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現在我們能夠接觸到的很多多都是精神分析心理學,而且自己也一直算是比較相信精神分析心理學派,甚至把心理學等同于心理精神分析,認為這才是心理學,所以在生活中遇到很多都會仔細分析一番。從精神分析心理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開始,很多心理學家相信,人是過去,尤其是童年經歷的產物。也就是說我們過去的經歷,尤其是童年的經歷會變成我們的潛意識,決定著我們的人生。我覺得這方面的分析有其道理,但對于我們真正的改變而言沒有特別大的幫助。直到最近機緣巧合讀到了阿德勒的書才發現,原來心理學派中除了精神分析學派還有另外一類。
? ? ? 阿德勒的名著《超越自卑》,就走的是另外一條心理學的道路。阿德勒本身的人生故事也很傳奇,他小的時候身體發育不良,個子矮小,駝背,而且學習成績也不好,矮窮丑中的三樣占了兩樣。長輩也經常會拿他與高富帥的哥哥相比,這讓他從小生活在自卑的陰影里,在他三歲的時候,弟弟去世,并且自己兩次被車撞了,五歲的時候得肺炎差點去世,人生頗多坎坷。但他最終找到那獨特的人生意義,并成為了一名心理學大師。
? ? ? ? ? ?阿德勒主張重要的不是我們過往的那些經歷對我們的影響,而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過去。而我們對自己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在他的思想體系里認為我們現在的心理癥狀,并不是過去經歷的產物,而是要為現在的“目的”服務。比如我們很多人特別不善于和異性交往。按照精神分析心理學派的解釋就是這種現象肯定是童年的一些經歷才導致了現在的這種癥狀。但阿德勒覺得探討這個癥狀產生于童年的經歷并沒有什么意義。探討這個癥狀為我們現在的“目的”服務卻很有意義,通過這樣的探討,使得我們把自我從過去中解放出來。
? ? ? 試想,如果我們只關注到所有人的“現在”都由“過去”所決定,如果一味的關注過去的原因,完全用原因解決事物,那就會陷入一種原因決定論。順理成章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現在甚至是未來都被過去所決定,那就就無法改變了,如果我們一致依賴過去的原因決定論,那么可能就會永遠止步不前。
? ? ? ?比如,如果我們因為感冒發燒等身體疾病去看醫生,如果醫生只就引起感冒的原因告訴我們說“我們之所以會感冒是因為昨天穿的太單薄”,這個答案我們可能滿意嗎?就算我們滿意,但是這個原因對我們現在身體正在遭受著疼痛這個事實無濟于事的。這就像一些立足于原因決定論的人們,僅僅指出我們現在之所以痛苦是因為過去的事情。這個說法可能正確,但是對我們現在正在遭受痛苦的這個經歷而言無濟于事。現在心理學上流行的心理創傷學說就是典型的原因決定論的典型。心理創傷學說就認為心靈故去所受的傷害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禍首。
? ? ? ?但阿德勒就直接否定了心理創傷學說,認為任何經歷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并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這也就是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自己經歷的意義。這并不是說遭遇大的變故等事件對我們的人格的形成毫無影響,相反這種影響會很大,但是關鍵是,經歷本身不會決定什么,我們給過去的經歷賦予什么樣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人生的自由不是由過去或者別人賦予的,而是我們自己主動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畢竟再怎么找又原因也無法真正改變一個人。
? ? ? ? ? 無論之前的經歷發生了什么,或者我們的周圍環境變化了多少,實際上對我們今后要過的人生沒有決定性的影響,我們需要的是為自己的目的或者意義服務。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但這并不代表每個人真正的生活在同一個世界,每個人都住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之中卻又不自知。每個人看到的主觀世界都是不同的,你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客觀世界。而且可能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與他人共同處在一個完全相同的世界,因為我們很難擺脫自己的主觀。所以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并不在于之前經歷如何或者環境如何變化,而在于我們自己怎樣。所以只要自身發生變化,問題就簡單多了,肯定我們作為一個人的自由意識,而不要把人當作是一個已經在很小的時候就被決定了的機器,要更多的考慮人的潛能,意識到人是可以不斷變化的存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