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One——THE DIMENSIONS OF READING
1. The Activity and Art of Reading
- 在媒體發(fā)達的現(xiàn)代,我們還是需要讀書,因為媒體的資訊根本不用思考,阻礙了理解力。[1]
現(xiàn)代的人有一種感覺,讀書這件事好像已經(jīng)不再像以往那樣必要了。收音機,特別是電視,取代了以往由書本所提供的部分功能,就像照片取代了圖畫或藝術設計的部分功能一樣。我們不得不承認,電視有部分的功能確實很驚人,臂如對新聞事件的影像處理,就有極大的影響力。收音機最大的特點在于當我們手邊正在做某件事(譬如開車)的時候,仍然能提供我們資訊,為我們節(jié)省不少的時間。但在這中間還是有一個嚴肅的議題:到底這些新時代的傳播媒體是否真能增進我們對自己世界的了解?
或許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比以前的人多了,在某種范圍內(nèi),知識(knowledge)也成了理解(understanding)的先決條件。這些都是好事。但是,“知識”是否那么必然是“理解”的先決條件,可能和一般人的以為有相當差距。我們?yōu)榱恕袄斫狻保╱nderstand)一件事,并不需要“知道”(know)和這件事相關的所有事情。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換句話說,現(xiàn)代的媒體正以壓倒性的泛濫資訊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
會發(fā)生這個現(xiàn)象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所提到的這些媒體,經(jīng)過太精心的設計,使得思想形同沒有需要了(雖然只是表象如此)。如何將知識分子的態(tài)度與觀點包裝起來,是當今最有才智的人在做的最活躍的事業(yè)之一。電視觀眾、收音機聽眾、雜志讀者所面對的是一種復雜的組成——從獨創(chuàng)的華麗辭藻到經(jīng)過審慎挑選的資料與統(tǒng)計——目的都在讓人不需要面對困難或努力,很容易就整理出“自己”的思緒。但是這些精美包裝的資訊效率實在太高了,讓觀眾、聽眾或讀者根本用不著自己做結論。相反的,他們直接將包裝過后的觀點裝進自己的腦海中,就像錄影機愿意接受錄影帶一樣自然。他只要按一個“倒帶”的鈕,就能找到他所需要的適當言論。他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表現(xiàn)得宜。
2. The Levels of Reading
- 第一層次: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
- 第二層次: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是系統(tǒng)化略讀skimming systematically的一門藝術
- 第三層次: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分析閱讀是特別在追求理解的
- 第四層次,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
4. The Second Level of Reading: Inspectional Reading
Inspectional Reading I Systematic Skimming or Prereading
- 先看書名頁,然后有序就先看序
- 研究目錄頁
- 如果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
- 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
- 開始挑幾個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
- 最后一步,把書打開來,東翻翻西翻翻,念一兩段,有時候連續(xù)讀幾頁,但不要太多。隨時尋找主要論點的信號,同時不要忽略最后的兩三頁。
Inspectional Reading II: Superficial Reading
