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世界上一共有多少本書?
2010年8月5日,谷歌圖書搜索通過計算機算法找到了答案:1億2千9百多萬冊。這是谷歌一名軟件工程師連內德·泰切在博客上發帖公開的。他對“書”的概念進行了解釋,他并沒有單純以“作品”來算,即使是有著許多版本的《哈姆雷特》,每個版本的前言和評價都不一樣,因此,哪怕是一本書,有著不同版本,搜索也都將其分開來算。如今已過去幾年,相信這一數字還在快速地增長中。
莊子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意思就是說: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人生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必然失敗的。我們在面對浩如煙海的書時,總以為自己有太多的選擇,其實是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盲目地想要讀完所有的好書,不僅非常不現實,而且也是對自己時間和精力的不負責。
作者認為,我們讀書,應該讀經典的好書,這樣的書其實很少,
第一步,找出一本書,借助手指,指尖指著要讀的地方讀,通過強行地提高手指的移動速度來提高閱讀速度,集中注意力,在你理解的基礎上速度越快越好。
第二步,連續閱讀三分鐘,并且記錄下三分鐘共閱讀了多少的內容,進行標記。
第三步,再次閱讀這些你記錄的內容,把手指的移動速度加快,需要在兩分鐘內完成閱讀。
第四步,你需要重復上一步的操作,但是要把速度提高到一分鐘,這時候你的閱讀速度已經提高了三倍,你還要不斷練習從而讓自己適應這個速度。
經過這些訓練,當你每分鐘閱讀的字數達到在900字左右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逐漸開始擺脫“默讀”——即腦海呈現的不再是聲音,而是信息本身。只有“讀書”變成“看書”,你的閱讀速度才會真正提升。
的定義是:你在閱讀時要提出問題來——在閱讀的過程中,你自己必須嘗試去回答的問題。是的,閱讀的藝術就是以適當的順序提出適當的問題。
書中給出了閱讀者需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
一:整體來看這本書在說什么?
你需要想辦法找到這本書的主題以及從屬的關鍵議題。
二:作者在細節上說了什么?
你需要了解作者的特殊觀點。
三: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四:這本書和你有什么關系?
掌握閱讀藝術的精髓在于不斷提出問題并嘗試精準正確地回答問題 。我們可以以筆記的形式來對待這些問題,你需要把答案寫出來,因為逼迫自己表達是主動思考的重要形式。
析閱讀的第一個規則是: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在你閱讀之前就知道。
但是在這之前,我們起碼得學會如何分類。
首先,從是否虛構,我們可以將書分為“小說類”與“論說類”兩大類。一本論說性書籍的主要目的在于傳達知識,而我們的分析閱讀會更適用于這一類書籍。
然后,我們繼續把論說類書籍進一步細化,可分為“理論性作品”與“實用性作品”。雖然我們日常生活中也一直在說“理論”和“實用”這兩個詞,但是與這里說的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的第二個規則: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也就是說,你要盡量簡短地說出整本書的內容是什么,而且不能滿足于一個模糊的概念,閱讀論說性的書籍往往可以直接在摘要、序言、目錄等部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但也有一些書會比較困難,因此,我們可以借助分析閱讀的第三個規則。
分析閱讀的第三個規則是:將書中重要的篇章列舉出來,并說明他們是如何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的。每一本書都是作者創造出的藝術品,它也同樣具備藝術品的整體性與復雜性。一本好書,不僅僅是內容的簡單集合,還會有完善的架構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內容。
當你已經熟練地運用第二、三兩個規則,你就會發現你對整本書的方向已有了大致的了解。接下來要提到的是第四個規則: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或者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所以把這幾個規則連接在一起,就是:你需要在書中找到一些問題,并進行分類。哪個是最核心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如何被論述的?剩下的問題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理論性的,哪些又是實用性的?
的第五個規則:找出重要的單字(word),并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這句話理解起來很容易,但實際操作起來卻比理解要難。
首先,什么樣的字才算重要的單字呢?在這里我們也有一些經驗可以幫助尋找這些單字。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看這重要的單字,往往就是最讓人頭痛的字。因為它有可能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時時接觸到的,作者一般也會在書中將這些重要的字標注出來或反復強調。
但僅僅找到這些單字還不夠,我們還得確認這些單字在使用時最精確的意義。因為這些單字在生活中可能非常普通,但是在書中它往往被用于表達完全不同的意思,這時候你需要做的就是不停地比較上下文來推敲這些重要的單字,直到確認你理解的就是作者想表達的意思。
找到了重要的單字,接下來就到了第六個規則:將一本書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我們同樣可以運用找到單字的方法去尋找這些句子。當我們找到了關鍵句,那么如何確定我們真的理解了它的主旨呢?作者在這兒給出了兩種測試方法:
1.“用你自己的話來說”,如果要你就作者所寫的某個句子作解釋,而你只是重復他的話,或在前后順序上作出一些小小的改變,那你最好懷疑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這句話。
2.你能不能舉出一個自己所經歷過的主旨所形容的經驗,或者與主旨相關的某種經驗?
分析閱讀的第七個規則是:從相關的關聯中,設法架構出一本書的基礎論述。但這是有很大難度的,因為論述可能出現在句、段,甚至段的集合中,更何況,每一本書都有許多段落根本沒有任何論述。
因此,關于第七個規則,還可以用另外一個公式:如果可以,找出書中說明重要論述的段落。可是,如果這個論述并沒有這樣表達出來,你就要去架構出來。你要從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選句子出來,然后整理出前后順序的主旨。
那么具體要如何做呢?
首先,找到論述中所包含的聲明,也就是你為什么該接受作者這個論述的理由或者是這些理由帶領你到什么樣的結論上。
其次,你需要區分不同的論述方法:歸納法和演繹法。前者以一個或多個特殊的事實證明某種共同的概念,后者用連串的通則來證明更進一步的共通概念。
最后,找出作者認為哪些事情是假設,哪些是能證實的或有根據的,以及哪些是不需要證實的自明之理。當你明確了文本的共識、主旨和論述,那么分析閱讀的第八個規則便水到渠成了,而這也是詮釋內容的最后一個步驟:找出作者的解答。
經過前面的積累,你對這本書已經有了相當多的了解,你也該回應一下第一階段的規則(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你需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偵探,你的任務是用最少的時間尋找這本書的主題或思想的線索。當然,你不能放過書里的任何一個細節,包括“書名”,“副標題”,“序言”,“目錄”,“索引”。然后再從目錄里挑選幾個你看起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章節來看看,最后一步就是把書打開隨便翻翻,隨便挑一些閱讀一下。
待你完成這些步驟,你應該就能有了大概的判斷:這本書大概是說了什么?這本書值不值得我繼續讀?如果你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那么恭喜你,你已經完成檢視閱讀的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