的情感,他才會主動去改正錯誤,而且不再犯。
第三,最好的幫助孩子改錯的方式是,讓他承擔自然后果,用事實教育他。
日更74/10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