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者思索,而不是一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就查資料、問別人等等。例子:莎士比亞的戲劇,不要陷于細節(jié)(生字、注腳),另外這個規(guī)則也適用于論說性的作品,如《國富論》。
On Reading Speeds
閱讀的層次與現(xiàn)在市面上的速讀的關系:那些課程主要是矯正基礎閱讀層次的問題。
- 不同的書 、同一本書的不同部分應該用不同的速度來讀
大多數(shù)人有能力比他們現(xiàn)在讀的速度還更快一點。但是也有很多人讀得太快了。應該是依照讀物的性質(zhì)和復雜程度,而讓你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
許多書其實是連略讀都不值得的,另外一些書只需快速度過就行了。
所謂閱讀速度,理想上來說,不只是要能讀得快,還要能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要知道什么時候用什么樣的速度是恰當?shù)摹C恳槐緯?,不論是多么難讀的書,在無關緊要的間隙部分就可以讀快一點。而一本好書,總會包含一些比較困難,應該慢慢閱讀的內(nèi)容。
Fixations and Regressions
- 半出聲、逗留甚至倒退的閱讀習慣不好,可以用手指做指針來改正
半個多世紀以來,速讀的課程讓我們有了一個最重大的發(fā)現(xiàn):許多人會從最初學會閱讀之后,多年一直使用“半出聲”(sub-vocalize)的方式來閱讀。此外,拍攝下來的眼睛在活動時的影片,顯示年輕或未受過訓練的閱讀者,在閱讀一行字的時候會在五六個地方發(fā)生“逗留”(fix-ate)現(xiàn)象。(眼睛在移動時看不見,只有停下來時才能看見。)因此,他們在讀這一行字的時候,只能間隔著看到一個個單字或最多兩三個字的組合。更糟的是,這些不熟練的閱讀者在每看過兩三行之后,眼睛就自然地“倒退”(regress)到原點——也就是說,他們又會倒退到先前讀過的句子與那一行去了。
所有這些習慣不但浪費而且顯然降低了閱讀的速度。之所以說是浪費,因為我們的頭腦跟眼睛不一樣,并不需要一次只“讀”一個字或一個句子。我們的頭腦是個驚人的工具,可以在“一瞥”之間掌握住一個句子或段落——只要眼睛能提供足夠的資訊。因此,主要的課題——所有的速讀課程都需要認知這一點——就是要矯正許多人在閱讀時會“逗留”,會“倒退”,因而使他們的速度慢下來的習慣。幸運的是,要矯正這樣的習慣還蠻容易的。一旦矯正過了,學生就能跟著腦部運作的快速度來閱讀,而不是跟著眼部的慢動作來閱讀了。
要矯正眼睛逗留于一點的工具有很多種,有些很復雜又很昂貴。無論如何,任何復雜的工具其實都比不上你的一雙手來得有用,你可以利用雙手訓練自己的眼睛,跟著章節(jié)段落移動得越來越快。你可以自己做這樣的訓練:將大拇指與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這個“指針”順著一行一行的字移動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覺的還要快一點。強迫自己的眼睛跟著手部的動作移動。一旦你的眼睛能跟著手移動時,你就能讀到那些字句了。繼續(xù)練習下去,繼續(xù)增快手的動作,等到你發(fā)覺以前,你的速度已經(jīng)可以比以前快兩三倍了。
The Problem of Comprehension
- 我們的手能夠增進閱讀速度,也幫我們更加專注。
就我們所知,沒有一種速讀課程不是聲明在閱讀速度加快時,理解力也同時增進。整體來說,這樣的聲明確實是有點根據(jù)的。我們的手(或其他工具)就像是個計時器,不只負責增進你的閱讀速度,也能幫助你專注于你所閱讀的東西上。一旦你能跟隨自己的手指時,就很難打磕睡或做白日夢,胡思亂想。到目前為止,一切都很不錯。專心一致也就是主動閱讀的另一種稱呼。一個優(yōu)秀的閱讀者就是讀得很主動,很專心。
Summary of Inspectional Reading
- 以下簡短的幾句話是本章的摘要。
閱讀的速度并非只有單一的一種,重點在如何讀出不同的速度感,知道在閱讀某種讀物時該用什么樣的速度。超快的速讀法是引人懷疑的一種成就,那只是表現(xiàn)你在閱讀一種根本不值得讀的讀物。更好的秘方是: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于滿足與理解。不論怎么說,閱讀的速度,不論是快還是慢,只不過是閱讀問題一個微小的部分而已。
略讀或粗讀一本書總是個好主意。尤其當你并不清楚手邊的一本書是否值得細心閱讀時(經(jīng)常發(fā)生這種情況),必須先略讀一下。略讀過后,你就會很清楚了。一般來說,就算你想要仔細閱讀的書也要先略讀一下,從基本架構上先找到一些想法。
