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非暴力溝通》有感一
跟《非暴力溝通》結緣于熊貓書院,“拆書幫”的領悟和我的思想似乎還是無法無縫連接,隨后買了書,聽了樊登讀書,仍然覺察自己的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有待提高,這次進入麗芳老師的21天共讀,目的為了提升自我!
我癡迷本書源于我對尊重、快樂、愛的追求,當我們希望被尊重被愛,從而帶來喜悅時,就要從改變溝通方式開始。當你有情緒的時候,要放下自己的條件反射,聆聽別人和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獲得相互的理解和尊重,無論順境逆境都達到相互幫助的目標。
我理解的非暴力溝通就是遠離暴力的溝通,就會自然流露出愛,愛就會全然的融入到我們的生活,那時自然呈現的就是尊重、理解、欣賞、感受、慈悲和友情。
如果說教育中沒有快樂,那么授教者本身就沒有體會過快樂;如果說生活中沒有愛,那么經歷者本身就沒有付出過愛;這都叫做情得式無助!自身沒有的,如何施源于他人。讓我努力學習做個有力量的人,培育自我的尊重與愛。和他人情意相通,樂于助人,給身邊的親朋好友帶去尊重、快樂和愛!
君子不器,做個完整的人!
第一章內容: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非暴力溝通的場景?
第一是自我的對話,就和自己的對話。
第二個是與個人的交談。
第三的話會是小組的討論,可能你會很多人進行交流和互動。
在哪些關系中我們可以運用到非暴力溝通呢?
包括家庭、親密關系、學校和組織機構、心理療法和神經輔導、外交和商業談判。
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終結:非暴力溝通就是要專注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我們需要鼓勵傾聽,包括傾聽自己的聲音,對方的聲音。
今天深度慢讀《非暴力溝通》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愛”。
“蒙蔽”我不喜歡,我喜歡思維導圖的閱讀方法,
通過昨天的學習和練習,有了一點點了解。
這本書讀起來內容比較容易,但是在看書的時候會找不到關鍵詞或者關鍵點,給大家分享一個小小的訣竅。在《非暴力溝通中》中,有很多事案例,建議大家可以先看內容,再看案例。先分清楚知識點和案例這兩個內容,然后聚焦在知識當中,找到那些讓你讀起來非常困難或者讀不懂的詞,那通常就會是重點的,關鍵的詞,順著那些詞看一看,你會有一些什么樣不同的感受呢?
相對于非暴力溝通,還有一種溝通,叫做異化的溝通。它來源于性惡論,一般應用在等級社會和專制社會,相信教育可以控制人的天性。
它可以滿足人的愿望,但是很多情況下忽略了感受和需要,從而造成了彼此的傷害。
非暴力溝通四個要素:我們要區分事實、感受、需要和請求。
異化的溝通,是指我們通常進行溝通的時候回直接進入評判、命令、比較或者直接指責對方的方式進行。
當你自己遇到這樣情況的時候,你當然會受到傷害。
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鼓勵彼此傾聽,了解對方的需要和感受。異化的溝通,很糟糕的糟糕的現象還是有方法可以解決的。
道德評判就是用自己的價值觀評判他人,如果符合這個標準了,那就ok的。
典型的用自己的價值觀扣到了別人身上的,我們在這樣一些評論過程當中,通常會暗示自己的需要,然后產生敵意,有它會產生幾種情況?
