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上述這樣的戰役和戰斗的作戰方針,一句話說完,就是:”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這對于我之戰略方針”內線的持久的防御戰“說來,是相反的;然而,又恰是實現這樣的戰略方針之必要的方針。如果戰役和戰斗方針也同樣是”內線的持久的防御戰“,例如抗戰初起期之所為,那就完全不適合敵小我大、敵強我弱這兩種情況,那就決然達不到戰略目的,達不到總的持久戰,而將為敵人所擊敗。所以,我們歷來主張全國組成若干個大的野戰兵團,其兵力針對著敵人每個野戰兵團之兵力而二倍之、三倍之或四倍之,采用上述方針,與敵周旋于廣大戰場之上。這種方針,不但是正規戰爭用得著,游擊戰爭也用得著,而且必須要用它。不但適用于戰爭的某一階段,而且適用于戰爭的全過程。戰略反攻階段,我之技術條件增強,以弱敵強這種情況即使完全沒有了,我仍用多兵從外線采取速決的進攻戰,就更能收大批俘獲的成效。例如我用兩個或三個或四個機械化的師對敵一個機械化的師。幾個大漢打一個大漢之容易打勝,這是常識中包含的真理。
(七六)如果我們堅決地采取了戰場作戰的“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就不但在戰場上改變著敵我之間的強弱優劣形勢,而且將不斷地變化著總的形勢。在戰場上,因為我是進攻,敵是防御;我是多兵處外線,敵是少兵處內線;我是速決,敵雖持久待援,但不能由他自由做主;于是在敵人方面,強者就變成了弱者,優勢變成了劣勢;我軍方面反之,弱者變成了強者,劣勢變成了優勢。在打了許多這樣的勝仗之后,總的敵我形勢便將引起變化。這就是說,集中了許多戰場作戰的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的勝利以后,就逐漸地增強了自己,削弱了敵人,于是總的強弱優劣形勢,就不能不受其影響而發生變化。到那時,配合著我們自己的其他條件,再配合著敵人內部的變動和國際上的有利形勢,就能使敵我總的形勢走到平衡,再由平衡走到我優敵劣。那時,就是我們實行反攻驅動出國的時機了。
(七七)戰爭是力量的競賽,但力量在戰爭過程中變化其原來的形態。在這里,主觀的努力,多打勝仗,少犯錯誤,是決定的因素。客觀因素具備著這種變化的可能性,但實現這種可能性,就需要正確的方針和主觀的努力。這時候,主觀作用決定的了。
主觀性,靈活性,計劃性
(七八)上面說過的戰役和戰斗的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中心點在于一個進攻;外線是說的進攻的范圍,速決是說的進攻的時間,所以叫它做“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這是實行持久戰的最好的方針,也即是所謂運動戰的方針。但是這個方針實行起來,離不了主動性、靈活性和計劃性。我們現在就來研究這三個問題。
(七九)前面已說過了自覺的能動性,為什么又說主動性呢?自覺的能動性,說的是自覺的活動和努力,是人之所以區別于物的特點,這種人的特點,特別強烈地表現于戰爭中,這些是前面說過了的。這是說的主動性,說的是軍隊行動的自由權。是以區別于被迫處于不自由狀態的。行動是自由軍隊的命脈,失了這種自由,軍隊就接近于被打敗或被消滅。一個士兵被繳械,是這個士兵失了行動自由被迫處于被動地位的結果。一個軍隊的戰敗,也是一樣。為此緣故,戰爭的雙方,都力爭主動,力避被動。我們提出的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以及為了實現這種進攻戰的靈活性、計劃性,可以說都是為了爭取主動權,以便逼敵處于被動地位,達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之目的。但主動或被動是和戰爭力量的優勢或劣勢分不開的。因而也是和主觀指導的正確或錯誤分不開的。此外,也還有利用敵人的錯覺和不意來爭取自己主動和逼敵處于被動的情形。下面來分析這幾點。
(八〇)主動是和戰爭力量的優勢不能分離的,而被動則和戰爭力量的劣勢分不開。戰爭力量的優勢或劣勢,是主動或被動的客觀基礎。戰略的主動地位,自然以戰略的進攻戰為較能掌握和發揮,然而貫徹始終和普及各地的主動地位,即絕對的主動權,只有以絕對優勢對絕對優勢才有可能。一個身體健壯者和一個重病患者角斗,前者便有絕對的主動權。如果日本沒有許多不可克服的矛盾,例如它能一下出幾百萬至一千萬大兵,財源比現在多過幾倍,又沒有民眾和外國的敵對,又不實行野蠻政策招致中國人民拼死命反抗,那它便能保持一種絕對的優勢,它便有一種貫徹始終和普及各地的絕對的主動權。但在歷史上,這類絕對優勢的事情,在戰爭和戰役的結局是存在的,戰爭和戰役的開頭則少見。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屈服的前夜,這時協約國變成了絕對優勢,德國則變成了絕對劣勢,結果德國失敗,協約國獲勝,這是戰爭結局存在著絕對的優勢和劣勢之例。又如臺兒莊勝利的前夜,這時當地孤立的日軍經過苦戰之后,已處于絕對的劣勢,我軍則造成了絕對的優勢,結果敵敗我勝,這是戰役結局存在著絕對的優勢和劣勢之例。戰爭或戰役也有以相對的優劣和平衡狀態而結局的,那時,在戰爭則出現妥協,在戰役則出現對峙。但一般是以絕對的優劣而分勝負居多數。所有這些,都是戰爭或戰役的結局,而非戰爭或戰役的開頭。中日戰爭的最后結局,可以預斷,日本將以絕對劣勢而失敗,中國將以絕對優勢而獲勝;但是在目前,則雙方的優劣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日本因其具有強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這個有利因素,對于我們弱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占了優勢,因而造成了它的主動權的基礎。但是因為它的軍力等等數量不多,又有其他許多不利因素,它的優勢便為它自己的矛盾所減殺。及到中國,又碰到了中國的地大、人多、兵多和堅強的民族抗戰,它的優勢再為之減殺。于是在總的方面,它的地位就變成一種相對的優勢,因而其主動權的發揮和維持就受了限制,也成了相對的東西。中國方面,雖然在力量的強度上是劣勢,因此造成了戰略上的某種被動姿態,但是在地理、人口和兵員的數量上,并且又在人民和軍隊的敵愾心和士氣上,卻處于優勢,這種優勢再加上其他的有利因素,便減殺了自己軍力、經濟力等的劣勢的程度,使之變為戰略上的相對的劣勢。因而也減少了被動的程度,僅處于戰略上的相對的被動地位。然而被動總是不利的,必須力求脫離它。軍事上的辦法,就是堅決地實行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和發動后的游擊戰爭,在戰役的運動戰和游擊戰中取得許多局部的壓倒敵人的優勢和主動地位。通過這樣許多戰役的局部優勢和局部主動地位,就能逐漸地造成戰略的優勢和戰略的主動地位,戰略的劣勢和被動地位就能脫出了。這就是主動和被動之間、優勢和劣勢之間的相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