最后,在第一次閱讀一本難讀的書時,不要企圖了解每一個字句。這是最最重要的一個規(guī)則。這也是檢視閱讀的基本概念。不要害怕,或是擔憂自己似乎讀得很膚淺。就算是最難讀的書也快快地讀一遍。當你再讀第二次時,你就已經(jīng)準備好要讀這本書了。
- 檢視閱讀在分析閱讀中仍有重要功能。系統(tǒng)的略讀或粗讀幫助回答分析閱讀第一階段要回答的問題,即了解書的架構。粗淺的閱讀幫助在分析閱讀中進入第二個階段。
無論如何,你應該記住,當我們在本書第二篇討論第三層次的閱讀——分析閱讀時,檢視閱讀在那個層次中仍然有很重要的功能。檢視閱讀的兩個步驟都可以當作是要開始做分析閱讀之前的預備動作。第一階段的檢視閱讀——我們稱作有系統(tǒng)的略讀或粗讀——幫助閱讀者分析在這個階段一定要回答的問題。換句話說,有系統(tǒng)略讀,就是準備要了解本書的架構。第二階段的檢視閱讀——我們稱之為粗淺的閱讀——幫助閱讀者在分析閱讀中進入第二個階段。粗淺的閱讀,是閱讀者想要了解全書內(nèi)容的第一個必要步驟。
5. How to Be a Demanding Reader
The Essence of Active Reading: The Four Basic Questions a Reader Asks
- 主動閱讀的核心:你在閱讀時要提出問題來——在閱讀的過程中,你自己必須嘗試去回答的問題。
-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這本書的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fā)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
- 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這些組合成作者想要傳達的特殊訊息。
-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兩個問題,否則你沒法回答這個問題。在你判斷這本書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須先了解整本書在說些什么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了一本書,如果你又讀得很認真的話,你會覺得有責任為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夠的。
- 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如果這本書給了你一些資訊,你一定要問問這些資訊有什么意義。為什么這位作者會認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啟發(fā)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
- 這四個問題是閱讀的基本規(guī)則,這個規(guī)則適用于任何一種讀物,光是知道這四個問題還不夠。在閱讀過程中,你要記得去提出這些問題。
在本書的其他篇章我們還會再回到這四個問題,做更深人的討論。換句話說,這四個問題是閱讀的基本規(guī)則,也是本書第二篇要討論的主要議題。這四個重點以問題的方式出現(xiàn)在這里有一個很好的理由。任何一種超越基礎閱讀的閱讀層次,核心就在你要努力提出問題(然后盡你可能地找出答案)。這是絕不可以忘的原則。這也是有自我要求的閱讀者,與沒有自我要求的閱讀者之間,有天壤之別的原因。后者提不出問題——當然也得不到答案。
前面說的四個問題,概括了一個閱讀者的責任。這個原則適用于任何一種讀物——一本書、一篇文章,甚至一個廣告。檢視閱讀似乎對前兩個問題要比對后兩個更能提出正確的答案,但對后兩個問題一樣;會有幫助。而除非你能回答后面兩個問題,否則即使用了分析閱讀也不算功德圓滿——你必須能夠以自己的判斷來掌握這本書的整體或部分道理與意義,才算真正完成了閱讀。尤其最后一個問題——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可能是主題閱讀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當然,在想要回答最后一個問題之前,你得先回答前三個問題才行。
光是知道這四個問題還不夠。在閱讀過程中,你要記得去提出這些問題。要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才能成為一個有自我要求的閱讀者。除此之外,你還要知道如何精準、正確地回答問題。如此訓練而來的能力,就是閱讀的藝術。