如果你想體會什么叫做悲慘的生活,有個方式,找到全世界最完美的男生或女生照片貼在你家里。然后每天去看看你身上的一整塊的腹肌,進行比較,感受一下落差。
或者可以看看他人的成就,想想自己的財產和馬云的財產,然后發現哪怕三伏天其實也挺涼快的,因為心比較涼。
深度慢讀《非暴力溝通》第3章:區分觀察和評論。
前天妖精群(一個閨蜜群的膩稱)聚會,朋友拿出一本《非暴力溝通》和大家分享,她侃侃而談,似乎分享的是自己的人生禮物,而非一本書,在她美麗動情的神情中,我又一次被這本書打動,不禁回想著馬歇爾·盧森堡博士一幕幕驚人之舉,想到他的神奇而平和, 想到當我們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愛將自然流露。這一切,都是我們所需要的,都是我們最好的禮物。
此刻我們需要一顆安靜的心,讓我們更好地聆聽自己和別人心底的聲音;一顆安靜的心,讓我們更好地來觀察感受,需求和請求,不要蒙蔽愛,讓愛融入我們的生活。
深度慢讀《非暴力溝通》4,體會和表達感受。
幾天的50字分享,慢慢體味下來,非暴力溝通的學習,讓我們在內心建立的是覺察與感受,
當遇到困惑或者遇到憤怒的時候,察覺這個憤怒,是基于事實,還是基于我內心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這樣的感受之下,會發現非暴力溝通最大的受益者其實是自己。
因為我們首先學會聆聽自己,然后才可能學會去聆聽別人內心的聲音。當我們能夠感受到自己的情緒以后,也才能感受到別人真正的需求。

深度慢讀《非暴力溝通》,第5章從四個方面講:需求
精讀的易處,可以慢慢體會,到慢慢感知,再到慢慢融入身體,這是個奇妙的過程,也許也是蛻變的過程,從第三章的覺察、第四章的感受,到第五章的需求;隨著盧森堡博士的思緒,故事,以及他帶給我們的神奇,我發現自己生活中開始離不開非暴力溝通啦,例如對兒子的要求,我從原來的控制,變成現在的詢問,變成現在直接關注他的感受,總是在問,“你是什么感受呀?”并跟他一起建立表達感受的語言體系。
聽到不中聽的話,
非暴力溝通的需要,
難以承受的痛苦,
從情感的奴隸到生活的主人。
深度慢讀《非暴力溝通》第6章請求幫助
隨著覺察、感受、需求的不斷深入了解非暴力溝通的又一要素請求,在和關系的互動中,我通常會說“不要做”什么,說話通常含糊其辭,對方困惑中沒有做很好的回應,其實它沒有幫助我了解自己的想法,當然不能達到溝通的效果,也不知道談話的目的和自己的真正的需求。
這幾天我一直在反思自己骨子里的強勢,表面的語言請求似乎也無法掩飾它的存在,要求未得到滿足時通常會責怪和指責,有甚者會利用他人的內疚心態,這種情況多數用在老公和家人身上,依仗他們的愛;其實非暴力溝通的目的就是基于愛、源于愛,因為愛不要去改變別人來迎合我們,向內改變自己與人聯系,注意保持覺察誠實傾聽對方的需求。要聆聽自己和聆聽他人內心的聲音,讓幸福圍繞我們!
#深度慢讀《非暴力溝通》第7章“用全身心傾聽”#
耳朵不聾的都可以聽,聽到鳥叫蟬鳴聲聲,聽到交響樂合奏,都是賞心樂事,這是本能;在學非暴力溝通前有多少人想過如何傾聽他人和自己的心聲,通過覺察他人和自己來傾聽、通過感受他人和自己來傾聽、感知他人和自己的需求、發出請求,這是能力;
學會傾聽,為了給予對方需要的反饋,這是一個覺察的過程,是一個學會用疑問句探究感受的過程;更需要我們領會后掌握方法;
在非暴力溝通當中,首先要關注到自己,因為你越留意自己內心的聲音,就越能聽到別人的聲音,只有你學會愛自己,才可能愛別人。關心好自己,照顧好自己和愛自己,這能力需要練就。
深度慢讀《非暴力溝通》第八章“傾聽的力量”
? ? ? 讀到今天,真正感受非暴力溝通可以獲得的“愛”流動所賦予的力量。它使我改變說話的模式、傾聽的意愿。我以不再固執己見,顧做女王范的不示弱,學會在聆聽的過程中,發現人性中共通的東西。這使我和朋友、家人、同事的溝通更加的容易。
? ? ? ?昨天給和同事們一起共讀《非暴力溝通》,簡單的練習,溝通質的飛躍,我們之間的互動變得生動、有趣,我也提醒自己傾聽自己的感受、需要的同時,傾聽他人,從而更多的獲得或者說要聽到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直接表達,讓我們同事間的聯系變得通暢,愛的流動。
深度慢讀《非暴力溝通》第9章“愛自己”
當下很火的一句:愛自己才會愛別人;自己沒有的無法給予別人。
那真正愛自己的心理地圖是什么呢?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都隱藏著多種自我狀態,兒童的自我,成人的自我,父母的自我;真的的愛自己就要學會照顧好每個自我,承認它的存在,認可它的存在,無論它是否完美,是否是你喜歡的狀態。
不要綁架自己,表現不完美不要引起羞愧和內疚;保持清醒,在逆境中使我們很好的轉變;做符合我們自己的心愿的事,其實是出于尊重與愛護自己。
當你找到并投入到享受生命樂趣的方式中時,
也就是唯一愛自己的方式。你沒有辦法改變客觀世界和問題的時候,就去改變自己的心態。當有怨恨自己、逼迫自己的時候,就去聆聽內心的聲音,去做出令自己喜悅的選擇。
祝福自己:我是最好的最棒的,我朝我喜悅的方向成長!