How to Make a Book Your Own
- 做筆記的重要性
為什么對閱讀來說,在書上做筆記是不可或缺的事?第一,那會讓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還是非常清醒。其次,閱讀,如果是主動的,就是一種思考,而思考傾向于用語言表達出來——不管是用講的還是寫的。一個人如果說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第三,將你的感想寫下來,能幫助你記住作者的思想。
- 做筆記的方法
- 畫底線——在主要的重點,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畫線。
- 在畫底線處的欄外再加畫一道線——把你已經(jīng)畫線的部分再強調(diào)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要畫底線太長了,便在這一整段外加上一個記號。
- 在空白處做星號或其他符號——要慎用,只用來強調(diào)書中十來個最重要的聲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將做過這樣記號的地方每頁折一個角,或是夾一張書簽,這樣你隨時從書架上拿起這本書,打開你做記號的地方,就能喚醒你的記憶。
- 在空白處編號——作者的某個論點發(fā)展出一連串的重要陳述時,可以做順序編號。
- 在空白處記下其他的頁碼——強調(diào)作者在書中其他部分也有過同樣的論點,或相關的要點,或是與此處觀點不同的地方。這樣做能讓散布全書的想法統(tǒng)一集中起來。許多讀者會用Cf這樣的記號,表示比較或參照的意思。
- 將關鍵字或句子圈出來——這跟畫底線是同樣的功能。
- 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在閱讀某一章節(jié)時,你可能會有些問題(或答案),在空白處記下來,這樣可以幫你回想起你的問題或答案。你也可以將復雜的論點簡化說明在書頁的空白處。或是記下全書所有主要論點的發(fā)展順序。書中最后一頁可以用來作為個人的索引頁,將作者的主要觀點依序記下來。
對已經(jīng)習慣做筆記的人來說,書本前面的空白頁通常是非常重要的。書前的空白頁最好是用來記載你的思想。你讀完一本書,在最后的空白頁寫下個人的索引后,再翻回前面的空白頁,試著將全書的大綱寫出來,用不著一頁一頁或一個重點一個重點地寫(你已經(jīng)在書后的空白頁做過這件事了),試著將全書的整體架構寫出來,列出基本的大綱與前后篇章秩序。這個大綱是在測量你是否了解了全書,這跟藏書印章不同,卻能表現(xiàn)出你在智力上對這本書的所有權。
The Three Kinds of Note-making
- 結構筆記(structuralnote-making):
在檢視閱讀中,要回答的問題是:第一,這是什么樣的一本書?第二,整本書在談的是什么?第三,作者是借著怎樣的整體架構,來發(fā)展他的觀點或陳述他對這個主題的理解?你應該做一下筆記,把這些問題的答案寫下來。尤其如果你知道終有一天,或許是幾天或幾個月之后,你會重新拿起這本書做分析閱讀時,就更該將問題與答案先寫下來。要做這些筆記最好的地方是目錄頁,或是書名頁,這些是我們前面所提的筆記方式中沒有用到的頁數(shù)。
在這里要注意的是,這些筆記主要的重點是全書的架構,而不是內(nèi)容——至少不是細節(jié)。
-
概念筆記(conceptual note-making):
對這本書立論的精確與否、有道理與否隧下結論。
等你做分析閱讀時,關于這本書準確性與意義的問題,你就要提出答案了。在這個層次的閱讀里,你做的筆記就不再是跟結構有關,而是跟概念有關了。這些概念是作者的觀點,而當你讀得越深越廣時,便也會出現(xiàn)你自己的觀點了。 -
情境的筆記/辯證筆記(dialectical note making):
主題閱讀討論是由許多作者所共同參與的,而且他們可能根本沒有覺察自己的參與。
是從好多本書中摘要出來的,而不只是一本,因而通常需要用單獨的一張紙來記載。這時,我們會再用上概念的結構——就一個單一主題,把所有相關的陳述和疑問順序而列。
Forming the Habit of Reading
- 培養(yǎng)閱讀習慣像要成為藝術家一樣,需要不斷地練習。
所謂藝術或技巧,只屬于那個能養(yǎng)成習慣,而且能依照規(guī)則來運作的人。這也是藝術家或任何領域的工匠與眾不同之處。要養(yǎng)成習慣,除了不斷地運作練習之外,別無他法。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從實際去做中學習到如何去做的道理。
順便一提,并不是每個人都清楚做一個藝術家是要照規(guī)則不斷練習的。人們會指著一個具有高度原創(chuàng)性的畫作或雕塑說:“他不按規(guī)矩來。他的作品原創(chuàng)性非常高,這是前人從沒有做過的東西,根本沒有規(guī)矩可循。”其實這些人是沒有看出這個藝術家所遵循的規(guī)則而已。嚴格來說,對藝術家或雕塑家而言,世上并沒有最終的、不可打破的規(guī)則。但是準備畫布,混合顏料,運用顏料,壓模黏土或焊接鋼鐵,絕對是有規(guī)則要遵守的。畫家或雕塑家一定要依循這些規(guī)則,否則他就沒辦法完成他想要做的作品了。不論他最后的作品如何有原創(chuàng)性,不論他淘汰了多少傳統(tǒng)所知的“規(guī)則”,他都必須有做出這樣成品的技巧。這就是我們在這里所要談論的藝術——或是說技巧或手藝。
From Many Rules to One Habit
- 將閱讀比作滑雪,先要學習每一個動作,要把每個動作都熟悉之后,然后把所有的動作合起來,變成一個復雜和諧的動作。之后就養(yǎng)成習慣,自然而然了。
PART TWO——THE THIRD LEVEL OF READING: ANALYTICAL READING
6. Pigeonholing a Book
The Importance of Classifying Books
規(guī)則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開始閱讀之前就先知道。
What You Can Learn from the Title of a Book
舉例:1859年,達爾文(Charles Darwin)出版的是《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而非《人種起源》(The Origin of the Species);《羅馬帝國衰亡史》而非《羅馬帝國興亡史》
Practical vs. Theoretical Books
主要的分類法,一種是虛構的小說類,另一種是傳達知識,說明性的論說類。
- 實用的書教你如何去做或者應該做什么,理論的書教你這是什么。在書籍分類上你要有懷疑心,如經(jīng)濟學的書通常是實用性的,但也有純理論的。作者并不了解所有的領域,通過閱讀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是如何面對他要處理的問題。
實用是與某種有效的做法有關,不管是立即或長程的功效。而理論所關注的卻是去明白或了解某件事。
概括來說,這也就是知與行的區(qū)別。理論性的作品是在教你這是什么,實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認為應該做的事。
首先,你要學習去懷疑一切。在書籍分類上,你要有懷疑心。我們強調(diào)過經(jīng)濟學的書基本上通常是實用性的書,但仍然有些經(jīng)濟學的書是純理論的。同樣的,雖然談理解力的書基本上通常是理論性的書,仍然有些書(大部分都很恐怖)卻要教你“如何思想”。你也會發(fā)現(xiàn)很多作者分不清理論與實用的區(qū)別,就像一個小說家搞不清楚什么是虛構故事,什么是社會學。你也會發(fā)現(xiàn)一本書有一部分是這一類,另一部分卻是別一類,斯賓諾莎的《倫理學》(Ethics)就是這樣。然而,這些都在提醒你身為一個讀者的優(yōu)勢,透過這個優(yōu)勢,你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是如何面對他要處理的問題。
Kinds of Theoretical Books
- 理論的書可分為歷史、科學、哲學等。歷史是過去的故事,其文詞必須要優(yōu)美動人。科學追求定律和通則,面對可能發(fā)生在任何時間、地點的事。哲學比較像科學,追求的是一般的真理。區(qū)分哲學和科學書的方法:科學書的內(nèi)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經(jīng)驗,哲學書則不然。
以歷史書來說,秘訣就在書名。如果書名中沒有出現(xiàn)“歷史”兩個字,其他的前言等等也會告訴我們這本書所寫的東西是發(fā)生在過去——不一定是遠古時代,當然,也很可能是發(fā)生在昨天的事。歷史的本質(zhì)就是口述的故事,歷史是某個特殊事件的知識,不只存在于過去,而且還歷經(jīng)時代的不同有一連串的演變。