深度慢讀第《非暴力溝通》第十章:“充分表達憤怒”。
這是真正有難度的,希望我能成功。
天生的習氣根深蒂固,可以通過幾天的《非暴力溝通》學習改變,我們暴怒脾氣么?能隱藏自我的憤怒么?
我們當然不能忽視、壓抑我們內心深處情緒和內心深處的渴望,這個疑惑我埋藏了很久,第十章給了我答案,在非暴力溝通當中,有專屬的憤怒的表達方式。
通過四個步驟表達自己的憤怒,覺察自己的情緒,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專注于自我和對方的尚未滿足的需要,而非誰是否有對錯。在家庭生活中,我們總覺得痛苦是其他人造成的,他人應該受到責罰,即便在我們暴力的指責下,對方改變了行為,其實我們還是埋下了暴力的種子或者使用了暴力,并且創造了新的問題。我們總是傾向于自我保護,我們的行為是特別有攻擊力的,對方在我們的指責下很難體會到我們的需要,我們更不可能滿足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
所以發生爭執,產生憤怒的情況時,不妨想一想今天的分享,先用心傾聽對方理解對方,找到他的感受和需要,對方才有可能傾聽到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
真正的學習需要讓知識變為行動,讓行動變為意識,由意識層面進入到潛意識的層面。
深度慢讀《非暴力溝通》第11篇“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
強制力讓我想到最多的是懲罰,因為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充滿著這個機制。我愛人是個是非恩怨分明的人,在他成長過程中從未停止過“對與錯”的博弈;當然這樣的觀念一直流淌在他的的血液里,根深蒂固,如今充斥了我和兒子的生活,對于兒子的教育永遠的評判與獎懲,和兒子的關系缺少了真正意義的鏈接,這一點也不是被他所認可的。
兒子現在為回避懲罰,不愿意做任何有挑戰的事情,由于他不屈服父母權威的個性,造成他暫時的不關注事情本身的價值,在常規看來他愛狡辯,愛推脫,其實他早已陷入到失敗的憂慮當中,產生了自己的禁止信息,“不要成功”,因為成功沒有價值,只會面臨是否獲得懲罰,這使他沒有核心驅動力,沒有身份定位,對權威沒有畏懼感,只是隨性散慢,但我堅信這是不影響孩子品格的表象,完全可以扭轉。學習了NVC,我想先體會老公的感受,從而找到他的需求;我更要體會兒子的感受,從而找到他的需求;幫助他們共同成長,更進一步滿足我尚未滿足的需求,讓我們的生活方式中多些選擇,而不是只有對錯。
深度慢讀《非暴力溝通》第12章 重獲生命的熱情。
幾天的學習NVC,發現溝通仍然會遇到很多的挑戰,原來我們有很多無意的知識制約我們、阻礙我們和其他人非暴力溝通,那些無意的知識可能是來自善意的父母;來自于老師或者出現在你生命當中的其他人。
有時惱怒這些無意的知識和擁有這些知識的人,比如我的家人和他的固執。
在非暴力溝通的學習中需要我們,要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我們通可以通過三步來進行改變:
第一是 鼓勵區分觀察和評論;
第二是 認識到情感的根源,其實是來自人的需要和想法。
第三是 用建設性的語言,提出明確的請求。
現在的社會表達需要被認為是一種自私的表現,被認為是一種破壞性和消極的表現。所以很多人不敢表達需求,也不會表達需求;
我們在很多時候是沒有辦法改變別人的,所以可以從改變自己開始。
深度慢讀《非暴力溝通》第13章 表達感激
最近很多的覺察自己,感受自己,但了解自己的需求還有很多障礙,請求還不能清晰和準確的表達;
但我有意愿傾聽自己和別人心底的聲音。
早上聽樊登讀書時提到要做生活的引領者,而不是生活的觀察者,最后做的是讓自己成為生活的改變者。
對這樣的一個訴求目標,我還要在非暴力溝通的模式下繼續前行,覺察-感受-需求-請求的公式的模式下繼續前行。
非暴力溝通于我不應該是書本上的知識,它是我的工具,實用的語言模式,我需要努力,真正的把它代入到生活當中,給家里帶來一些改變,這才是學習最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