科學則不會太在意過去的事,它所面對的是可能發(fā)生在任何時間、地點的事。科學家尋求的是定律或通則。他要知道在所有的情況或大多的情況中,事情是如何發(fā)生的,而不像歷史學家要知道為什么某個特定的事件,會發(fā)生在過去某個特定的時間與地點。
哲學比較像科學,不像歷史,追求的是一般的真理,而非發(fā)生在過去的特定事件,不管那個過去是近代或較遠的年代。但是哲學家所提出的問題跟科學家又不一樣,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相同。
既然書名或前言之類的東西并不能幫助我們確定一本書是哲學或科學的書,那我們該怎么辦?有一個判斷依據(jù)我們認為永遠有效,不過你可能要把一本書的內(nèi)容讀了相當多之后才能應用。如果一本理論的書所強調(diào)的內(nèi)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經(jīng)驗,那就是科學的書。否則就是一本哲學的書。
在歷史書方面的狀況也類似。歷史學家的說法跟科學家、哲學家也不相同。歷史學家論證的方式不同,說明事實的方式也不一樣。何況典型的歷史書都是以說故事的形態(tài)出現(xiàn)。不管說的是事實或小說,說故事就是說故事。歷史學家的文詞必須要優(yōu)美動人,也就是說他要遵守說一個好故事的規(guī)則。因此,無論洛克的《論人類悟性》或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有多杰出偉大,卻都不是很好的故事書。
- 給書分類的作用: 不同類別的書要用不同的方法閱讀
就像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教法一樣,不同的課程也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學生對老師的教法,多少要有一些相對的回應。書本與閱讀者之間的關系,跟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相同的。因此,既然書本所要傳達給我們的知識不同,對我們的指導方式也會不同。如果我們要跟隨這些書本的指導,那就應該學習以適當?shù)膽B(tài)度來閱讀不同的書。
7. X-raying a Book
分析閱讀的第二個規(guī)則是: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nèi)容。
- 對于整體內(nèi)容必須要能用幾句話說出來,否則就是還沒了解清楚。
對于“整體內(nèi)容”這件事,光是一個模糊的認知是不夠的,你必須要確切清楚地了解才行。只有一個方法能知道你是否成功了。你必須能用幾句話,告訴你自己,或別人,這整本書在說的是什么。(如果你要說的話太多,表示你還沒有將整體的內(nèi)容看清楚,而只是看到了多樣的內(nèi)容。)不要滿足于“感覺上的整體”,自己卻說不出口。如果一個閱讀者說:“我知道這本書在談什么,但是我說不出來?!睉撌沁B自己也騙不過的。
第三個規(guī)則是: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nèi)绾伟凑枕樞蚪M成一個整體的架構。
Of Plots and Plans: Stating the Unity of a Book
對第二個規(guī)則的運用再作一些說明。
舉例:《奧德賽》(故事、小說或戲?。?、《歷史》(歷史)、《倫理學》、《國富論》、《物種起源》、《論人類悟性》(論說性的書)
- 概括出情節(jié)主干后,可以將細致的情節(jié)放入主干中,可以用這個方法重看小說。
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詩學》(Poetics)中,堅稱這是非常好的故事、小說或戲劇的典范。為了支持他的觀點,他說他可以用幾句話將《奧德賽》的精華摘要出來:
“某個男人離家多年。海神嫉妒他,讓他一路嘗盡孤獨和悲傷。在這同時,他的家鄉(xiāng)也瀕臨險境。一些企圖染指他妻子的人盡情揮霍他的財富,對付他的兒子。最后在暴風雨中,他回來了,他讓少數(shù)幾個人認出他,然后親手攻擊那些居心不良的人,摧毀了他們之后,一切又重新回到他手中?!?br> “這個,”亞里士多德說,“就是情節(jié)的真正主干,其他的都是插曲?!?br> 你用這樣的方式來了解一個故事之后,透過整體調(diào)性統(tǒng)一的敘述,就能將不同的情節(jié)部分放入正確的位置了。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這是很好的練習,可以用來重新看你以前看過的小說。認清這一點,也就是要明白,為什么所有的故事情節(jié)不過那幾個的道理。同樣的基本情節(jié),一位作者寫出來的是好故事或壞故事,看他如何裝點這副骨架
Mastering the Multiplicity: The Art of Outlining a Book
- 對第三個規(guī)則做一些說明:不必跟著書上的章節(jié)來歸納結構。
這個大綱顯然與《倫理學》的十卷內(nèi)容并不完全相符合。因為第一部分是第一卷中所談論的內(nèi)容。第二部分包含了第二卷及第三卷的前半部內(nèi)容。第三部分則從第三卷后半部一直延伸到第六卷。討論享樂的最后一部分則是包含了第七卷的結尾與第十卷的開頭。
我們要舉出這個例子,是要讓你明白,你用不著跟著書上所出現(xiàn)的章節(jié)來歸納一本書的架構。當然,原來的結構可能比你區(qū)分的綱要好,但也很可能比不上你的綱要。無論如何,你得自己擬綱要就對了。作者擬定了綱要,以寫出一本好書。而你則要擬定你的綱要,才能讀得明白。如果他是個完美的作家,而你是個完美的讀者,那你們兩個人所列的綱要應該是相同的。如果你們兩人之中有人偏離了朝向完美的努力,那結果就免不了產(chǎn)生許多出入。
這并不是說你可以忽略作者所設定的章節(jié)與段落的標題,我們在做美國憲法的綱要時,并沒有忽略這些東西,但我們也沒有盲從。那些章節(jié)是想要幫助你,就跟書名與前言一樣。不過你應該將這些標題當作是你自己活動的指南,而不是完全被動地仰賴它們。能照自己所列的綱要執(zhí)行得很完美的作者,寥寥無幾。但是在一本好書里,經(jīng)常有許多作者的規(guī)劃是你一眼看不出來的。表象可能會騙人的。你一定要深入其間,才能發(fā)現(xiàn)真正的架構。
找出真正的架構到底有多重要呢?我們認為非常重要。用另一種方法來說,就是除非你遵循規(guī)則三——要求你說明組成整體的各個部分——否則就沒有辦法有效地運用規(guī)則二——要求你作全書的重點摘要。你可能有辦法粗略地瞄一本書,就用一兩個句子說出全書的重點摘要,而且還挺得體。但是你卻無法真的知道到底得體在哪里。另一個比你仔細讀過這本書的人,就可能知道得體在哪里,因而對你的說法給予很高的評價。但是對你來說,那只能算是你猜對了,運氣很好罷了。因此說,要完成第二個規(guī)則,第三個規(guī)則是絕對必要的。
Discovering the Author's Intentions
這第四個規(guī)則可以說是: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
如果你已經(jīng)在運用規(guī)則二跟規(guī)則三了的話,那這一條規(guī)則就不過是換種說法而已。但是重復說明這個規(guī)則很有幫助,你可以借此用另一個角度來了解全書與各個重要部分。
一本書的作者在開始寫作時,都是有一個問題或一連串的問題,而這本書的內(nèi)容就是一個答案,或許多答案。
作者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告訴你他的問題是什么,就像他可能會,也可能不會給你他工作的果實,也就是答案。不論他會不會這么做——尤其是不會的情況——身為讀者,你都有責任盡可能精確地找出這些問題來。你應該有辦法說出整本書想要解答的問題是什么。如果主要的問題很復雜,又分成很多部分,你還要能說出次要的問題是什么。你應該不只是有辦法完全掌握住所有相關的問題,還要能明智地將這些問題整合出順序來。哪一個是主要的,哪個是次要的?哪個問題要先回答,哪些是后來才要回答的?[2]
The First Stage of Analytical Reading
換一種說法是,運用這前四個規(guī)則,能幫助你回答關于一本書的一些基本問題。你會想起第一個問題是:整本書談的是什么?你也會想起,我們說這是要找出整本書的主題,以及作者是如何運用一些根本性的次要主題或議題,按部就班來發(fā)展這個主題。很明顯的,運用這前四個閱讀規(guī)則,能提供你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的大部分內(nèi)容——不過這里要指出一點,等你可以運用其他規(guī)則來回答其他問題的時候,你回答這個問題的精確度會提高許多。
既然我們已經(jīng)說明了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讓我們暫停一下,將這四個規(guī)則按照適當?shù)臉祟},順序說明一下: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或,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么的四個規(guī)則:
1.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
2.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么。
3.按照順序與關系,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之后,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
4.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8. Coming to Terms with an Author
分析閱讀的第二個階段也包括四個規(guī)則。
Words vs. Terms
我們要開始說明第五個閱讀規(guī)則了(以論說性的作品為主)。簡略來說就是:你必須抓住書中重要的單字,搞清楚作者是如何使用這個單字的。不過我們可以說得更精確又優(yōu)雅一些:
規(guī)則五,找出重要單字,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要注意到這個規(guī)則共分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找出重要單字,那些舉足輕重的單字。第二部分是確認這些單字在使用時的最精確的意義。
Finding the Key Words
一個作者用字,泰斗和一般人談話時的用字差不多——這些字都有不同的意義,講話的人也相信隨著上下文的變化,對方可以自動就找出其不同的意義。
任何一本書中的泰斗字句,都可以像是跟朋友說話中的遣字用詞那樣閱讀。
Technical Words and Special Vocabularies
尋找關鍵字的方法:
1.第一個,也是最明顯的信號是,作者開誠布公地強調(diào)某些特定的字,而不是其他的字。舉例:歐幾里得的幾何書。
2.如果作者自己沒有指出來,讀者就要憑以往對這個主題的知識來尋找。舉例:達爾文或亞當?斯密的作品。
3.哲學家以喜歡使用自己特有的用語而聞名。當然,在哲學領域中,有一些字是有著傳統(tǒng)涵義的。
4.另外一個線索是,作者與其他作者爭執(zhí)的某個用語就是重要的字。當你發(fā)現(xiàn)一位作者告訴你某個特定的字曾經(jīng)被其他人如何使用,而他為什么選擇不同的用法時,你就可以知道這個字對他來說意義非凡。
Finding the Meanings
找出重要的關鍵字只是開始的工作。那只是在書中標明了你需要努力的地方而已。這第五個閱讀規(guī)則還有另一個部分。
找出關鍵字后有兩種情況:一是作者在全書每個地方用到這個字眼的時候都只有單一的意義(如歐幾里得的幾何書),二是同一個字他會使用兩三種意義,在書中各處不斷地變換字義。
你一定要利用上下文自己已經(jīng)了解的所有字句,來推敲出你所不了解的那個字的意義。
你要用自己已經(jīng)了解的一些字義來運作這個過程。如果一個定義里的每個字都還需要去定義時,那沒有任何一個東西可以被定義了。如果書中每個字對你來說都陌生無比,就像你在讀一本完全陌生的外文書一樣的話,你會一點進展也沒有。
9. Determining an Author's Message
第七個規(guī)則與第六個規(guī)則是息息相關的。作者的主旨如果沒有理論的支持,就只是在抒發(fā)個人想法罷了。如果是這本書、這個主題讓我們感興趣,而不是作者本身,那么我們不只想要知道作者的主張是什么,還想知道為什么他認為我們該被說服,以接受這樣的觀點。
- 第六和第七個規(guī)則
我們把分析閱讀談到這里時——目的是在詮釋作者的意圖——似乎和第一個階段的發(fā)展方向背道而馳——第一階段的目的是掌握結構大綱。我們原先從將一本書當作是個整體,談到書中的主要部分,再談到次要的部分。不過你可能也猜得到,這兩種方法會有交集點。書中的主要部分,與主要的段落都包含了許多主旨,通常還有許多論點。如果你繼續(xù)將一本書細分成許多部分,最后你會說:“在這一部分,導引出來了下面這些重點?!爆F(xiàn)在,每一個重點都像是主旨,而其中有一些主旨可能還組成一個論述。
因此,這兩個過程,掌握大綱與詮釋意圖,在主旨與論述的層次中互相交集了。你將一本書的各個部分細分出來,就可以找出主旨與論述。然后你再仔細分析一個論述由哪些主旨,甚至詞義而構成。等這兩個步驟你都完成時,就可以說是真的了解一本書的內(nèi)容了。